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完美」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事事能夠完美,這是驅動我們追求卓越與持續改進的重要力量,不過我們在生活與職場上也需要知道如何包容不完美並與之共處。

維基百科對「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的解釋是:「在心理學中,完美主義是一種廣泛的個性特質,其特徵是一個人追求完美和無瑕疵,伴隨著對自我評價的嚴苛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有學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完美主義類型—正常(normal)完美主義和神經質(neurotic)完美主義。正常完美主義者傾向於追求完美,同時不損害自尊,他們從自己的努力中獲得滿足感。神經質完美主義者則傾向於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當無法達到這些目標時感到不滿或受挫。

由此看來,就跟許多事物一樣,完美主義有正面與負面,端看我們能否找到恰當的拿捏點。任何事情和個性,都不要過度以致走到極端,維持合理的平衡尺度是比較好的。

我認為擁有正常完美主義的秘訣是心中存有完美和理想的期許,同時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境界,但能努力逐漸靠近。對我來說,心中終極完美和理想的源頭就是上帝,自己不可能跨越成為上帝,但可以透過向耶穌學習,愈來愈靠近上帝。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用耶穌講過的「麥子與稗子」的比喻討論如何調適完美主義。這則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13章24-30節,內容是:一個人撒下麥種在田地上,可是仇敵也趁晚上偷偷撒下稗子(一種很像麥子的雜草)的種子,當麥子長大結穗時,旁邊也長了稗子。僕人問主人是否要除去稗子,但主人告訴他們暫時不要,免得拔稗子時連麥子也一起拔出來。等收割時,再將麥子和稗子分開處理。

如果我們太過急於追求完美,容不下任何瑕疵並馬上要加以清除時,那我們很可能像這則比喻中主人所說的「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馬太福音13:29),為了要求自己進入無法達成的理想境界,而把自己的身心也賠上了。耶穌告訴我們,善與惡,完美(的期望)與不完美(的事物)是並存的,世上有快樂,也有苦難,這是常態,我們若無法接受任何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為此耿耿於懷,更可能導致自己和別人的受傷與痛苦。

不過,這並非要我們漠視或鼓吹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努力行善、追求進步、消除不幸與促進和平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是有限度的,對於那些超乎我們所能控制的情況和力量,就用信心交託給上帝吧!相信上帝在祂收割時會依照祂美好的旨意成就。

何況,有些我們以為的不完美、惡或苦難,或許不是真的如自己所認定的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不須把自己的想法絕對化,而是能夠保持謙卑與開闊的心態面對,這樣我們自然不會給自己不必要的困擾和給別人不切實際的壓力。

我們不要害怕自己的不完美或軟弱,反而要承認與接受這個事實,才能展開正向、實際的人生。如果古倫神父說的:「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不犯任何錯誤。相信我可以做好它,可以帶來祝福。…要我做我自己,去接受自己,而不是去獲得所有人的肯定。」人的盡頭,就是上帝恩典的起點,相信上帝看重我們的心,會將我們的軟弱轉化成得更加完全。

「主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

2023.07.17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探詢工作的動力,賦予意義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在「健康變老、持續成長」系列影片的第12堂分享【與過去和解與告別】中,提到他曾輔導過事業有成的人士,在退休從事業舞台上走下來之後,原本應該是享受無憂的人生階段,卻罹患嚴重的焦慮和憂鬱症。王牧師因此提醒我們要去了解或探詢:是甚麼力量推動我們走上工作的舞台?以後我們才能優雅地從職場上退下來。雖然這段影片主要的對象是中高齡人士,但我覺得對於目前正在職場上的人也同樣有啟發性。

王牧師提到的這位企業家,非常勤奮與自律,賣力工作,後來創立公司,經營很成功,累積巨額財富,已夠幾代不愁吃穿,於是在60歲左右決定將公司賣掉,完全退下來。

原本想說可以過無憂無慮、悠閒的生活,沒想到退休不到一年,他竟然陸續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與被迫害妄想症。王牧師於是帶他回顧探尋把他推上工作舞台的力量,原來支撐他從年輕時便勤奮工作的動力是「媽媽的眼淚」。

他小時候家境富裕,父母個性開朗好客且慷慨待人,家中經常高朋滿座。後來父親經商失敗,欠下大筆債務,親友避之唯恐不及。媽媽每天以淚洗面,有次他聽到母親為社會現實與人情冷暖,很傷心地向父親哭訴,從那時起,他便立志要發憤賺錢,要讓媽媽開心,讓家裡坐滿客人。

果然這份動力驅使他認真念書,善用時間,放棄所有的休閒娛樂,國中起開始打零工,賺零用錢,高中起完全靠自己的工作收入,不用再跟家裡拿錢,工作表現或上司肯定,不斷升遷。開公司之後賺進更多錢,但是在事業巔峰時媽媽突然過世,他開始覺得人生失去方向,沒有意義,雖然每天仍去上班,錢愈賺愈多,但心愈來愈累,並懷疑身邊的朋友可能都是覬覦他的財富,因此毅然把公司出售,提前退休,退休時身邊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

當他發覺驅使他大半輩子奮力工作的動力來源時,他也開始瞭解到為什麼當媽媽過世後便發現事業對他不再有意義,以及退休後沒有工作支撐他的生活重心時,會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因此他學習與自己的過去經驗和解,並試著調適現在的生活,以重新找到意義和重心。

然而我認為不是只有即將要退休的人才需要探究走上職場舞台的最深動機,目前在職場上的人也有必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工作動機與意義,了解自己為了甚麼理念或意義在工作。

不過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這其中的重點不是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找到一種意義,而是泛指將工作視為有意義的事。」我對此的體會是,我們要先認同工作本身是有意義的,然後清楚賦予工作某種比較長遠、廣闊的價值。這樣這股內在的動力便能夠源源不絕地供應我們健康的工作活力與價值感。

「願他用他的大能來幫助你們,實現一切向善的志願,成就你們憑信心所做的工作。」(帖撒羅尼迦後書1:11)

2023.07.10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找到工作的意義,欣賞工作的成果

請問大家喜歡工作嗎?也許每位同仁喜歡工作的程度不一。無論我們喜歡工作的程度如何,實際上我們現在每周五天、每天至少花八個小時在工作上,佔我們睡眠以外時間的三分之一以上,若能夠讓自己喜愛工作並樂在其中,是非常必要且美好的。

應該是受到聖經或信仰的影響,我自己是滿喜歡工作的人。許多人會覺得很訝異的是,《聖經》一開始就提到了工作。在創世記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就提到工作的本質與重要性。

《創世記》開頭便描寫上帝如何創造宇宙萬物,讓我們知道上帝也在工作,創造就是上帝的工作,宇宙萬物是上帝工作的成果,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而造的,因此我們也有從事創造與工作的本質和能力。

1:28上帝賜福給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

工作是上帝所賜的特權與祝福,祂將管理世上萬物的職責託付給人,我們的工作就是妥善治理這些產業,讓上帝美好的創造永續不絕。由此看來,工作是上帝交付人的任務,同時也是和上帝一起同工的機會與特權。

工作一方面是要延續創造的成果,一方面工作本身就有創造性。英文的創造creation和創意creativity都與create有關。工作是透過我們的創意去提供原本不存在的服務或產品,以及讓這些事物愈來愈好,造福使用這些服務和產品的人。上帝的創造本質上是要帶入祝福,因此上帝祝福人去工作,目的也是要我們透過工作去成為所有創造物(別人、周遭環境與生態萬物)的祝福。

3:17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土地得吃的。

不過,《創世記》也提到,工作有其辛苦的一面,人必須工作才能生存。工作的過程有許多心力或勞力的付出與投入,也會遇到困難與挑戰,並不全然都是愉快順意的,聖經並沒有掩蓋這個事實。但是,辛苦耕耘所得到的果實格外的香甜,經歷這些考驗也會讓我們學習和成長,成為更完整的人。父母如果有小孩長大完成學業,應該都會很期待小孩能夠順利就業,開始工作,因為這代表子女又邁入一個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雖然前面必然會有不少磨練,畢竟有自己辛苦的工作與謀生,才有獨立與自由的人生。

1:31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

工作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充實感與成就感。《創世記》提到,上帝用六天創造宇宙萬物,在達成每一天的創造進度時,祂都會詳加欣賞,並感到美好與滿意。上帝也同樣要透過工作祝福人,讓我們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而感到滿足與高興。我們要定期回顧自己的工作結果,並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創造的價值。

2:2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的工。

上帝親自為我們示範,有工作,也要休息,將工作停下來。當我們與工作有段距離時,我們才能好好地欣賞工作的成果;同時我們才能謙卑知道要適度地放下,節制想要掌控一切的念頭,去享受在上帝的平安中全然的釋放與休息。

我很認同《創世記》中對工作的觀點,讓我們知道工作是參與上帝的創造,是很受祝福,也很有意義的。我們透過工作使別人獲益,同時也維持自己的生活所需。這些觀點也教導我們既要努力工作,也要全然的休息、交託與欣賞,使我們能過平衡與喜樂的生活。

「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世記1:31)

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