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心流(Flow)

上週四嘉基醫務團契邀請蔡茂堂牧師/醫師進行專題演講,他的講題是「心流」(Flow)。以前我沒有聽過這個名詞,經蔡牧師的講解,得知這是一位正向心理學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50年前提出的概念。

Csikszentmihalyi教授強調真正持久的快樂或幸福感的源頭,物質條件與外在環境只貢獻少部分,更重要是透過主導我們的意識/意念,刻意的操練讓我們進入最優體驗中,這就是心流,意指當一個人完全投入某種活動中,其他的事情都變得無足輕重的狀態,這種美好的經驗可為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感。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處在心流狀態時,他會完全融入該情境,達到忘我的境界,全神貫注投入當下的人事物,不會感覺時間的飛逝和周遭環境的限制,此種狀態會帶給他盡情的滿足與幸福感。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心流狀態應該就是處在文思泉湧、創意源源不絕,享受在創作的過程。

這讓我想到韓德爾創作《彌賽亞》神劇的經歷,整首曲子演唱時間長達3小時,而韓德爾僅用24天便完成,讓人不可思議!台南的聲樂家與指揮家黃南海博士在一篇介紹文章中提到:「據說韓德爾在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3個多星期時間裡,幾乎足不出戶,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狂熱的靈感中,完成了《彌賽亞》這部作品。特別是在寫〈哈利路亞〉(Alleluia)合唱曲時,他自己經常感動到淚流滿面,雙膝跪倒在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門開了!」一氣呵成的音樂,帶動詩詞向前,充分掌握歌曲進行的方式,沒有一處凝滯,真是神來之筆!」這種狂喜與感動經驗是一種極致的心流體驗。

在之前一篇短文中我曾寫到:亞里斯多德用一個希臘字eudaimonia去描述一個理想人生的最終目標,英文常翻譯成幸福或快樂(happiness),韓第將它翻譯為”Flourishing”(展現朝氣蓬勃),意思是盡全力做你做得最好的事。而Flow和Flourshing的字根flu與flour都屬同一組意思相近的字根,這讓我們看到古代的大哲學家與當代的心理學家有共同的見解,而心理學則能更進一步以實驗或實證研究去映證其中的關聯。

蔡牧師歸納進入心流狀態有八個/步驟,依序是:1.興趣吸引進入、2.挑戰稍超技能、3.全神貫注投入、4.目標清楚控制、5.正面回饋快速、6.享受幸福舒適、7.不知時間飛逝、8.忘我廢寢忘食(最優體驗)。

此外,達到心流有4個F開頭的要素和重要原則,分別是1.Focus(專注/聚精會神)、2.Freedom(自由不受限)、3.Feedback(正向且及時回饋)、4.Four percent(挑戰難度高於能力4%)。

也就是,如何讓我們很喜歡投入一件事而不厭倦,設定的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標難度高於現行能力4%是最理想的。難度太高會產生焦慮,目標難度低於能力則會感到無聊,導致放棄或退出;而挑戰高於技能4%會使讓我們的努力形成正循環的動力,朝心流的境界邁進。

我覺得心流的概念很棒,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它可以運用於教育、管理與領導,也可以用於自我的學習成長。我似乎也從中看到以前一些學習失敗的原因,因為只是單純的學習,同時間並沒有稍高難度或目標任務配搭學習,最終會因無聊而無疾而終,由此看來,比「學以致用」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致用以學」。盼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同仁在工作團隊中也能共同創造心流。

「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3:13-14)

2024.03.18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遠離疲勞的良方

在之前的分享短文中我曾提到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這本書,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與人際關係教育家卡內基(Dale Carnegie),他在1948年出版這本書,現在來看,還是很實用。

書中有四篇文章談到如何避免疲勞與倦怠。撇開疾病引起的疲勞之外,作者指出勞力工作和動腦工作並不是導致疲勞的直接原因,造成疲勞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和生活/工作習慣。

我自己的經驗相當吻合作者的說法,當我在做覺得很喜歡、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工作時,我不僅不會覺得疲倦,反而做得很起勁;反而假日沒有特定的事做時,有時會有疲累、昏昏欲睡的感覺。

造成疲倦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緒負荷、煩惱、刻板、厭煩、不被重視的感覺以及不良的人際關係;引發疲勞的生活/工作習慣是指緊繃、計較、拖延等。

有幾個朋友和同事曾告訴我常看到我皺眉頭(眉頭深鎖),第一次聽到時我自己也很驚訝,因為完全沒有察覺,但是不只一個人提醒我,讓我不得不相信原來我有這個習慣。此外,我也有肩頸僵硬/痠痛和眼睛疲勞的毛病,再耕園的視障按摩師也證實我的肩膀很僵硬,書中指出肩頸痠痛和疲勞都是身體緊繃的結果。

作者提出幾點避免疲勞的忠告,很值得大家參考:

1.定時短暫休息,不要等感到疲累了才休息。

2.放鬆、放鬆、再放鬆,從眼睛與身體肌肉的放鬆開始。(如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最喜歡的大自然環境中,或禱告;緩慢穩定地呼吸;伸展身體;從腳到頭,反覆收緊肌肉與放鬆的動作)。

3.工作時保持舒適的姿態與心情。

4.有交託的對象,能夠將心事講出來。

5.收集勵志的詩句、名言、禱詞等,適時拿出來看,提升自己的情緒。

6.不要計較他人的缺點。

7.對人感興趣。

8.睡前將明天要做的事條列下來。

9.工作時,除了正在辦理的事務,桌上不放其他文件。

10.事分輕重,由重要的事開始做。

11.遇到問題時,盡可能當時當地解決,切勿拖延。

12.能處理的事就馬上完成,不要留到後面。

13.學會組織、分工或授權。

此外,我相信營養也很重要,最近幾個禮拜我每天會補充維他命B群,並多喝水,發現精神狀況有改善,以前早上都需要喝一杯咖啡提神,現在不喝咖啡也不會怎樣。

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與習慣,是否有以上容易導致疲勞的因素,透過培養放鬆的技巧和單純投入當下的生活與工作習慣,適度補充營養,我們的身心會更有活力,生活與工作會更有效率。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

2024.03.11

觀看星辰,轉化心境

這禮拜偶然在Youtube看到「TVBS看板人物」節目,由主持人方念華專訪台裔科學家馬中珮教授的影片—「美國國家科學院士馬中珮拆解宇宙黑洞奧妙/天文物理與人生選擇!」。馬中珮教授在影片中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宇宙學近年來幾個重要的發現,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天文物理的奧秘。此外她也以自身的求學經驗比較台灣與歐美教育的差異與優點,並以母親與老師的角色提出對孩子培育的態度,相當具有啟發性。

在影片的最後,馬教授引用英國著名文學家王爾德(Oscar Wilde)在其劇作中的一句話”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們大家都活在溝裡,只是,有些人,會從溝裡,抬頭觀看天上的星星。)馬教授藉此希望處在這個繁瑣的世界裡,有更多人有空的時候望向天上星辰,看看這個宇宙是無限大的。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也相當程度反映我們的境況。的確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惱人、擔憂、瑣碎的事情或感覺,可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緊張,生活當中的難題,或是具有挑戰、壓力的任務。但是人也同時具有超越的意識,透過上帝所給予我們的靈性,以及自然宇宙所彰顯的奧妙,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永恆與無限的存在。因此當我們被困在紛雜不適的處境時,仍可藉由這種靈性的力量幫助我們超越負面的心境與環境。望向浩瀚無窮的星空與宇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一種超越管道。

我從國中時期就很喜歡的一首詩歌《祢真偉大》,不僅旋律優美,歌詞也很感人,啟發我要時常仰望上帝奇妙偉大的創造,讚美祂,心靈得到更新與力量。

主啊!我神,我每逢舉目觀看,你手所造一切奇妙大工,

看見星宿,又聽到隆隆雷聲,你的大能遍滿了宇宙中。

我靈歌唱,讚美救主我神,「你真偉大!何等偉大!」

上禮拜四晚上醫院邀請國家交響樂團小號副首席陳長伯老師,以及鋼琴家黃于珊老師在路加堂舉行演奏會,他們用小號與鋼琴合奏多首台灣民謠改編和德國、日本、法國膾炙人口的經典曲子。陳長伯老師在曲子當中也穿插分享他學習音樂的經歷和信仰的體驗,帶給聽眾很豐富的享受。

陳長伯老師提到他居住的大樓有一位很年輕、負責清潔工作的員工,雖然工作內容比較辛苦且不是一般人喜歡的工作,但是他卻做得很起勁愉悅。陳老師問他為什麼每天都工作得這麼快樂?他回答說平常都戴耳機聽搖滾音樂,讓他的心情很活潑。音樂也是一種蘊含超越性的奇妙力量,可以提升或轉化人的心境。

陳老師接著講到一首已經傳唱百年以上的詩歌《在花園裡》,作者Charles Austin Miles創作這首曲子是要描寫抹大拉的馬利亞到耶穌安葬的墓園,卻發現耶穌的遺體不見了,正當她很驚訝與傷心時,耶穌顯現和她說話,後來耶穌很溫柔地叫她的名字,她才認出耶穌,轉為欣喜。

我在網路上一篇介紹《在花園裡》這首詩歌的文章中,讀到一則故事:「據說中國大陸文革時期,一位愛主的信徒在每日清晨上班前,必須出外清掃街道。冬晨苦寒、朔風凜冽、曙色朦朧、四顧沉寂無人,倍覺淒清,於是他一面掃街、一面唱詩。有一天,當他哼唱《在花園裡》這首詩歌時,瞬間感到神的同在,仿如神在花園中和他同行,與他共話,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從詩歌中他得著了力量和安慰。自此以後,那幾小時的勞役,反而成了他和神最親密的交通時刻,讓他感到有主同行的甘甜,暢快無比,心靈更得以甦醒,骯髒的街道也成了美麗的花園。這首聖詩伴他度過漫長又艱辛的歲月,將苦難化成祝福。」

我相信與慈愛的耶穌直接的相遇與互動,是幫助我們轉化困境與負面處境最大的超越力量,無論是藉由大自然或音樂的體驗,或是其他的管道,這些都是上帝白白賞賜給我們的珍貴恩典。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的作為。」(詩篇19:1)

2024.03.04

從性格認識自己和別人

過年期間我看了兩本討論性格管理與人際互動的好書,一本是《你真的很正常,你不是故意的!》,作者是劉大明牧師;另一本是《輕鬆學九型--實用九型人格學》,作者是王天佑牧師。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牧師,也都用聖經與信仰的角度探討性格的本質,以及如何善用對性格的掌握去促進人際的了解與相處,並運用於職場、親職教養或家人互動上面。

不過兩本書對性格的分類不完全相同,人格九型比較常被聽到,也有比較多專書在介紹。劉大明牧師則是以內向與外向,理性與感性兩種座標,將性格粗分為四類主性格,包括領導特質(外向+理性)、分析特質(內向+理性)、表達特質(外向+感性)、親切特質(內向+感性),然後每一種主性格若結合其象限上鄰近的兩種主性格傾向(副性格),則可再分為兩種性格,比如領導的主性格可以再分出「領導+分析」以及「領導+表達」這兩種性格,因此總共有8種性格,大致可對應人格九型中的8種人格。有興趣的同工不妨去探索一下自己的性格類別。

我看過兩本書之後,還在摸索我是屬於書中哪一種性格,好像沒有一種性格剛好可以很直接套用在我身上,不過倒是可以刪除幾種很明顯不是我的性格。我在想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對自己認識得不夠透徹,還是我自己的性格會隨時間變動?或許我們可以聽聽親人或朋友說說看自己比較屬於哪一種性格。

這兩種性格分類的差異,據兩位作者的見解,是因為九型人格是以人的內在動機去劃分性格,而四型(或八型)性格比較以人的外在表現去做分類。雖然如此,我覺得有機會透過性格角度探索自我是很好的,有助於認識自己。宗教改革家加爾文(John Calvin)曾說:「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

兩位作者都認為性格是上帝賜給每一個人的特質,每一種性格本質上都是好的,都含有上帝的形象(特性),也都可以彰顯上帝所要給我們的價值。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性格也有可能會被誤用,或是每一種性格都有其容易被誤用的傾向,導致出現不健康的性格,這兩本書都有針對每一種性格提出提醒。

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性格學去了解別人,看到彼此之間可能因為性格的差異所產生的行為想法不同的原因,而能夠彼此包容和接納。王天佑牧師說尊重與包容的基礎是了解和理解—了解創造出諒解。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是因為性格不同,彼此不了解、又不知道如何「有創意的化解彼此的差異」使然!

在人際互動上,王天佑牧師用騎機車或開車時在不同路況要換檔為例,告訴我們面對不同性格的對象,我們所用的相處模式也要「換檔」,不能用同一種檔(模式)和所有人相處。如果我們能了解對方的性格,善用合適的模式與對方互動,就能使雙方激盪出最大的益處。

團隊成員中一定有不同性格的成員,不同的性格可以達到互補,有助於形成一個優秀的團隊。就像上帝在團隊中安排有先知特質的人、傳福音特質的人、牧者特質的人和教師特質的人,透過這些不同恩賜的人一起服事祂,完整達成祂的旨意與使命。因此我們要學習了解彼此、包容彼此、欣賞彼此、成就彼此,讓我們的團隊成為我們彼此的祝福。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者和教師,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11-12)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