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專心走自己的路,不用和別人比較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醫師與牧師曾跟我分享,他很幽默地提醒子女有兩種「ㄐㄧㄠˋ」千萬不要信,一個是「比較」,另一個是「計較」。我覺得很有道理。

每個人都會期待被公平對待,只不過不同人衡量公平所用的原則很可能不一樣;而且我們也無法衡量所有的事情,比如我們對自己的付出或許比較清楚,但是卻無法看到別人所有的努力,因此若硬要將兩方拿來比較便不是那麼準確或客觀。

然而職場上常常因比較和計較衍生出成員內心的不平、忌妒、和抱怨,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使得工作環境充滿不信任。當然組織和主管必須盡可能秉公管理,不偏待同仁,營造公平合理的職場環境。不過我們也須理解,如古倫神父所說的:「絕對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他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用重視公平,而是不要拿自己絕對化的公平尺度去和別人做比較和計較。

耶穌說過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書》第20章1-16節。在這則葡萄園主人支付工資的比喻中,葡萄園主人清晨雇用了一些工人,並約定依常例給一個銀錢作為一天的工資。後來葡萄園主人又在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和5點,分別雇用了一些沒有工作的人到園裡工作。到了傍晚,葡萄園主人指示領班發工資,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工人入園工作多長時間,每個工人都同樣得到一個銀錢的工資。因此最早來的工人對此感到不滿,抱怨主人不公平。然而,葡萄園主人回應說,他並沒有違背承諾,而是根據與每個工人的約定支付工資,並強調他有權這麼做,工人們不應因他的慷慨而心生忌妒。

顯然,抱怨的工人是認為工時較短的工人不應該領和他們一樣的工資,但是主人的考量是他已依約定給付工資,並沒有虧待任何一位工人,而且他更看重的是要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基本的生活所需。這不也是另一種層次的公平嗎?

耶穌眼中的公平正義常常和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不一樣,他用這個比喻提醒我們要用正義與仁慈的結合取代絕對的公平正義,在重視自己的權益時,也關心別人的需要。

此外古倫神父也指出,耶穌藉此比喻希望我們專心走自己的路,仰望上帝,而不要一直看著別人,和別人比較。充實度過的生活與工作本身就是很棒的報酬,這絕對比無事可做更好。當我們全心投入工作與生活,就會為自己帶來樂趣和意義,不需要透過比較去計算是否值得。

當很忙的時候,如果又有主管交辦額外的任務時,我心裡也會有一堆OS:為什麼事情都要給我,不給別人?為何只有我這麼辛苦,工作特別多?這時我都會想到國中導師曾告訴我們的一句話:「對於不能不做的事,與其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倒不如快樂地去做。」這話常能幫助我擺脫負面的情緒,順利將任務完成,從中獲得一些經驗與成果。當我們不去計較,自己反而會過得更自在與快樂,不會被綁在不平的情緒當中,因此在團隊中別人的關係與互動也會比較融洽。這或許和俗語「失即是得」,「有(度)量才有福(氣)」的同樣道理。

「憑著上帝給我的恩惠,我要對你們各位說: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倒要謙恭自守,各人按照上帝所賜給他的信心來衡量自己。」(羅馬書12:3)

2023.08.21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真誠表達自己

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要產生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誠實與真誠。長期正向的人際關係必定是彼此信任且坦誠的,缺乏信任與真誠的人際關係,若不是無法形成,就是持續不久。

聖經路加福音書第19章1-10節記載一位稅吏撒該的事蹟。他是一名稅吏長,很有錢,但被當時的猶太人視為罪人,因為他與羅馬當局合作向猶太人徵收稅款,而且利用職務敲詐勒索,大家都討厭他。撒該聽說耶穌即將來到他所住的耶利哥城,很期望能一睹這位傳說中的教師。可是由於大批人群也爭著要看耶穌,撒該身形矮小,被人群擋住,他於是爬上一棵無花果樹,以便能夠看到耶穌。當耶穌來到無花果樹下時,抬頭看見撒該,並邀請他下來,說要在他家中住宿。這引起了在場人群的不滿,因為耶穌竟然與一位罪人交往。撒該很高興地接待耶穌,並發自內心表示願意歸還自己不義所得的一半,並以四倍金額賠償受害者。耶穌對他的悔改表示讚賞,並宣告他已得救。

撒該雖有錢有勢,但他並沒有朋友。他看起來雖很富有,可是內心是孤單痛苦的。他外表的矮小可能也讓他感到自卑,因此需要靠金錢來滿足和補償內心的失落。撒該其實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可是工作職務長期扭曲了他的為人,讓他做了自己知道不應該做的事,導致與別人關係的隔絕。

但是耶穌一看到他內心的渴望與掙扎,就主動邀請他從樹上下來,並表示要去他家住宿,耶穌以實際行動接納撒該,不因他的身分、地位、社會評價而排斥他。耶穌也藉此喚醒撒該內心真實的一面,回到他的良知,鼓勵他活出誠實與真誠的自我,因此他自發性地歸還並賠償不義的所得。

我們也看到耶穌不受世人與社會的眼光所限制,不怕被別人不滿或誤解,真誠地對有心悔改的撒該伸出雙手。耶穌的傳道生涯用一致的言行實踐他的使命與價值,關照當時社會上的邊緣人,無論是對稅吏撒該和馬太、還是對痲瘋病人、妓女或行淫的婦女都一樣。

期待職場中我們都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彼此能夠理解與接納。但有時難免被誤解,只要我們省視自己是出於善意與正直的動機,不是為自己的私利,對得起上帝與自己,我會告訴自己不要太在意,我相信要真正認識一個人是一輩子的事,不是靠一時的判斷。

韓第(Charles Handy)提過人生的重心與任務應該是盡可能把自己原有的一切發揮到極致,盡全力做你覺得應該做且把事情做好,不須太過依賴他人的肯定。但要達到自由、真誠、完整地實踐自己,必須先弄清楚自己是誰,以及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甚麼。因此韓第提醒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經常反思過去一段時間的言行與思想,藉此不斷地更認識自己。他每天都會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散步,任由心靈漫遊,回想過去,也思想未來的重要方向,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古倫神父也鼓勵我們在職場上真誠表達自己,用誠懇適切的方式說明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誠地與別人相遇,不須偽裝自己或刻意迴避必要的決定與行動。不要做唯唯諾諾的人,也不要做好好先生,而能誠實地表達心中的理想與擔憂,有勇氣去做該做的事。

真誠表達自己並不是任性和完全不顧別人,在職場中基本的互相體諒、尊重與禮貌是必要的,這些與真誠表達自己是相容的,不應是互斥的。當職場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認識自己,自由和真誠地表達和實踐自己時,將會是一個充滿信任,實踐真理的職場,人際關係也將更為真實和融洽。

耶穌說:「你們若持續遵守我的教導,就真的是我的門徒了;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約翰福音8:31-32)

2023.08.14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用關愛優化組織中的人際關係

組織和職場透過團隊可以完成許多單靠個人所無法達成的任務,但是團隊由多人組成,可能也會產生不少人際互動的問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協會(APA)的一項調查,約有65%的員工表示,他們的最大工作壓力來自於與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問題;甚至有一本書的書名就是《工作上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營造良好的職場人際互動關係,是組織的責任,也是職場中每一個人的責任。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的第三章就在討論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分別提到相愛與互助、誠實與信任、合作與競爭、正義與仁慈、以及面對職場中的刁難等議題。

人際關係中很關鍵的基礎是關愛。職場講求成果、效率和業績,有表達關愛的空間嗎?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書中說:「一個職場裡的氣氛取決於上司是否愛他的員工,必須以善意與員工相遇,必須喜歡員工。如此一來,員工會更喜歡工作。愛鄰人的態度也適用於員工彼此之間。」他們建議我們每天上班之前,必須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同事。我喜歡他們,我努力接受他們,並以善意對待他們。」

關愛同仁就是與同仁有緊密、良好的關係,我們之間一起努力、榮辱與共、成為很親近的人,甚至比許多家屬親戚相處的時間更多。這種親密感可以激發創意和發展,消除敵意和害怕。

我也曾觀察到,同一個組織或單位裡的同仁,由於互動機會多,有時候若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沒有獲得彼此充分的溝通和理解,很可能因為摩擦演變成衝突,彼此不睦,這是令人非常惋惜與難過的。我始終深信,能夠在同一家機構或單位內共事,是難能可貴的福氣和上帝的恩典,如果我們都能夠以珍惜這份關係為出發點,就沒有甚麼無法解決的問題。

耶穌講過一個膾炙人口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有一個猶太人在旅途中遭強盜搶劫和毆打,被剝奪衣物,半死不活地倒在路邊。先後有猶太教神職人員路過,卻因為宗教因素和任務的時效性,看到傷者卻選擇繞道而行,未伸手救助。之後有一位撒馬利亞人經過,當時猶太人輕視撒馬利亞人,雙方存在種族和宗教上的敵對關係。然而,這位撒馬利亞人看見傷者時就心生憐憫,走到受傷的猶太人身邊,為他處理傷口,將他放在自己的牲口上,帶到一家客店,照料他,第二天離開前不僅付錢給客店,並請老闆繼續照顧這位傷者,額外的費用等他回來再補付。」(路加福音第10章25-37節)

我覺得耶穌在這則故事中告訴我們要及時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即使是互相敵對的人,也應該以愛和助人為先。職場中表達關愛的第一步是去注意到身邊的同仁,他們過得好嗎 (看見需要和心生憐憫)?再來才是行動(自己能力內的幫助以及必要時須轉介給專業助人工作者)。

職場中有沒有愛?我確信是有的,也應該要有。最近市長照組丰雅組長得知一位居服員同仁因為照顧的個案發生不幸,內心很不平安,身心出現不適的症狀,丰雅主動關懷後詢問同仁是否願意牧師幫她禱告。在同仁同意之下隨即聯絡牧師,由於牧師外出,因此在居服員同仁當晚9:00服務結束後開車去接她,一起在車上,請牧師用電話為她禱告,後續同仁回饋心裡獲得平安並開始能夠恢復作息,丰雅組長也持續關心同仁後續的身心狀況。

我很感動並感謝丰雅組長所表達對同仁的關愛。願上帝所賜意外的平安,持續保守居服員同仁的心懷意念!祝福嘉基和保康基金會各個單位,都是充滿關愛的職場。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約翰一書4:7)

2023.08.07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專注的紀律

現代資訊社會與生活中有太多讓我們分心的事物,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電腦和手機,而現在的電腦與手機作業平台都可以同時開好幾個桌面,讓我們方便在不同的應用軟體中切換,甚至在同一個軟體中,也可以同時打開不同的文章或方案,進行多工作業。

多工作業有其便利性,但是也會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干擾。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經驗?就是當我想去Youtube找一部以前看過的影片,結果一進入Youtube首頁,目光就被其他影片吸去,一直看下去,完全忘了剛剛為什麼要到Youtube,再想起來要找影片這事情可能已經是半小時以後了。此外,在使用臉書、LINE時,也是常常逛到「忘我」或「迷路」。

其實我發現自從職場開始使用email之後,工作時分心的情況變得比較嚴重,常常會想要去看一下是否有新的電子郵件進來,導致工作時間常被切割,無法專注於一件任務的完整規劃或執行,於是工作效率變差了。後來有網際網路、手機、手持通訊裝置、社群媒體之後,資訊干擾與分心就更頻繁了。

科技的進展似乎沒有讓我們工作與生活得更輕省,反而常常讓我們更加忙亂,使我們更難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工作主軸。通訊設備與軟體增進了我們與別人溝通傳遞訊息的速度與即時性,但是有更多的干擾訊息同時從這些管道竄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我們要如何降低這些干擾,拿回主導權,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更專注、聚焦與有成效?

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10章38-42節記載了耶穌到馬利亞和馬大這對姊妹的家造訪的故事。馬大忙著張羅各種接待客人的事務,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腳前專注地聆聽他的話。馬大因為要做的事情多,心裡忙亂,就來跟耶穌說:「主啊,我妹妹讓我一個人做這許多事,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幫我吧!」

但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事操心忙亂,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最好的;沒有人能從她手中奪走。」

我們可以用比較生活化的角度來理解這則故事的意涵,耶穌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分擔家事,而是要傳遞一個重點:要使自己選擇並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上,避免因其他事情忙亂而錯失。

最近我讀英國作家韓第(Charles Handy)的書《你是誰,比你做甚麼更重要》,其中提到「嚴重vs.重要」,有些我們認為很嚴重、緊急、在意的事,雖然引起很大的注意,但很可能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實質的影響不大,除非你刻意要讓它們影響你。對個人來說,與人生價值和目標有關的事情,通常是比較重要的事,因此另一位著名作家Stephen Covey建議每個人要擬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宣言。對職場人員來說,工作上與機構價值和目標有關的事情也是重要的事,我們應該先排定這些重要任務,再處理次要的工作。

我認為需要將每天要做的重要工作先列出來,讓自己很清楚看到有哪些事情需要先做,然後一件一件地完成。再來是在處理重要的事時,盡可能將會讓自己分心的東西隔離,限定使用這些東西的時段,使它們對我們的負面干擾降到最低。當然這需要靠紀律來達成。

古倫神父曾提到紀律的重要性,他從這個字拉丁文的字源來看,紀律就是「將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定且恆切地貫徹實踐某些好的原則與行動,不容易分心而變來變去。我自己觀察多位很有成就且令人敬仰的人士,發現他們雖然有許多差異,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高度的生活與工作紀律。中世紀著名的天主教女先知Hildegard von Bingen曾說,紀律是讓自己保持喜悅的一門藝術。有紀律的人表現出來會有一致性和整體感,給人真誠的感受。

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去辨認重要的事,幫助教導我們成為一個愈來愈能夠用紀律貫徹重要原則和行動的人,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愈有成效和喜悅。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這些事上專心,讓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4:15)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