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美國天主教醫院獨特性的實證研究

天主教(我想基督教也是一樣)認為醫療服務是一種信仰的實踐及福音的具體表達,早期教會設立醫院/收容所的目的是為了照顧窮苦的病人,因為聖經中記載耶穌教導我們要服事最小的弟兄,關心社會上的邊緣人,這也是出於宗教的悲憫之心。

跟台灣一樣,美國的早期,教會醫院在醫療服務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政府、法規、政策介入醫療,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健保制度的興起、醫療業的競爭、社會對醫療的消費主義、以及經濟及財政資源的侷限等外在因素都對醫療服務的結構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些力量導致醫院必須力求生存,即使教會醫院也不例外,必須越來越講究收益及成本,效率及競爭力。這使得教會醫院有越來越趨同於其他醫院的情況。在美國,許多基督教醫院只剩下名字是教會醫院,早就不是教會在經營,所秉持的宗旨也跟當初成立的使命扯不上關係,從裡到外與其他一般的醫院沒有兩樣。

對天主教醫院來說,被世俗同化的情況則還比較不明顯,由於天主教是中央集權的結構,權力的中樞及權威來自梵蒂岡,各地區則有代表教宗的主教在解釋教會法規,維繫信仰傳統,抗拒世俗化的力量比較強一點。而且天主教醫院的創設或支持的修會還都是由神職人員在主導,他們仍很重視教會醫院起初的使命及修會的信仰價值觀。因此大部分天主教醫院仍在其信仰使命及世俗化之間的拉鋸戰中呈現緊繃的局面。不過隨著醫院的經營逐漸由神職人員轉為平信徒的專業人才,以及修會的式微,信徒的冷淡及出走,教會支持醫療事工的能力降低,天主教醫院更加面臨同化的處境。

Dr. White的博士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在這之前,對天主教醫院的相關論述及探討是有,教會內部也爭論得很熱烈,但相關的實證研究則很少。因此White就針對天主教醫院很重視及標榜的三個信仰價值觀:Stewardship (好管家)、social justice (社會公義及公平)、compassionate care (有愛心的照顧),分別找出可以衡量這三個特色的量化指標,去比較天主教醫院、其他非營利醫院及營利醫院之間在這些指標方面是否有差異。他的研究資料主要是拿美國醫院協會1993年的醫院調查數據來作分析。這個研究主要的發現是在財務等衡量好管家特質的指標方面,這三類醫院群組的表現並無明顯不同。但在社會公義(由醫院是否提供如AIDS/HIV、酗酒及精神病人的照顧等去衡量)及有愛心的照顧(由醫院是否提供如安寧療護、長期照護、居家服務、社工、院牧等服務等去衡量)這兩個方面,天主教醫院明顯比其他非營利醫院及營利醫院提供較多的服務項目。

這十年來,White繼續在相關的議題上,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去做分析及比較,並發現天主教醫院也逐步趨同於其他的醫院。這些研究提供不少實證的結果給天主教醫院、教會及政府衛生部門參考。他的研究甚至也引起羅馬方面的重視,今年上半年Dr. White的安息假期間,他就到羅馬一家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並開始與羅馬的學者進行國際的研究合作。

我覺得White在這方面的探討、分析及論述對台灣的教會醫院也有一些參考價值,雖然我們不見得能在台灣進行類似的實證研究(因為樣本數可能不夠大),但他所提出來的問題卻是教會醫院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這部分未來有機會可以再作進一步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