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無限賽局思維

幾個禮拜前曾分享Simon Sinek的「從『為什麼』開始—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發行動」演講,他也曾在許多重要場合演講「領導無限賽局」,內容同樣很發人深省。

「賽局」開始於面對競爭者,當我們有至少一位競爭對手時,賽局便形成。賽局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限賽局」,條件是有已知的競爭者、固定的競賽規則和共同追求的目標。最典型的有限賽局是運動比賽,每一次運動比賽都有明確的參賽者,遵守事先公布的比賽規則,共同競爭特定的結果。有錄取名額限制的考試和甄選也是有限賽局。有限賽局不僅參賽者、規則和結果都是明確和有限的,比賽也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會結束,不會拖太久。

另一種可能更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是「無限賽局」,是指競爭者不完全明確、變動的競賽規則和以持續進行為目標的持久競賽。其實我們面對的情況大多是屬於無限賽局,比如做生意、經營事業/機構、職場或生涯發展。

演講一開始提到美國在越戰中幾乎每一場大小戰役都獲勝,但是後來還是很不光彩地從越南撤兵。對美國來說,越戰比較像是有限賽局,但對越南來說,越戰是事關生存的無限賽局。這種情形在現今的俄烏戰爭更加明顯,我們很難弄清楚這場戰事到底有多少國家參與其中,並打破了許多傳統戰爭的模式。傳統上有限賽局概念愈來愈難界定現今持續在進行的國際競賽,包括經貿、軍事、資訊、科技、產業等綜合作戰。

最有意思的是,Simon Sinek指出無限賽局沒有所謂的輸贏和,只有暫時領先與落後,存活與淘汰,終極目標不再是打敗別人,而是如何不斷讓自己更好。在無限賽局中,相稱的對手所形成的競爭甚至可以刺激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

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或服務,也都有其他機構和同儕一起努力和競逐,爭取服務的對象、經費資源和人才,以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給予病人和個案最貼切的關懷、支持與幫助。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持續性賽局與奮鬥,同儕競爭者提供我們相對定位的標竿,有些領域我們暫時超前其他同儕機構,有些地方我們暫時落後,或遇到困境和瓶頸,這些境況在無限賽局中都是有可能改變的,落後的地方我們不須氣餒,而是設法創新突破,強化自己的體質與品質;超前的部分我們更不可自滿,要想得更遠,看看是否有潛在的競爭風險和自己的盲點,謙虛地繼續自我革新,使自己不斷往前邁進。

我認為在無限賽局中,真正會打敗我們的不是看得到的競爭者,而是看不到的力量,以及不想突破改變的自己。我們參與的無限賽局也不會停於自己和我們這一代,當我們離開,仍將持續推展下去。我們除了用心參與其中之外,盼望也可以留下謙卑自省和不懈毅力的精神風範,不斷激勵新一輩的同仁。

「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我們所宣認的盼望,因為上帝的應許是可靠的。讓我們彼此關懷,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23-24)

2022.7.25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敬業、愛心與品質

最近我開始從台大開放式課程的「商管程式設計」這門課學Python程式語言,台大將許多熱門課程透過Youtube讓每個人都可以免費觀看和聽課,是一座知識和學習的寶庫,大家可以多加利用。

這門課的老師是資訊管理系的孔令傑副教授,他上課相當生動,解說也很清楚,我剛好在Youtube上看到一部訪問他的影片,得知他是很受學生喜愛且認真教學的老師,多次獲得台大教學優良/傑出獎、論文獎、導師獎和優良服務學習導師獎等。 

影片中他提到到幾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想用這篇短文與大家分享:

首先他提到在拉近與學生距離上面,他會試著去了解學生在想甚麼,看他們都在做甚麼,多跟他們相處,比如與他們聊天、吃飯、打球、上FB和IG聊天、甚至上PTT版與學生們討論,他認為這樣學生有問題比較會來找他討論;對於他想要教導學生的道理,他自己會盡量做給學生看,因此要教給學生的東西他們也比較聽得進去。孔老師這段分享給我的啟發是如果我們想影響別人,拉近距離和以身作則是相當重要的兩個方法與原則。

由於資管系經常教導學生要創新,並運用資訊增進效率,因此孔老師也要求自己在每天的工作範圍內做一點點的創新,並不斷透過教學創新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他說如果學生花了很多時間聚集到課堂,只是單方面聽他講課,那就太可惜了;他認為進了教室就是要有互動,才值得大家聚在一起。因此他先把講授的內容錄成影片,讓學生先看,課堂上的時間則藉由一些設計,讓老師和學生們一起討論或互動,使課堂更為有效和有意義。其實,創新就是不要一成不變,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更有效地來達成工作和生活目標,就是創新。我也覺得我們可以來推「創新開會」,把要報告的內容都先製作好給與會者先看,開會時主要聚焦在討論、激盪與交流。

在本來就已經很忙碌的研究和師生互動行程中,孔老師又排了超多的課,他開玩笑地說時間管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截止時間的前一刻,這樣效率就會倍增了」,不過他馬上補說這當然是不得已的時候的辦法。會這麼忙碌是因為在原本的工作中感到有一些課應該要開,因此就去做了,才導致自己常常要熬夜,在deadline前將任務趕出來,但也真的多做了許多事。

不過,他愈來愈體會到:「其實一個人如果能成功地做很多事情,影響很多人,確實都是需要很多人的幫忙。我們必須要練習如何融入一個團隊,而不是一直堅持甚麼事情都要自己幹。」

最讓我感動的,是孔老師期許自己給學生的講義、投影片、作業等文件都做到無錯誤,他說自己生活上很隨興,沒有甚麼特別的要求,但是自己製作的文書資料,包括標點符號、編排、用字等他都花很多心力盡量弄到沒有錯誤,因為他覺得這些都只是最起碼的本分。

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孔老師對教學和專業的熱誠、責任感和對團隊的感恩以及對自己的要求與期許,我相信就是因為他看重自己的老師身分以及對學生的關心和尊重,因此呈現出如此高效率和品質的教學品質。

這讓我再一次想起醫療品管學者Avedis Donabedian所說的:「我相信品質的奧秘就是愛心,去熱愛我們的專業,關愛周遭的人以及敬愛上帝。」(The secret of quality, I wish to believe, is love: love of one’s profession, love of one’s fellow man, and love of God.)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14)

2022.07.18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令人感念的政治家

上週五(7/8)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喪生,震驚全球。許多國家元首均表達悼念,印度、美國、台灣等國都降半旗哀悼和致敬,巴西總統頒布三天的全國哀悼令;蔡英文總統、新加坡總理、印度總理、美國拜登總統和川普前總統都不約而同以「親愛的朋友」、「真朋友」、「新加坡的好朋友」、「台灣摯友」、「人民友誼倡導者」來描述對安倍前首相的懷念。

安倍前首相的辭世可能是我第一次對外國元首級人士的過世感到深摯的哀傷與不捨,原因是我認為他是非常少數(若不是唯一的話)真正關心與支持台灣的國際領導人,當然其中主要也是因為台灣與日本在國際地緣政治上,有著很密切的命運休戚與共的關係。

但更特別的是,我覺得安倍前首相有一般政治人物少有的、於公於私都給人「真誠關心」的特質,我最記得他在2018年初花蓮大地震之後,馬上拿著一張他親手用毛筆寫的「台灣加油」,表達他的關心。身為當時的災民之一,對於一位外國元首用如此熟悉親切的方式對受災區人民的打氣,我的內心有無比的感動。

後來在台灣鳳梨滯銷時,他帶頭支持與促銷台灣的鳳梨;當我們缺疫苗時,他努力促成日本政府送給台灣第一批COVID-19的疫苗。這些雪中送暖的舉動,再再凸顯安倍前首相的為人,我相信他對其他國家也有許多類似的協助,因此讓許多國家元首感念他所展現的友誼。

有「創新思想大師」之譽的哈佛大學商學院企管理論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曾以《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為題,在哈佛商學院畢業典禮、TEDxBoston發表發人省思的演講,並出版一本相同標題的書

克里斯汀生教授說,上帝的智慧是無限的,祂不需要用統計數字,以某個量化指標來評量我們一生的價值;在祂眼中,也不會用某種階級地位來肯定我們的成就。「當我們走完生命,到上帝面前,檢討我們的一生時,祂不會問我在事業爬得多高,或者我在世上存了多少錢。相反地,祂會問我,喔,克雷頓,我將你放在這樣的生活處境中,我們來討論一下那些因為你的幫助而變得更好的人,無論是你的家人、同事、或素昧平生只是剛好需要你幫助的人,因為你運用了我所給你的天賦去幫助他們。」換言之,上帝是用我所幫助過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來衡量我的人生。這位著名的企管顧問與教授所領悟的道理,其實就是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31-46節所描述的上帝審判萬民的根據。

我認為從安倍前首相的身上也彰顯同樣的道理,他用政治的天賦和影響力,去促進國際的交流互助以及安全和平的提升,他真誠並良善地一一去實踐,贏得國際廣泛的懷念與肯定。因此,在21世紀眾多的國際領導者中,他將是特別被真心懷念的少數領袖之一。我更相信相較於他生前的地位和施政成果,這些一件又一件暖心的關懷舉動,會更讓眾多民眾所感念。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35-40)

2022.07.11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Why"的力量

上個禮拜我在Youtube上觀看到Simon Sinek於2009年在TED演講的影片,題目是「從『為什麼』開始—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發行動」”Start with 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這支影片引起廣大迴響,到目前為止在TED眾多演講中點閱次數排行第7名,我認為不僅對領導者很有幫助,也對產品或服務的行銷推廣很有用,甚至對個人的經營與溝通有所啟發。

演講的中心信息是,偉大的領導者或成功的產品/服務,不只是因為他們做了甚麼,或他們的做法特別好,更關鍵的是他們做這件事背後的理念和原因。卓越的領導者會生動且具體告訴別人他們的信念和理想,吸引更多人的認同與支持,像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在公開演說中用「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而非「我有一個計畫」去激勵群眾參與民權運動。

同樣地,一個成功的機構、產品或服務,首先要告訴消費者或潛在的服務對象這個機構、產品和服務為什麼存在(Why),然後才去說我們如何達成這個理想(How),以及我們做了甚麼去達成這個目標(What)。

人與其他物種最大的不同是,人是意義導向的生物。我們做任何事一定有某種意義存在,包括認同某個人,支持某個機構,買某項產品,接受某種服務,都是因為這個人、機構、產品或服務有和我理念相同的目的。Simon Sinek在演講中指出:「事實上,人會去做能夠證明他們信念的事。」

我以前有時會看到捐款者在捐款劃撥單留言欄上寫著:「謝謝你們!」剛開始我很納悶捐款者為什麼要謝謝我們,應該是我們感謝他們才對。後來我漸漸了解到,他們之所以捐款是因為我們實踐了他們所認同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物以類聚」的道理,對人而言,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人以意義聚」,我們若要吸引別人的注目、認同或支持,就要清楚告訴別人我的使命、這個機構的志業、這件事工的願景和這項產品的獨特價值。Simon Sinek以「創新擴散理論」說明:清楚地說出Why,最能夠引起市場上的早期採納者的注意和認同,這些市場先行消費者通常是為了某種意義,而非功能去買新產品,而當市場接受度跨過16%的門檻,便能引起後續其他消費者的興趣,進入快速/大量擴散的階段。

這篇短講還舉了許多實例,很生動,值得大家去觀看。我覺得其中的道理和重點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人生發展上。對於自己和所從事的工作,我們希望能被感動,並能感動別人,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清楚知道並表達出Why—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在目前工作上的使命與志業,並在推廣業務時,能具體且生動地描述自己、工作和服務的願景,去感動有相同理念的人一起參與。

在人生的道路上,知道Why更是重要,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當你知道『為何』而活,幾乎就能忍受『任何』境況。」“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使徒保羅同樣在腓立比書寫過,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他能夠適應人生的任何處境。從Why的核心生出的力量常常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祕訣:飽足也好,飢餓也好;豐富也好,缺乏也好,隨時隨地,我都知足。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立比書4:12-13)

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