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幸福/快樂的三要素

最近朋友轉寄給我一部TED影片,演講者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甘迺迪學院,開設領導、幸福學與非營利管理課程的Arthur Brooks教授,談到人生的幸福/快樂的三要素,是美好經驗(enjoyment)、滿足(satisfaction)和目的(purpose)。

Brooks教授認為快樂/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其實我們從快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這三個構成快樂的要素其實不難理解,我們也應該都認同這些要素與快樂息息相關,因此快樂應該是很容易或隨時可得的。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不快樂,我們很多時候也快樂不起來,問題是出在哪裡?

Brooks教授點出幾個關鍵原因。首先是若要擁有持續長久的快樂,這三個要素必須充足且平衡,不能某一項要素特別多,或缺少某個要素。就像健康的人必須同時攝取足夠且均衡的五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比如我們若只注重尋求生活當下美好體驗,卻不清楚人生較長遠的目的與價值感,心情便會隨樂趣的有無時好時壞、高低起伏;相反地,如果只專注於完成重大任務,去實現人生目的,卻完全沒有經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也是太過嚴肅或乏味。

另一個我們不容易有長久快樂的原因是,滿足通常只短暫的出現,很難持續,比如我們吃過一頓美食,內心很滿足與快樂,但是可能10分鐘後就過了;中了大獎當下很滿足與快樂,隔天早上就忘了這件事。

這是因為人類的生理自我保護或平衡機制,我們的生理設計不會讓我們一直處於持續的情緒高漲或興奮,在一陣上揚的情緒後,會很快把我們拉回平常的狀態。

因此,Brooks教授說,不能跟著你的天性或本能走,甚至有時候要違反一點本性,反而可以獲得長久的快樂。以滿足來說,我們直覺會認為擁有愈多愈滿足,可是這是錯的。滿足的公式是擁有的多寡(分子)除以我們想要的多寡(分母),通常當我們擁有愈多,想要會跟著愈多,因此永遠無法達到滿足。我們若要有真實穩定的滿足,必須減少我們想要的程度,滿足自然就提升,而且可以持續。他用達賴喇嘛的一句話:「要去渴望(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而不是去擁有我們所渴望的。」

Brooks教授強調財富、權力、歡愉、名聲都無法帶來長久的快樂,真正能給我們持續真實快樂的是信仰、家人、朋友和工作,這是四種不同形式的愛。信仰是追求宏偉、超越的愛;家人是親情的愛,永遠切不斷的關係;朋友是可以彼此分擔與分享,無利害關係的愛;工作是對社會的承諾與自我的實現。這四種愛可以為你帶來穩定持續的美好經驗、滿足和意義。

在演講的最後,Brooks教授對工作有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詮釋。他說:「靠你自己的才能與努力去工作,使你贏得榮譽與個人責任感,並藉此服務別人,使他人受惠。讓人們能享受到你提供服務時的愛,如此你的工作才能帶來真正長遠的滿足。把你的工作與幸福、愛的真義、及人們的滿足連結起來,如此也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滿足。」

我覺得心存感恩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謙卑知足讓我們獲得持續的滿足,愛與服務讓我們看到人生的意義!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2023.11.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