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如同雲彩圍繞我們的見證人

去年底我受邀參與《台灣偏鄉醫療簡史》的寫作,負責其中一章〈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的撰寫。由於最近事情較多,要另外撥出時間來查閱相關資料,整理成一篇能夠出版的章節,確實感到有點吃重。不過主編非常重視教會醫療團體對台灣偏鄉醫療的貢獻,我也認為基督教與天主教醫療團體確實在偏鄉醫療扮演了開創性與獨特的角色,基於一份使命感,便接下了這份任務。

花了不少時間將這篇文稿完成後,我很高興當時有答應這次的撰寫邀約,因為在寫作過程中看到許多醫療宣教師與醫界的信仰前輩所留下的美好腳蹤,再次被深深感動與激勵。

我大學念的是理工科系,到大二時逐漸發現自己比較喜歡社會人文領域,因此從大三起便開始選修社會科學與人文共同科目,也去歷史系選修台灣史課程,我的期中報告題目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服務」,在撰寫過程讀到彰基創院院長蘭大衛醫生與師母「切膚之愛」的故事—為了醫治一名傷口潰爛恐併發骨膜骨髓炎的小孩,蘭醫生從文獻上得知或許可採用植皮手術治療,盼能避免截肢,但考慮病童過於虛弱,恐無法負荷自己身上皮膚被切除下這麼一大塊,於是蘭師母請蘭醫生從她身上割取皮膚移植給小孩。那時我一邊寫一邊哭,感動到不行,心想為什麼有人這麼願意無私去愛別人?

這個月為了撰寫〈教會醫療傳道與偏鄉醫療〉,讀到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些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有些是聽過的故事,但是現在重讀卻有不少新的體會,並且從中得到許多鼓勵。

嘉基以前的同工、目前任職於中研院台史所的劉淑慎小姐,提供一篇她撰寫有關戴德森醫師治療小兒麻痺,與回美國進修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的文章給我參考,讓我對戴醫師有更多的認識與敬佩。

戴醫師是一位謙虛、內斂、沉默不多話的人,嘉基在1997年曾經印製一本小冊子《戴德森—一個沒有自己的人》,我覺得這個標題把戴醫師形容得非常到位。不過,讓我大感訝異的是,默默不張揚的戴醫師所做的事情之多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1959年雲嘉地區「八七水災」,受災人數達25萬人以上,戴醫師和美國軍隊、宣教士及基督徒團體合作,直接將救援物資運送到超過40個遭受水災的市鎮,對於受災嚴重的村莊,提供每人10天份的物資,並在國內外教會捐助支持下,巡迴災區治療了近2000名的患者。

早期戴醫師的同工很少,大多投入在巡迴診療、診所的醫療及關心病人的工作,但他還要處理購地、規劃興建醫院,以及募款的種種事情,幾乎可以說一人身兼現在醫院醫療、總務、工程、財務、企劃、院牧單位的任務。

等醫院比較上軌道之後,為了因小兒麻痺導致脊椎側彎病人的需要,戴醫師於1968年返美,50歲再度進入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以住院醫師的身分進修骨科專科以及脊椎側彎手術。美國住院醫師訓練是非常操的,因為美國絕大多數醫院的住院病人都是由住院醫師照顧的,還要輪班,體力負荷非常大,戴醫師以超過50歲的年齡經歷4年這樣的操練,實在是很不簡單。

當他訓練完成準備回台時,接獲信義會世界救濟協會的電話,得知孟加拉獨立戰爭發生大屠殺,許多難民受傷及流離失所,急需外科及骨科醫師前往救援。戴醫師和師母內心非常掙扎,覺得不能無視戰亂中孟加拉的傷患需要而不顧,因此毅然改變計畫,帶著四個孩子轉往孟加拉,在砲聲隆隆中投入醫療工作長達一年半。這是需要多大的愛心與勇氣!

光是這幾件事就讓我對戴醫師產生無以復加的感佩,一個沒有自己的人,卻把自己完全給了最需要的人。互相對照之下,我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工作與生活考驗與負擔要比戴醫師少太多了,任何的問題根本都微不足道。

歷史是有系統地回顧與陳述過去所發生有影響力的事,讓我們從中獲得面對此時與未來的智慧與力量。感謝上帝將許多美好的典範人物放入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看見許多愛與勇氣的見證!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着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1)

2024.02.0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