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感念林澄輝長老及鄧璐德女士夫婦美好的腳蹤

一個月前我在台南參加「2024年林澄輝長老及鄧璐德女士夫婦紀念音樂會」,除了聆聽到很優美的詩歌與音樂之外,也讓我得知一對信仰前輩的美好腳蹤。

可能許多嘉基同工對林澄輝及鄧璐德夫婦比較陌生,其實他們與嘉義有不少淵源。鄧璐德(Ruth Duncan)女士是美國的宣教師,完成護理訓練後,1946年(25歲)接受基督教內地會差派至中國甘肅服務。1951年被共產黨關押7個月後驅逐離開中國。1952年來到台灣宣教,在台北樂山園痲瘋病療養院服務,因此與出身台南、留學日本、因罹患痲瘋病返台,當時在樂山園接受治療的林澄輝生先相識,互有好感。由於內地會規定宣教師不得與宣教區當地人相戀,因此鄧璐德調往台東服務,1955年以獨立宣教師身分來到台南,與林澄輝重逢。

有感於南部痲瘋病人的醫療需要,林澄輝及鄧璐德1956年先在台南設立「台南特別皮膚科診療所」,後於1957年底設立「嘉義特別皮膚科診療所」。當戴德森醫師1958年8月落腳嘉義後,就曾參與此診療所的醫療服務,在戴醫師所製作、介紹他在台灣初期工作的紀錄片《傳道與醫治》中,就有戴醫師在嘉義特別皮膚科診療所內為痲瘋病人診療,與鄧璐德合影以及林澄輝拉手風琴佈道的畫面。

治療痲瘋病的抗生素在1940年代問世,1959年世界衛生組織派專家到台灣推廣治療的方法,痲瘋病人快速減少,1972年台南特別皮膚科診療所結束,轉而協助小兒麻痺青少年的收容、就學與職訓。從1956年至1972年,台南與嘉義的特別皮膚科診療所共照顧了超過1000名病人。

林澄輝及鄧璐德在2002年捐地捐款設立林澄輝社會福利基金會,開辦養護中心、關懷據點據點、日照以及居家服務。我有幾位朋友的家中長輩目前是由林澄輝基金會提供長照服務,對基金會的照顧品質相當肯定。姚維仁院長也曾擔任林澄輝基金會的董事。

林澄輝先生因有家族地產,加上擅於投資,累積不少財富,但是他們的生活極為簡單樸實,開國產福特舊車,衣服與鞋子破了修補後繼續穿,而且保持勤勞;他長期擔任社區志工,自願打掃街巷道環境;他們的財產幾乎都捐給教會和教會機構,並投入社會公益服務。

紀念音樂會中,林澄輝先生的姪女薛悅悅老師提到,對鄧璐德女士印象最深的是她對上帝的信靠與禱告。她說鄧璐德女士每天為她禱告,後來她知道鄧璐德的禱告單上有200多人,每天一一為這些人禱告。

國中到教會受到林澄輝及鄧璐德關心與培養的長榮大學神學院前院長莊雅棠牧師,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鄧璐德每天一大早就起來禱告,每次和她談完話,她一定會帶領莊牧師禱告。她相信禱告可以孕育人的靈性,改變人的生命。而且,雖然宣教路上遇到許多困難,鄧璐德從不氣餒,用堅韌的信心克服各種挑戰,她總是堅信上帝會為她開路。

在莊牧師考上大學時,鄧璐德在送給他的聖經中夾上一張卡片,上面用打字機寫了一段分享與鼓勵的話:”God has His best things for the few who dare to stand the test.  God has His second best for those who will not have his best.  I want in this short life of mine, as much as can be pressed. Of service true to God and man.  Help me to have Thy best.”(上帝會將最好的給那些少數勇於承受祂的試煉的人;上帝把次好的給那些不想要祂最好事物的人。願我在短暫的一生中,盡可能地承擔上帝所給的壓力,好真實地服事上帝與服事人。願上帝幫助我得到祢最好的賞賜。)

莊牧師說每當在人生的特別時刻或面臨重大抉擇時,他總是會想起這段話。我也將這段話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帶給我們鼓勵與力量。

「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約伯記23:10)

2024.02.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