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ly I
tell you, whatever you did for one of the least of these brothers of mine, you
did for me.' Matthew 25:40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
這段經文是薄柔纜醫師(Dr. Roland P. Brown, 1926-2019)在去年門諾醫院慶祝門諾會在台醫療事工70周年時,所錄的越洋祝賀影片中,最後鼓勵同仁時時記得耶穌所教導我們的一段話。1954年在薄醫師的規劃下,門諾醫院開始要蓋醫院的奠基典禮中,有一塊基石上面刻著「為主服務」(For Service in the Name of Christ),就是期許這家醫院以醫治照護每一位弱小的弟兄姊妹實踐為主服務的教導。這段經文也成為門諾醫院的使命,更是薄醫師一生的寫照。
薄醫師的父母親是門諾會在中國的宣教師,他出生於河北開州(今河南濮陽),兩個哥哥分別因為罹患肺炎與百日咳於2歲與4歲前相繼夭折。父母親到了40多歲才生下他,當他9個月大時,為了躲避中國的內戰,44歲的母親薄瑪麗亞帶他與父親別離,暫時返回美國。在船上他感染肺炎,病情告急,當他們抵達舊金山時,孩子已經奄奄一息,醫師表示:「這個孩子不可能活到明天。」
當晚可能是薄瑪麗亞一生中最長的一夜,先生遠在太平洋另一端、處於內戰中的中國,冒著危險從事宣教,自己則是一個人陪伴身邊生命正在消逝的么兒,這時她所能做的就是抱著小孩徹夜禱告,求主憐憫,希望孩子能夠度過難關。
幾十年後,薄醫師才輾轉從門諾醫院的院牧林清和得知,那個晚上母親為他的禱告內容。薄瑪麗亞曾和林清和牧師談到帶孩子回到美國求醫的經歷,那晚她懇切對上帝說:「我願意把孩子奉獻給上帝,希望她將來能為主服務,別讓他提前回天家。」
在舊金山經過幾天的醫治,這個孩子奇蹟似地活了下來,上帝賜給他在世93年的歲月,無私地活出為主服務的人生。門諾醫院前院長、第三屆全國醫療奉獻獎得主薄柔纜醫師於2019年8月16日安息主懷。
上帝聽到並成就了薄瑪麗亞的禱告,薄醫師和師母薄素菲(Sophie Schmidt
Brown)在年輕時就分別萌生到中國宣教的想法。薄醫師是在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第三個學期,開始感到上帝呼召他從事醫療宣教。從那時起他不斷為此禱告,並寫信告訴當時的未婚妻,奇妙的是,薄素菲在念大學時也曾向上帝做過去中國宣教的祈求,這一切上帝早已安排好了。
不過上帝並沒有帶領薄醫師夫婦到中國宣教,而是來到台灣的後山。1950年韓戰爆發,薄醫師於1952年接到醫療兵徵召令,由於門諾會和平主義的信仰立場,他可以選擇替代役,因此透過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的派遣,1953年來到台灣東部加入門諾會山地巡迴醫療隊。
其實薄醫師到台灣不久之後,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依法他就立即退伍了,但是他仍然履行對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的承諾,留在台灣行醫,結果不只3年,而是長達40年之久。在薄醫師辛苦的耕耘之下,帶領門諾會在花蓮的醫療事工從山地巡迴醫療、到成立35床的醫院,一路擴展為200床的綜合教學醫院。
1994年中旬我到門諾醫院服務時,薄醫師剛剛退休返美,我沒機會見到他本人,但從舊相片、出版品、文件資料與同仁的口中得知不少有關薄醫師的故事。
後來在幾次醫院重要的慶典活動中,薄醫師受邀回台參加,以及接受李登輝總統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我才見到他本人並有機會與他互動,雖然次數有限,但總能夠感受到他的嚴謹與溫暖,這也是許多曾與他共事的門諾老員工共同的印象。
薄醫師隨身攜帶一本小記事簿,放在上衣口袋,記載他的行程,只要和人約定好,他就馬上記下,而且一定在約定的時間前到達碰面地點。他的話不多,所談的事情內容都是重點,不拐彎抹角。但是當他談到人的時候,表情很自然會出現笑容,而且口氣變得很有耐心與柔和。
薄醫師1953年抵達花蓮時,要取得安全的點滴輸液、輸血、麻醉、病理判讀都是問題,但是即使在如此拮倨的情況下,在1953年10月至1955年1月醫院啟用之前,他仍然克服萬難完成了171個小手術和87個大手術,包括婦科、骨科、腸胃道、泌尿、整形、頭頸等手術,其中只有一個手術死亡案例。
早期曾經擔任薄醫師手術助手的門諾醫院前院長高明仁長老曾說,薄醫師開刀絕不求快,但求完美,連縫合傷口也一點都不馬虎。這些作風來自他對每一位病人生命的看重。薄醫師即使跟肺結核病人講話時也不戴口罩,而且再忙再累,他仍是衣著潔淨筆挺,以示對病人的尊重。
雖擁有卓越的醫術,薄醫師一點都不自大,在每一次手術之前,一定會帶領手術團隊一起為病人禱告,並祈求上帝的協助。因為他深信:「不是我們外科醫師在醫治病人,而是上帝藉我們的手在開刀。」而且術後病人的復原完全是上帝在動工。
由於對病人的生命看得如此重要,薄醫師對自己及醫院員工的要求也非常高。高明仁長老回憶與薄醫師在開刀房共事那段日子時說,與薄醫師開刀實在很累,又經常超過晚餐時間,可是再怎麼累,下刀之後,他就可以回家休息。可是薄醫師都是回家趕緊吃個飯,便又奔回醫院觀察病人手術之後的情況,有時甚至整夜陪在病人旁邊。
薄醫師在教導學生開刀時所用的方法也很特別,通常資深外科醫師會先從頭到尾開一次給學生看,然後下次換學生執刀,自己在旁觀看,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省時間。但薄醫師是採取分段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先在旁邊觀察,等學生懂了,交給學生做一小部分,確定學生已經很熟練了,再逐步讓學生做更多,最後才把整個手術交給學生做。雖然這樣的訓練要花更長的時間,但對病人是比較安全的。
員工們對薄醫師的嚴格要求更是印象深刻。長期與薄醫師在開刀房共事的葉秀錦護士回憶,每次跟薄醫師開刀壓力都很大,薄醫師會出其不意問他們一些問題,督促他們不斷充實學習。手術過程中,對第一次犯錯,他會詳加指導,但若助手再錯,薄醫師便會不假辭色地指正。
在薄醫師的帶領下,門諾醫院的醫生一點都馬虎不得,甚至醫生間流傳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夜間值班的醫生絕不可脫鞋睡覺,因為萬一有急診病人,薄醫師很可能比值班醫師還早趕到急診室。這也顯露出薄醫師對醫務的投入情況。
不過嚴格的薄醫師也有極為溫柔體貼的一面。葉秀錦說,薄醫師疼愛他們像自己的兒女,重要節日都會邀他們到家裡作客、聊天。她回憶,有一次在開刀時,一位實習醫師竟一邊拉鉤一邊打瞌睡,被薄醫師看到,她心裡為這位實習醫師緊張不已,不料薄醫師卻一句話也沒說。後來她才知道這位實習醫師當天已連續跟了幾台手術,薄醫師能體諒他身體的疲憊,因此未責備他。
門諾骨科主任蔡慶豐醫師50年前在薄醫師帶領下當住院醫師,當時醫院規定當月病歷完成才能領薪水,有一次薄醫師的病人特別多,住院醫師必須輪急診、跟刀、查房,值病房夜班,忙到無法在月底寫完所有的病歷,他內心忿忿不平,覺得這麼辛苦卻得不到該有的回報。
薄院長當然也知道蔡醫師的情況與感受,但是他並沒有運用自己院長的權力,特別為他破例,而是自己默默到病歷室,幫蔡醫師完成尚未寫完的病歷,讓他能夠順利拿到當月的薪資。
更有一次,薄醫師在為一位乳癌病人開刀前夕,發現該名婦女先生早逝,家中有個未成年女兒無人照顧,薄醫師夫婦便把她的女兒接到家裡照料,讓這位太太安心住院治療。
每一位基督徒都知道上帝是一位公義與慈愛的神,但其實長久以來我一直有所疑惑,因為我認為「公義」與「慈愛」是不可能相容或同時存在的價值,追求公義必須賞善罰惡,施行慈愛則必須完全包容與接納。
但是當我看到薄醫師一生的見證,似乎讓我了解到公義與慈愛如何兼容成為一體。薄醫師的嚴謹與處事的原則,是出於他對病人與同事的愛。他的守時是基於對每一個約定的對象的尊重;他在臨床上的一絲不苟與嚴格要求,是為了讓病人獲得最好的治療結果;他公私分明、嚴守醫院經營的紀律,是為了讓醫院能夠照顧及醫治更多需要的病人,但是為此他擺上自己去幫助無力繳費的病人、安撫挫折憤怒的同事以及體貼驚慌不知所措的病家。
沒有公義的慈愛不是正確的愛,而是溺愛與濫愛;沒有慈愛的公義也不是公義,而是殘酷與壓迫,這也是為什麼聖經與基督教信仰如此同時強調神的公義與慈愛,缺一不可。然而要兼顧公義與慈愛,唯一的方法就是自我犧牲。耶穌道成肉身,受難被釘死就是兼顧公義與慈愛,救贖人類生命的最充崇高展現。薄柔纜醫師一生清貧刻苦,為台灣後山付出自己,追隨主的腳蹤為弱小服事,贏得了眾人的敬畏與愛戴,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活生生的見證。
薄醫師夫婦退休回到美國後從不干涉門諾醫院的運作,但是他們每天不停地為醫院與同仁禱告。醫院經常收到他們寄來的卡片與信,得到他們的鼓勵與關心。
薄醫師在台灣花蓮行醫40年,微薄的宣教師薪資無法給他們積存足夠退休金,退休返美的房屋還是台灣的學生和朋友募資買給他們居住的。我曾在2005年去堪薩斯州拜訪他們,看到他們的居家擺設有門諾會一貫的簡樸風格,最多的是他們從台灣帶回去的紀念品,讓我們覺得好像是來到臺灣人的家裡。我相信他們的心一直在台灣。
薄師母在2010年先回天家,薄醫師和大兒子一起生活,除了曾接受心臟手術之外,身體還算硬朗,生活也都能自主。7月底得知薄醫師中風,醫院同仁一直為薄醫師禱告。8月16日傳來薄醫師榮歸天家的消息,內心雖然不捨,但感謝上帝沒讓他經歷太多的病痛而安然離世。願上帝藉著他們留給門諾醫院、花蓮與台灣永恆的愛與祝福!
本文於2019年10月2日刊登於《路加雜誌》第368期〈畢生「為主服務」的薄柔纜醫師〉
參考資料:
1.
楚蓉,《山高水長—薄柔纜父子兩代中國情》,門諾醫院。
2.
薄柔纜著,賴佑哲譯,《微聲盼望—薄柔纜醫師獻身花蓮偏鄉醫療四十年》,天下文化。
3.
Roland P.
Prown, Healing Hands: Four Decades of Relief and Mission in Taiw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