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台灣還需要「薄柔纜醫師」嗎?


這一年內陸續有幾位長期在台灣奉獻,對台灣醫療貢獻深遠的外籍宣教師辭世,包括馬偕與長庚醫院的羅慧夫醫師、虎尾若瑟醫院的畢耀遠神父,以及門諾醫院的薄柔纜醫師。這三位宣教師不僅是年齡相近的好朋友,更是20世紀下半葉台灣人道醫療的象徵,他們的離去代表外籍宣教師醫療奉獻時代的結束。

這三位宣教師中最早來到台灣的是薄柔纜醫師(Dr. Roland P. Brown),我認為他是台灣戰後最有代表性的醫療宣教師。二次戰後不久的1948年,在世界各地從事慈善救濟與教育的門諾會中央委員會便派醫療人員到台灣,在中央山脈兩側進行山地巡迴醫療服務,是戰後第一批進入台灣的外籍醫療團。

薄柔纜醫師[1]的雙親都是長期在中國服務的美籍門諾會宣教師;他出生於中國,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畢業。薄醫師與妻子薄素菲(Sophie Brown)原本都想前往中國從事醫療或宣教服務,但因為1950年韓戰爆發,薄醫師1952年接到美國政府醫療兵徵召令,基於門諾會和平主義的信仰立場,他可以選擇替代役,因此透過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的差派,1953年來到台灣東部加入巡迴醫療隊,為原住民病患服務。

其實薄醫師到台灣不久之後,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依法他就退伍且可以立即返回美國,但是他仍然履行對上帝與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的承諾,留在台灣行醫,結果不只3年,而是長達40年之久。在薄醫師辛苦的耕耘之下,帶領門諾從山地巡迴醫療、到成立35床的醫院,一路發展為200床的綜合教學醫院。

回顧當年資源非常有限的醫療與社會環境中,薄醫師的醫療貢獻與成就,不僅不同凡響,甚至從現在的角度看,實在遠超過我們能夠想像。

醫術

薄醫師1953年抵達花蓮時,要取得安全的點滴輸液、輸血、麻醉、病理判讀都是問題,但是即使在如此拮倨的情況下,在195310月至19551月門諾醫院啟用之前,他仍然克服萬難,在租用的工廠所改裝的小手術房中完成了171件小手術和87件大手術,包括婦科、骨科、腸胃道、泌尿、整形、頭頸等手術,其中只有一件手術死亡案例[2]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花蓮的外科醫師非常少,薄醫師幾乎什麼刀都要開,也都能開。門諾醫院骨科主任蔡慶豐醫師[3]1974年到門諾醫院,跟著薄醫師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蔡醫師表示:薄醫師的專長是一般外科及胸腔外科,但是除了開心手術之外,他什麼刀都可以開,而且都達到高度專科醫師的水平。即使是心臟簡單的先天性小兒PDA(開放性動脈導管)他也能開,血管外科他也做得很好。當時腦外傷、唇顎裂、骨折及肺結核引起的脊柱側彎很多,因此他開了很多腦部、整型、骨科與脊椎手術。泌尿科與小兒外科常見的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一些小兒先天疾病、腸套疊、沒有肛門等病症他不僅開得很多,也都開得很好。

在現今高度專科化的醫療專業領域中,像薄醫師如此全方位的外科醫師,幾乎已經是不可能出現了!
醫德

每一位外籍醫療宣教師願意離鄉背井來到台灣服務,心中都有一份強烈的愛心與使命感,薄醫師當然也不例外。薄醫師最常對同仁講的一句話,是引用聖經馬太福音2540節耶穌所說的:「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他用「為主服務」(Service in the name of Christ)去表達其中的意涵,這成為他一生行醫的座右銘,以及門諾醫院的根本使命,醫院的基石上面就是刻著這四個字。

薄醫師不僅視病猶親,他將每一位病人都視為他最敬仰的耶穌一般,用神聖、尊敬的態度去診療、照顧與對待病人與家屬。因此他對臨床工作品質要求甚高,期許自己與團隊對每一個病症都追根究柢,竭盡全力,以病人為中心,給予病人身、心、靈全人最妥善的照護。

薄醫師跟肺結核病人講話時絕不戴口罩,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是衣著潔淨筆挺,以示對病人的尊重。在社會保險還不存在或不普遍的年代,薄醫師若知道窮苦病人付不出醫藥費時,便交代同仁記他的帳,後來門諾醫院成立社會服務室,由社工有系統地提供專業協助和補助。在捐血中心成立以前,病人若需要輸血,薄醫師也是二話不說地伸手捐血。

薄柔纜醫師一位乳癌病人的女兒廖文彥女士[4]回想起她17歲那一年,母親因罹患乳癌必須住院開刀,薄醫師夫婦因擔心她一個人在家無人照顧,便把她接到家裡一起生活,好讓母親可以放心接受治療。她說:「薄醫師付出愛在需要的人身上,不僅醫治病患的身體,也關心病患所掛慮的一切。」

醫教

早期宣教醫師在歐美國家接受先進的醫學教育,來到台灣後,都樂於傳授醫學知識與技術,並注重臨床教學。薄醫師提到早在1954年門諾醫院就有醫學院畢業生和年輕醫師到此做臨床訓練與服務;並分別於1965年與1966年開辦政府認可的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訓練計畫,成為東部最早的教學醫院。

薄醫師的外科技術當時在台灣是響叮噹的人物,吸引不少外科住院醫師前來拜師學藝。他在教導學生開刀時所用的方法也很特別,通常資深外科醫師會先從頭到尾開一次給學生看,然後下次換學生執刀,自己在旁觀察指導,這樣的教學方式較省時間。但薄醫師是採取分段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先在旁邊觀察,等學生懂了,交給學生做一小部分,確定學生這段程序已經很熟練了,再逐步放給學生做更多,最後才把整個手術交給學生做。雖然這樣的訓練要花更長的時間,但對病人比較安全,給學生的訓練也比較紮實。

薄醫師也會在開刀時對其他專業同仁進行教學。長期與薄醫師在開刀房共事的護理人員回憶[5],跟薄醫師開刀壓力很大,薄醫師會出其不意問助手和護理同仁們一些問題,督促他們不斷充實學習。手術過程中,對第一次犯錯,他會詳加指導,但若助手再錯,薄醫師便會不假辭色地指正。

薄醫師每次休假回美國,都會安排到卓越的醫院做相關領域的進修,保持不斷學習精進。他也在醫院成立圖書館,訂購國外醫學期刊與教科書,除了自己查閱之外,也帶領院內醫師定期舉辦期刊討論會與醫學病例研討會。

培養人才

薄醫師曾有感而發講出一句名言:「美國很近,花蓮很遠」,因為當時他看到很多台籍醫生遠赴重洋到美國執業,卻很少醫師願意來到一山之隔花蓮服務。因此對每位來到花蓮門諾醫院服務的醫師,他都視為珍寶。他也深知,外籍宣教師遲早都要離開,醫療任務的接棒者就是這些台灣的醫師,因此他非常用心培養有心且有潛力的醫師,一一安排他們到國外學習最新的醫學技術。

門諾醫院幾位資深醫師不約而同提到[6],他們到門諾醫院服務2-3年後,薄院長就安排他們出國受訓一年。薄醫師擔任院長時,每年大約會送2位醫師到國外培訓,當時門諾醫院所提供給醫師的進修費用,比台北醫學中心醫師的進修經費還高。醫院當年財務如此拮据仍肯為醫師的培訓用心,令他們感念在心。

除了培養醫師人才之外,門諾醫院也曾於1959-1975年開辦門諾護校,培養出136位花東本地的護理人員[7]

醫院管理

薄醫師沒有唸過醫管,但他重視醫管專業;在擔任院長多年之後,他曾將院長的職務交給一位醫院培養的行政主管,讓自己能專注於醫療臨床工作。儘管如此,在我的心目中,薄醫師是一位卓越與不凡的醫院管理者,因為他充分兼顧人性與紀律兩大原則,讓人從內心佩服與尊敬。

薄醫師做事嚴謹、注重制度,並建立許多的規章,連自己擔任院長的職務說明書也是鉅細靡遺寫了好幾頁。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嚴謹的制度中,他同時注入人性的溫暖與體貼,也留下許多讓人感動與懷念的故事。

蔡慶豐醫師在當薄醫師的住院醫師時,醫院規定當月病歷完成才能領薪水,有一次薄醫師的病人特別多,住院醫師必須輪急診、跟刀、查房,值病房夜班,忙到無法在月底寫完所有的病歷,他內心忿忿不平,覺得這麼辛苦卻得不到該有的回報。

薄醫師當然也知道蔡醫師的忙碌與感受,但是他並沒有運用自己院長的權力,特別為他破例,而是自己默默到病歷室,幫蔡醫師完成尚未寫完的病歷,讓他能夠順利拿到當月的薪資。那天蔡醫師經過病歷室,看到薄醫師在裡面,進去打招呼,才知道原來薄醫師在替他寫病歷,非常感動。薄醫師卻很淡定地對他說:「蔡醫師,如果你來寫,會寫得比我快很多。」於是兩人聯手一口氣完成當月病歷。

薄醫師凡事以身作則,在他的帶領下,門諾醫院的醫生一點也馬虎不得,甚至醫生間流傳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夜間值班的醫生最好穿鞋睡覺,因為萬一有急診病人,薄醫師很可能比值班醫師還早趕到急診室。這也稍稍顯露出薄醫師對醫務的投入情況。

薄醫師也運用了實證的精神在醫院管理上面,重視客觀的證據與信任。門諾醫院婦產科主任廖基元醫師[8]回顧到:約在1985年,只要某月剖腹產的比例超過30%,薄醫師就下紙條要廖主任向他報告為何比例偏高?因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剖腹產率的合理範圍為10-25%,剖腹產比例太高,可能代表醫療資源浪費、產婦跟嬰兒都有更多的併發症及副作用等問題,但是一般國家只要不超過30%,是能被接受的。

有一天,薄醫師給廖主任一份報告。那是他私下透過婦產科醫學會請台北榮總以及馬偕醫院兩位產科資深醫師來審核門諾醫院所有的剖腹產病歷,並提供建議,這兩位醫師一致認為,院內剖腹產品質並無太大問題,只有一些小地方可以改進加強。自此,薄醫師就沒再針對剖腹產率下過紙條。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薄柔纜醫師於1994年退休返美,並於今年816日逝世安息。從他退休到現在這25年來,台灣的醫療環境已有大幅改善,各領域專精的醫師很充足,也許不再需要樣樣精通的全才醫師,但是我們更需要像薄醫師能夠關懷整個病人,提供整合照護的醫師與團隊。

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以後,醫師不再需要幫病人自掏腰包,或伸手捐血,但我們仍然需要像薄醫師願意付出時間給病人詳細診療的醫師。

國內醫療法令日趨嚴密,對醫療人員套上更多的規範,醫師不再像薄醫師那時能夠保有完全的行醫自主性;但是醫師仍然可以像薄醫師不斷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無止境地學習精進,給予病人更高品質的醫療,從中獲取真正的成就與意義感,並賦予自己的生命一份神聖的價值。

時代造英雄,薄醫師崇高人格的養成與超凡的專業貢獻,很可能是整個時代的艱難環境與獨特需求所塑造出來的,今天很難再複製另一位薄柔纜醫師。不過,他所留下來的精神與身影,絕對是每個時代渴望的醫療典範。

本文於2019年9月25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台灣還需要「薄柔纜醫師」嗎?


[1] Roland P. Prown, Healing Hands: Four Decades of Relief and Mission in Taiwan.
[2] 薄柔纜著,賴佑哲譯,《微聲盼望—薄柔纜醫師獻身花蓮偏鄉醫療四十年》,天下文化。第165頁。
[3]蔡慶豐,〈吾愛吾師〉,《門諾月報》,20199月號,第3版。
[4] 〈在台醫療傳道40載「如父親般給出愛」 薄柔纜宣教士留下美好生命榜樣〉,基督教論壇報,網頁連結:https://www.ct.org.tw/1347546
[5] 楚蓉,《山高水長—薄柔纜父子兩代中國情》,門諾醫院。
[6] 廖基元,〈重視醫療品質與人才培育〉,《門諾月報》,20199月號,第3版。
[7] 馬素珊、韋淑玲,《信實的愛:門諾五十年護理生命的印記》,門諾文庫,20025月。
[8] 廖基元,〈重視醫療品質與人才培育〉,《門諾月報》,20199月號,第3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