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嘉基醫務團契邀請蔡茂堂牧師/醫師進行專題演講,他的講題是「心流」(Flow)。以前我沒有聽過這個名詞,經蔡牧師的講解,得知這是一位正向心理學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50年前提出的概念。
Csikszentmihalyi教授強調真正持久的快樂或幸福感的源頭,物質條件與外在環境只貢獻少部分,更重要是透過主導我們的意識/意念,刻意的操練讓我們進入最優體驗中,這就是心流,意指當一個人完全投入某種活動中,其他的事情都變得無足輕重的狀態,這種美好的經驗可為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感。
簡單來說,當一個人處在心流狀態時,他會完全融入該情境,達到忘我的境界,全神貫注投入當下的人事物,不會感覺時間的飛逝和周遭環境的限制,此種狀態會帶給他盡情的滿足與幸福感。對一個創作者來說,心流狀態應該就是處在文思泉湧、創意源源不絕,享受在創作的過程。
這讓我想到韓德爾創作《彌賽亞》神劇的經歷,整首曲子演唱時間長達3小時,而韓德爾僅用24天便完成,讓人不可思議!台南的聲樂家與指揮家黃南海博士在一篇介紹文章中提到:「據說韓德爾在1741年8月22日至9月14日3個多星期時間裡,幾乎足不出戶,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狂熱的靈感中,完成了《彌賽亞》這部作品。特別是在寫〈哈利路亞〉(Alleluia)合唱曲時,他自己經常感動到淚流滿面,雙膝跪倒在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門開了!」一氣呵成的音樂,帶動詩詞向前,充分掌握歌曲進行的方式,沒有一處凝滯,真是神來之筆!」這種狂喜與感動經驗是一種極致的心流體驗。
在之前一篇短文中我曾寫到:亞里斯多德用一個希臘字eudaimonia去描述一個理想人生的最終目標,英文常翻譯成幸福或快樂(happiness),韓第將它翻譯為”Flourishing”(展現朝氣蓬勃),意思是盡全力做你做得最好的事。而Flow和Flourshing的字根flu與flour都屬同一組意思相近的字根,這讓我們看到古代的大哲學家與當代的心理學家有共同的見解,而心理學則能更進一步以實驗或實證研究去映證其中的關聯。
蔡牧師歸納進入心流狀態有八個/步驟,依序是:1.興趣吸引進入、2.挑戰稍超技能、3.全神貫注投入、4.目標清楚控制、5.正面回饋快速、6.享受幸福舒適、7.不知時間飛逝、8.忘我廢寢忘食(最優體驗)。
此外,達到心流有4個F開頭的要素和重要原則,分別是1.Focus(專注/聚精會神)、2.Freedom(自由不受限)、3.Feedback(正向且及時回饋)、4.Four percent(挑戰難度高於能力4%)。
也就是,如何讓我們很喜歡投入一件事而不厭倦,設定的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標難度高於現行能力4%是最理想的。難度太高會產生焦慮,目標難度低於能力則會感到無聊,導致放棄或退出;而挑戰高於技能4%會使讓我們的努力形成正循環的動力,朝心流的境界邁進。
我覺得心流的概念很棒,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它可以運用於教育、管理與領導,也可以用於自我的學習成長。我似乎也從中看到以前一些學習失敗的原因,因為只是單純的學習,同時間並沒有稍高難度或目標任務配搭學習,最終會因無聊而無疾而終,由此看來,比「學以致用」更好的做法應該是「致用以學」。盼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同仁在工作團隊中也能共同創造心流。
「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3:13-14)
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