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彼得杜拉克的目標管理

院內重要會議都會定期檢討上一季目標的執行成果,由主管報告所屬部門在這些相關的重要工作或計畫,執行的達成狀況與檢討改善。這件事讓我想到彼得杜拉克的第四個經歷,繼續與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 第四項經驗─總編輯的教誨(節錄自《杜拉克看亞洲》第143-159頁。杜拉克著,鄧嘉玲譯,天下文化出版)

「接下來要向大家報告的這項經驗,是來自我的總編輯(歐洲頂尖的報人之一)。我們的編輯隊伍是由年輕同仁所組成的。在我22歲時,我成為三名副主編中的一名。這不是因為我特別優秀。事實上,我不曾成為一流的日報記者。而是因為在1930年代當時,年紀在35歲上下可以擔當此職務的人,在歐洲已很難尋得。因為,他們都在第一次大戰中死去了。所以,即使是責任相當重大的職位,也只能由像我這樣的年輕人來擔任。十年後,當太平洋戰爭結束(約在1950年代中期和晚期),我首次前往日本,發覺那兒的情況也與此刻相同。

我們50歲上下的總編輯,很辛苦地訓練年輕的同仁。他每週都和一位同事討論我們本週所做的事。一年有兩次(一次在新年過後,一次在暑假開始前的六月),我們都會花一個週六下午和一整個星期日的時間,討論接下來的六個月要做些什麼。總編輯總是由我們表現優異的工作開始檢討。然後,討論我們曾經試著盡力做好的事。接著,再檢視何事不夠盡力。最後,他會嚴厲地指出錯誤,或未做到的事。會議的最後兩個小時,則用來計畫接下來六個月的工作:我們應集中注意力於哪些事?應該改善哪些事情?什麼事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會議完畢後,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一週內交給總編輯一份自己接下來六個月的工作和學習計畫。

我從會議中得到很大的樂趣。但是,當我離開這家報社,就忘了這種會議。

幾乎過了十年,當我已身在美國才又想起這種會議。那時大約是在1940年代,我已成為大學中的資深教授,並且開始了自己的實務顧問工作,以及出版了一些重要作品。我又想起法蘭克福的總編輯曾經教給我的一切。於是,自那時起,每年暑假我都會抽出兩週時間,回顧過去這一年來的工作。先是檢討我已做好、但卻可以(或應該)做得更好的部分;接著是檢討做得不好,以及我應做卻未做的部分。最後,再決定接下來在我顧問、寫作和教書的生涯中,工作重點應該是哪些?

我並不曾真的按照這個每年八月排定的計畫表行事。然而,它卻讓我謹守威爾第的告誡:『追求完美』,即使『它總是讓我困惑』。」

彼得杜拉克所提倡的這套管理方法,後來被稱為「目標管理」,強調由主管和同工一起定期檢討工作,設定新目標,授權讓同仁去執行後再進行檢討。在品質管理手法稱為「PDCA循環」,是由Plan(訂定計畫)、Do(執行工作)、Check(檢討)、Act(改善)四個步驟串連而成的工作持續改善循環。其實這套方法也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上面。

我多年來也是用這個方法和杜拉克所提到的幾個問題,每半年與單位同仁一起檢討所設定目標的執行狀況,再擬定下一階段的目標和工作重點。對於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我則是在年初訂定年度計劃,每季拿出來比對,年底檢討達成與否。但我發現對個人目標的檢討都會比工作上的檢討來得鬆散,因為如果沒有外力,要嚴格檢討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如果能夠找到一位諍友來監督並幫助自己定期做檢討,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將自己所訂的目標和計畫以禱告帶到上帝面前,與神立約,求祂賜福幫助。我相信當我們將目標獻給上帝時,我們一定會更加重視,並且更有盼望和力量去實踐。願上帝祝福每個單位和同工所立定的目標!

盼望遲延,令人心憂;願望實現,就是得到生命樹。(箴言13:12)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堅立。(箴言16:3)

2021年6月21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