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6日前衛福部長邱文達醫師在一場演講的開頭提到,他去年初到美國,今年三月剛從美國返台,發現「台灣現在對疫情很鬆懈,很像美國去年的情況;美國現在很謹慎,就像台灣去年的氛圍」。
沒想到邱前部長這場演講之後不到一個月,國內5月上旬就連日出現多起本土病例和不明社區感染,在5月15日爆增單日180件本土案例。
老實說當我聽到邱前部長這番話時,雖然認同他的觀察,可是內心還是認為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至於會發生大量本土病例或社區感染。看到現在的疫情演變,真的讓我訝異到啞口無言!我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去年美國疫情爆發,進展速度讓人措手不及,和台灣最近的疫情的發展模式很相似。
我驚覺,我們都被去年的成功防疫給誤導了!
沒錯,台灣曾經是全球對疫情最警覺的國家,是最早採取邊境管控的國家之一,也是最徹底執行疫調和追蹤並隔離高風險個案政策的國家,而且透過口罩實名制和徵調生產線確保每位國人均能獲得口罩防護。這使得台灣成為全球防疫公認的典範,我們去年沒有出現不明社區感染,僅有少數本土案例,死亡案例更是在個位數以下。
雖然國內經歷幾次新冠病毒群聚的危機,包括鑽石公主號郵輪、敦睦艦隊、彰化白牌計程車、酒店公關、醫院群聚、華航班機等事件,但都化險為夷。從去年4月13日到12月21日,國內本土病例持續掛零。這些成就都讓我們愈來愈安心,以為台灣已經能夠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是全世界嚴峻疫情中的淨土。長久穩定的疫情變成毒素,逐漸麻痺我們對疫情的心防。
於是,我們開始覺得不再需要口罩的防護,民眾到室內公共場合不戴口罩,甚至不少商家的工作人員也乾脆把口罩拿掉。當口罩供應吃緊時,大家搶購並戴上口罩,可是當口罩充足時,我們反而認為口罩可有可無。
我們不再保持社交距離,各種聚會中好友密切互動;國內旅遊景點滿是人潮,大型活動人山人海,以好好彌補去年停辦或無法出國旅遊的缺憾。民眾對於進出特定機構的實聯登錄愈來愈不耐煩,甚至對於病房和長照機構的探視管制措施抱怨連連。
今年媒體陸續傳出各種疫苗和治療藥物研發的好消息,讓我們樂觀地認為已經有武器可以對抗新冠病毒,Covid-19不再是重大的威脅。
透過嚴密的邊境管制,台灣有效地阻擋了新冠病毒的長驅直入,卻使我們產生國際嚴峻的疫情與台灣無關的錯覺。事實上除非全球都擺脫新冠病毒的威脅,否則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包括台灣在內。
由於台灣長期沒有不明本土感染案例,讓民眾以為病毒不會在台灣擴散,失去施打疫苗的迫切感,因為疫苗可能會引發一些不適,遂引發政治人物的口水戰和媒體不斷強調,連第一線的醫護同仁施打意願都不高。我自己在醫院工作,卻覺得好像可以暫時不用施打疫苗。
我們很需要從錯誤安全感走出來,但不是進入過度的驚慌和獵巫的心態。
然而,最近迅速升溫的疫情,讓我從錯誤的安全感中驚醒,我發現,新冠病毒正是潛伏在鬆懈的人心中。在艱鉅的防疫工作上,贏在起跑點意義不大,能否步步為營,堅守到底,平安抵達終點站才是關鍵。
在疫情艱困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將矛頭指向政府或感染者,認為政府防疫措施不當,以及感染者不守規矩染病,而且趴趴走傳播病毒。不過我認為在疫情之下,每位民眾都有風險,沒有人敢說絕對不會染病,更沒有人是故意去被感染,每一位感染者都是受害者。
政府的施政其實是民心的反映,當一方面確診案例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股市升值,經濟指標一片看好,人民急切恢復生活常態時,政府不太可能冒著干犯眾怒的風險去採取較嚴格的防疫措施。
在許多社會危機和災害中,歸咎個人和政府似乎比較容易,但防疫必須靠全體社會的努力,一昧指責於事無補。反而是如果社會無法包容感染者,而施予指責壓力,有症狀的民眾更不敢去接受檢驗,大幅提高傳播的風險。此外,感染確診者若會遭受社會輿論壓力和異樣的眼光,便愈不願意誠實交代足跡,導致疫調的漏洞,讓新冠病毒更有機可趁。
用審慎的危機感與互助團結保護台灣
我認為扭轉疫情最堅實的動能是社會的心理素質,包括審慎的危機意識和社會的互助團結。我們要對疫情提高警覺,正視疫情的變化與挑戰,把握及執行任何可以保護自己和防範病毒的機會和措施。我們也需要對確診者更多的包容和支持,確診者也要誠實配合疫調;社會各界和民眾彼此鼓勵相挺,包括不吝支持政府執行高規格的防疫政策。
儘管疫情絕不容我們樂觀,但是我們也不須悲觀,更不可恐慌,台灣在防疫上有許多紮實的基礎與經驗,去年國人在防疫過程中所展現的團結、互助、理性與透明,就是防疫最佳的基礎,再搭配政府與各界科學化的防疫措施和制度,我相信台灣可以再次走出難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