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疫苗的政策與選擇,簡單即是美

剪不斷理還亂的疫苗議題

從五月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這兩個月以來,國內最熱門和最具爭議性的議題絕對非疫苗莫屬,凡是與疫苗有關的話題,包括疫苗的數量、種類、價格、由誰購買或捐贈、施打的順序/方式、進口或國產等訊息,都能引起廣泛的流傳、討論或激辯。

因為疫苗是防疫的重要物資,這些問題當然有其重要性,但是似乎沒有其他國家的民眾在疫苗議題上有這麼多分歧的立場與見解。歐美國家除了有少數人打從心底對疫苗非常不信任,堅信疫苗是不必要的手段,因此排斥接種任何疫苗,大多數民眾都是將疫苗問題交給科學社群與研發藥廠去處理和釐清,然後依照專家和政府的規畫接種疫苗。

由於全球較具公信力的幾種主要新冠疫苗都供不應求,加上台灣國際局勢的特殊性,在取得疫苗上相當不順,加上這波疫情來得太快,社會大眾對疫苗的需求殷切,內心的焦急與不耐是可以理解的。所幸友好國家慷慨捐贈疫苗,部分訂購的疫苗到貨,以及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努力交涉,疫苗的取得量可望會逐漸充足。

根據目前所知的訊息,如果順利的話,台灣透過自購和捐贈,將可以取得AZ疫苗1334萬劑、COVAX疫苗476萬劑(其中含有AZ疫苗)、莫德納755萬劑、輝瑞/BNT1500萬劑,加上國產疫苗若能順利上市的1000萬劑,總共超過5000萬劑,足夠讓每位國人接種兩劑疫苗。

疫苗取得了,如何施打才是大挑戰

接下來國內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妥善使用這些得來不易的疫苗,順利施打在民眾身上。

至7月20日為止,國內施打了567萬劑的新冠疫苗,大約是14歲以上國民接種兩劑疫苗總數的14%,但是這已經是動員大量醫護人員,持續努力了兩個多月的成果。這兩個多月剛好是在疫情高峰,各醫療院所處於醫療降載期間,有較多可支援疫苗施打的醫護人員。可是當國內疫情平緩下來,醫療院所恢復平時的醫療服務量時,恐怕就無法在短時間之內調度足夠的醫護人員去支援大規模疫苗施打的計畫。這是政府後續推動公費疫苗施打必須克服的難題。

新冠疫苗施打推動有四個主角,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醫療院所和民眾。中央政府的任務在爭取及確保足夠的疫苗來源,並訂定疫苗施打的政策;地方政府負責規劃疫苗施打的計畫,以及連繫當地執行的醫療院所;醫療院所受地方政府的委託安排施打疫苗的醫護人員、場所和相關設施,替民眾施打疫苗並處理與民眾的互動;民眾則需要依照政府規畫的施打對象與進度,預約登記並完成疫苗的接種,以及注意接種後可能的症狀處理。

這兩個月來的疫苗施打情形,除了零星違規的個案之外,整體來說主要的問題出在四個主角之間的資訊落差。中央指揮中心每天的疫情記者會所宣布的疫苗政策,並未考慮太多地方執行面的問題和準備的時間,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標與地方民眾的期待與要求之間,常要做出平衡和調整,因此給予醫療院所的指令有時會不一致,也時常會有變動;每一次的改變對配合的醫療院所都是挑戰和成本,民眾也常會質疑為何中央指揮中心、地方政府和醫療院所的說法和做法不一樣,而且變來變去。

比如殘劑或餘劑的施打,本來是中央指揮中心的一番好意,但是並沒有考慮到執行上可能的困擾,而且為了防弊,設定了一些規範,增加執行面的複雜度。因此當訊息一公布,醫療院所馬上被詢問和預約的電話打爆,為此付出的成本比實質得到的好處更多。如果政府當時容許給施打疫苗的醫療院所每天在少數劑數以內,給院內一線醫護人員的家屬施打餘劑,相信執行上會容易許多。

此外,在不同對象的疫苗施打,以及對於不同的疫苗,中央指揮中心和地方政府幾乎都會改變不同的施打方式和規範,對於執行施打的醫療院所來說會增加許多的行政作業,徒增行政成本,對疫苗施打的推動是很不利的。如果我們希望接下來能快速地推展疫苗施打,應該全國擬定一套簡單、一致的系統和作業模式,讓各個醫療院所和民眾都容易明瞭和遵循。

不要挑針,把握「能夠打到的疫苗,就是好疫苗」原則

這段期間媒體對於各種疫苗的報導很多,資訊多到讓很多民眾無法消化,反而可能更加困惑或不安,同時也出現許多民眾「挑針」的現象,即設定某種疫苗才要接種的想法。

從幾個主要國家 的疫苗政策看來,大約一半的國家可以讓民眾自行選擇疫苗,另一半不能選疫苗,前者如美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後者如

中國、澳洲、日本、南韓、以色列等,是由政府規劃民眾接種何種疫苗。台灣中央指揮中心並不強迫民眾接種何種疫苗,某種程度讓民眾自行決定,不過以往公費流感疫苗施打的都是衛福部所選購的疫苗,不需由民眾選擇。

讓民眾選擇疫苗或許可以提高疫苗接種率,但開放讓民眾選擇疫苗其實會增加疫苗施打政策規劃的複雜度,以及醫療院所的負荷。最近由於許多民眾等待接種默德納或BNT疫苗,導致現在國內最多的AZ疫苗未能依預期完成施打,地方政府必須想辦法將所分配到的AZ疫苗在期限內施打完畢,因此經常更換施打對象,負責施打醫療院所也須隨之應變,調整作業,增加不少行政負擔。

國內疫苗來源很多元,各種主要廠牌的疫苗都有,好處是可以讓民眾選擇,可是相信也造成許多民眾的困擾。在媒體大量的報導下,每一種疫苗所引發的不適或嚴重副作用都被凸顯,雖然發生率極低,但是只要一個較重大的特例就很可能會引發一般民眾的疑慮或恐慌,導致選擇疫苗的心理壓力。

其實國內所取得的疫苗,都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經過許多科學驗證的主流疫苗,每一種疫苗都經過政府和專家的認可,已具相當程度的效力和極高的安全性,民眾可以很具信心地接種,相信「能夠打到的疫苗,就是好疫苗」,無須苦惱要接種哪一支疫苗,採取「輪到你,就去打」的原則最容易和安心。

通常我們會認為選擇愈多愈好,而且都想選擇「最好的」,但是心理學家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告訴我們,現代人必須做越來越多抉擇,付出的代價也不斷升高;事實上,當提供的選擇比較少,我們似乎比較滿意自己所獲得的。因此他指出「只要最好的」並非好策略,並建議我們追求「足夠好」而不一定要追求「最好」。經濟學家賀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早就告訴我們:如果把做決定需要的時間考慮進去,滿意就好實際上是最好的策略 。將此道理用在新冠疫苗的接種上,也很貼切。

民眾若不刻意挑選新冠疫苗,其實就會對疫苗施打作業產生很大的貢獻,幫助醫療院所按照原先規劃的步調和方式順利進行疫苗施打,相信在疫苗愈來愈充足的情況下,國內透過疫苗施打達到群體免疫的境界應該指日可待。

本文於2021年7月23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疫苗的政策與選擇,簡單就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