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全人健康四輪的平衡

在前面幾篇文章討論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這使我想起一本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活得久、活得好》,書中處處充滿「平衡」的智慧。其實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God's Design for the Highly Healthy Person”(上帝為十分健康的人的美好設計),這也提醒我們,上帝期待我們過的是全人的平衡生活。

作者Walt Larimore是美國的家醫科醫師,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因主持電視與廣播的健康節目而家喻戶曉。他解釋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最重視的理想境界「平安」(shalom),主要的意涵就是健康、整全與圓滿,而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還包括情緒、關係和心靈的健全與平衡。

就像一輛車要能夠開得穩,跑得遠,四輪一定都要輪框堅固、胎壓飽滿、胎紋深刻、定位一致,達成四輪的平衡,人的健康也同樣建立在人類健康四輪—身體、情緒、關係與心靈的平衡健全上面。

作者指出身體健康就是組織、器官、系統功能完全照著上帝的設計藍圖而發揮出最大的功能。他認為身體健康不代表身體沒有病痛、殘缺或限制,而是在即使有缺損或限制的情況下,仍能運用所擁有的身體機能,展現出最大的能力。因此,身障者、失能者、慢性病者,也都能展現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病人,有些病人其實身體上沒甚麼大問題,可是整個人消沉、病懨懨,非常虛弱與憔悴。但是有些病人身體上有重大障礙,可是卻活得非常精采與積極。他認為後者比前者在身體上更為健康。其實這兩群病人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其他三個健康之輪。

情緒健康是指我們的情緒和心智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但這並非完全平順,沒有遇到挫折。情緒的挫折是難免的,要達到情緒的健康,必須學習處理生命中每天發生的各種情緒的起伏變化,並以平靜的心接受。

人際關係康是表示我們所有的社交關係都處於圓滿的狀態。但同樣的這不代表生活中沒有衝突,而是有智慧的預防不協調的關係,並知道要如何修補。

心靈健康則定義為個人與造物主的關係處於最佳的狀態。作者認為這個輪子是帶動其他三輪健康的主要力量,要達到真正的健康,必須把心靈健康列為第一優先,主動去了解上帝在身體、情緒、關係、心靈各方面對自己的計畫與藍圖,在生活中尋求並接受上帝的教導與指引。

作者也提到健康四輪裡,每一個輪子的平衡要素:

身體之輪:飲食與排泄、活動與休息的平衡;

情緒之輪:活躍與平靜、工作與學習的平衡;

關係之輪:父母/子女與配偶、家族與朋友的平衡;

心靈之輪:禱告(跟上帝說)與靈修(聆聽上帝)、團契(內聚)與分享(外展)的平衡。

書中提到健康的10大要素,我覺得非常有幫助,作者針對每一項重點都用一整章去探討,值得大家用心參考。

一、平衡的智慧:平衡的重要

二、積極預防疾病:自我照顧的重要

三、操練接納與放手:寬恕的重要

四、減輕負擔:減輕壓力、焦慮、憂鬱等憂愁的重要

五、避免孤獨:關係的重要

六、培養虔誠靈性:心靈健康很重要

七、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你自己:正面的自我形象的重要

八、培養希望與夢想:發現自己天命的重要

九、成為你的醫療守護者:個人的責任與增能的重要

十、組成有效的醫療團隊:團隊照護的重要

「親愛的朋友,我祝你事事順利,身體健康,正如你靈性健全一樣。」(約翰三書1:2)

2023.11.20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幸福/快樂的三要素

最近朋友轉寄給我一部TED影片,演講者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甘迺迪學院,開設領導、幸福學與非營利管理課程的Arthur Brooks教授,談到人生的幸福/快樂的三要素,是美好經驗(enjoyment)、滿足(satisfaction)和目的(purpose)。

Brooks教授認為快樂/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其實我們從快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這三個構成快樂的要素其實不難理解,我們也應該都認同這些要素與快樂息息相關,因此快樂應該是很容易或隨時可得的。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不快樂,我們很多時候也快樂不起來,問題是出在哪裡?

Brooks教授點出幾個關鍵原因。首先是若要擁有持續長久的快樂,這三個要素必須充足且平衡,不能某一項要素特別多,或缺少某個要素。就像健康的人必須同時攝取足夠且均衡的五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比如我們若只注重尋求生活當下美好體驗,卻不清楚人生較長遠的目的與價值感,心情便會隨樂趣的有無時好時壞、高低起伏;相反地,如果只專注於完成重大任務,去實現人生目的,卻完全沒有經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也是太過嚴肅或乏味。

另一個我們不容易有長久快樂的原因是,滿足通常只短暫的出現,很難持續,比如我們吃過一頓美食,內心很滿足與快樂,但是可能10分鐘後就過了;中了大獎當下很滿足與快樂,隔天早上就忘了這件事。

這是因為人類的生理自我保護或平衡機制,我們的生理設計不會讓我們一直處於持續的情緒高漲或興奮,在一陣上揚的情緒後,會很快把我們拉回平常的狀態。

因此,Brooks教授說,不能跟著你的天性或本能走,甚至有時候要違反一點本性,反而可以獲得長久的快樂。以滿足來說,我們直覺會認為擁有愈多愈滿足,可是這是錯的。滿足的公式是擁有的多寡(分子)除以我們想要的多寡(分母),通常當我們擁有愈多,想要會跟著愈多,因此永遠無法達到滿足。我們若要有真實穩定的滿足,必須減少我們想要的程度,滿足自然就提升,而且可以持續。他用達賴喇嘛的一句話:「要去渴望(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而不是去擁有我們所渴望的。」

Brooks教授強調財富、權力、歡愉、名聲都無法帶來長久的快樂,真正能給我們持續真實快樂的是信仰、家人、朋友和工作,這是四種不同形式的愛。信仰是追求宏偉、超越的愛;家人是親情的愛,永遠切不斷的關係;朋友是可以彼此分擔與分享,無利害關係的愛;工作是對社會的承諾與自我的實現。這四種愛可以為你帶來穩定持續的美好經驗、滿足和意義。

在演講的最後,Brooks教授對工作有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詮釋。他說:「靠你自己的才能與努力去工作,使你贏得榮譽與個人責任感,並藉此服務別人,使他人受惠。讓人們能享受到你提供服務時的愛,如此你的工作才能帶來真正長遠的滿足。把你的工作與幸福、愛的真義、及人們的滿足連結起來,如此也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滿足。」

我覺得心存感恩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謙卑知足讓我們獲得持續的滿足,愛與服務讓我們看到人生的意義!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2023.11.13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用祈禱創造工作的節奏

在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時,有許多的面向,不只是工作與工作之外生活的平衡,其實在工作中也需要有動有靜、有勞動也有休息,畢竟我們不能連續工作八小時而不停歇。

1985年所發行的一張暢銷音樂專輯〈忙與盲〉,同名歌曲由李宗盛作曲,張艾嘉和袁瓊瓊作詞,張艾嘉主唱,其中有一段歌詞很寫實地提到:

「許多的電話在響,許多的事要備忘;

許多的門與抽屜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如此的慌張。

我來來往往,我匆匆忙忙,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

我相信經過38年後,現在的人應該比當時的人更忙更盲,畢竟現在我們還有許多電腦、手機、平板不斷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從一個App到另一個App。

我最近經常閱讀介紹天主教本篤修會靈修的書籍,包括由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寫的《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本篤靈修體系與靈修陪伴的運用》與《忙的話,先靜下來!:用本篤靈修療癒失衡的現代生活》,對我有不少幫助。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但是我喜歡本篤修會很務實的靈修概念與方法。本篤靈修很生活化,與其他比較神祕主義色彩的靈修傳統很不同。

有些靈修團體強調要成為隱士離群索居,甚至到非常惡劣的環境(如高山、曠野)去苦修,尋求與神合一的境界。但本篤修會認為靈修就在生活之中,並透過工作與服務去操練靈性的成長與健康。

本篤修會有一個很重要的靈修特色就是祈禱與工作,也就是將祈禱安排進入一天的工作與生活之中,使工作與生活產生節奏。古倫神父和信如老師提到: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節奏,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有節奏地工作的人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且更持久。這樣的生活節奏讓我們保持頭腦清醒。大腦研究學者指出,大腦每兩小時便需要一小段時間,讓內部重新調整。我們可以用定時的短暫祈禱來創造這樣的調整時段與節奏。我自己目前的作法如下:

起床時的祈禱:為整夜的睡眠感恩,並以喜樂的心為一天的開始祈求上帝的同在恩典,為家人禱告。

工作前的祈禱:祈求上帝賜福這一天的工作,並祝福一起工作的同仁與機構。

10點的祈禱:為今天遇到的挑戰祈求上帝添加力量。

中午休息前的祈禱:為早上的工作成果感恩,求上帝保守祝福中午的進餐與休息。

下午工作前的祈禱:祈求上帝繼續帶領下午的工作。

下班前的祈禱:將今天的工作過程與成果獻給上帝,祈求祂祝福並預備自己離開工作回到家裡有一顆平靜、喜悅的心情。

睡前的祈禱:將一天所有好或不好的言行與情緒都交託給上帝,祈求上帝祝福轉化;為所擁有、學習與經歷的一切感謝上帝,讓上帝的平靜安穩陪伴自己入眠。

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找出合適自己的模式。祈禱不拘地點、長短和形式,我們可以安靜坐在辦公室祈禱,或在緩慢行走的同時內心向上帝祈禱,也可以在會議中簡短為每一位與會的成員祝福。相信當我們持續將祈禱融入工作與生活中,必能經歷更多恩典。

「要常常喜樂,常常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這是上帝為你們這些屬於基督耶穌的人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