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以愛上帝與愛人的眼光看見工作的價值

在每月一次的部門禱告會中,各單位提出多項感恩和需要代禱的事項,然後大家逐一為各單位的事項一起感恩或代禱,也為單位的主管、同仁與家人禱告,祈求上帝保守與眷顧。

我覺得單位或部門的禱告會是非常棒的聚會,讓我們將各樣的人或事,無論是要感恩的或是我們的需要,都帶到上帝的面前,向神傾訴並交託,求祂繼續施恩或加添我們夠用的智慧、能力與資源。

從這些禱告的事項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單位的近況,彼此關心,在大家同心禱告中,深刻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孤軍奮鬥,更可貴的是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施恩保守我們的團隊與事工。

在各單位提到的代禱事項中,也包含單位目前工作上所遇到的難題、挑戰和需求,像是人員的缺額與招募、經營的財務負擔、個案或家屬的申訴、主管機關的查核或督考等等。

遇到這些難題,一定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覺得有壓力或憂慮。我最近也在學習,如何不被工作上的這些考驗所牽絆,而能以喜樂、盼望的心持續服事?

我相信禱告與彼此代禱和支持是很大的力量來源,就如同我們在禱告會一起禱告所經歷的恩典一樣。耶穌曾說:「你們在地上,如果有兩個人同心合意地祈求,無論求什麼,我的天父一定為你們成全。」(馬太福音18:19)

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有一段讓我很感動的禱告文:「主,祢今日的供應,願我以孩童的信心領受;祢明日讓我遇見的事,願我信靠你的智慧。主,我既知道祢愛我疼我,我還擔憂什麼?」

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看目前的工作和挑戰。我們應該聽過這個比喻:有一個人問三個砌磚工人在做甚麼,第一個工人很不耐煩地回答:「你沒看到我在辛苦地疊磚塊嗎?」;第二個工人沒有表情地說:「我在砌一道牆面。」第三個工人很有精神地回答:「我正在蓋一座宏偉的教堂。」

這三位工人做的是相同辛苦的工作,處於相同的環境,但是對於工作意涵不同的見解,卻帶給他們完全不同的心情,使得他們展現完全不同的工作態度與體會。

如果我們把工作就只看成是一份工作,伴隨工作而來的困難常常會讓我們挫折與困擾,引起我們內心的排拒。但是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是很重要、有意義的任務,是上帝所賦予自己去改變別人生命的使命,也是我們經歷上帝恩典的途徑,我們就不會被這些問題困住,而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克服和突破,因為問題不再是負擔,而是實踐使命與價值的關鍵歷程。

使徒保羅曾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以前這句話對我的啟發主要在「萬事互相效力」,告訴我不管遇到怎樣的事情或處境,無論好壞,上帝都會使這些事一起成就美好的結果。最近我則特別注意到「愛上帝」是這句話的關鍵,因為當我們愛上帝時,我們就能夠用上帝的眼光去看自己和看自己所處的境遇,讓我們從中看到意義,雖然面對的環境和問題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看待的心態與感受就不同了,處理的動力與智慧就能產生,結果因此也會是美好的。

把每一個工作視為上帝給我們幫助別人,經歷主恩的機會與福分,工作上的挑戰與難題就不再成為我們的壓力。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2023.12.18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禱告的力量

經文和禱告確實是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的幫助,上周我分享的短文中提到顧庭瑀傳道的故事,在她人生的低谷,竟然是一位原本賣毒品給她的學長為她禱告,讓她當晚獲得已經長期沒有過的安穩睡眠,使得她願意到教會;並透過聖經詩篇32篇第7節的經文使她重獲新生,從傳播妹變成一位傳道人,從叫人吸毒轉而邀人信耶穌,生命完全被翻轉。

《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比尤特醫師(Dr. Jennifer Bute)在書中提到她四歲喪母時,主日學老師寫一封信告訴她正在為她禱告。21年後她收到這位老師另一封信,知道21年來老師一直為她禱告。她才了解到她這麼多年來之所以能夠安然經歷人生各種的處境,原來是有人為她禱告的結果。因此她說:「我們絕對不能低估禱告的大能。」

《活得久、活得好》作者賴瑞模醫師(Dr. Walt Larimore)建議用8個處方幫助我們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別人和各種事務,讓自己活得健康,其中兩項處方是每天閱讀、背誦並默想聖經的經文,以及每日靜思禱告。

他在書中舉出了一位輕鬱症婦女的實例,她因症狀變差來就醫,賴瑞模醫師除了在營養與運動建議、藥物與飲食調整之外,還開了「背誦並默想詩篇第一篇15分鐘,每天兩次」的處方,建議她做。一個月後這位病人回診,整個神情看起來變好很多,病人回饋說:這段期間症狀的改變,感覺最有效的處方是背誦詩篇,希望醫師再開其他詩篇經文讓他背誦和默想。

賴瑞模醫師說:「養成閱讀聖經的習慣,並熟記部分章節以供反覆默唸與默想者,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收穫。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的思考方式會全然改觀。」我深信話語是有力量的,特別是記載於聖經中的上帝話語,千百年來已經幫助不計其數的人,也一定能夠幫助我們,對我們產生作用。

禱告與代禱(為別人禱告)對身心靈健康同樣有正面的功效。不少實證研究發現讀經禱告對生活的滿意度有正相關;有一次在心臟加護病房所做的雙盲隨機臨床實驗,發現代禱組的病人,相較於控制組(無人為他們代禱)病人,較少機率會心臟衰竭、心跳停止、罹患肺炎,使用較少藥物,而且較少用到呼吸器。

賴瑞模醫師在為病人診療,與病人討論與了解病情、以及治療方法之後,常常會邀請病人一起禱告,或為病人禱告。彰基的蘭大衛院長、門諾的薄柔纜院長、嘉基的戴德森院長,在手術前和照顧病人時也都會為病人禱告。

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為我們所服務照顧的對象禱告。如果你還不太知道如何禱告,可以從《心中有光、安然居住》選一篇最適合所關心對象的處境與需要的禱告短文,用一分鐘唸出來為他/她向上帝祈求,或用所列的經文祝福、安慰與鼓勵他們,上帝看重我們的心意,一定會透過我們的禱告,賜福幫助我們所關心的人。

「首先,我勸你,要為所有的人向上帝祈求、禱告、代求、感恩。」(提摩太前書2:1)

2023.12.11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為內心的渴望找到家

又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個月份,就是我最喜愛的12月,因為這個月有迎接耶穌誕生的待降節期(聖誕節前四周),以及聖誕節,讓我覺得很有盼望和喜樂。12月裡我會做一些有節慶感的事情,比如打有聖誕老公公的領帶,戴上有聖誕圖案的口罩,在家裡或辦公室放一棵聖誕樹或小裝飾,以及播放與聆聽聖誕詩歌等。

12月也是一個特別讓人感到平安與靈性的月份,除了這些外在的節慶相關活動之外,其實在12月也很適合思考、關照我們的內在生命。古倫神父在《忙的話,先靜下來!:用本篤靈修療癒失衡的現代生活》書中介紹在待降節期與聖誕節時,如何我們的內心。

待降節期是基督徒期待、等候耶穌誕生,盼望因著祂的降臨,讓我們的生命得以滿足。對每一個人來說,內心也都有某種深層的期盼與渴望,希望能夠得到滿足。可是如果我們使用錯誤的方式,或藉由不對的東西試圖滿足這些渴望,很可能導致我們上癮,陷在其中更加痛苦。比如有人渴望愛與快樂,卻想透過不當的關係、色情或酒精去尋得;有人渴望被肯定和尊重,卻用加入黑道,或拼命工作賺錢,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現代人常見的成癮行為,如網路成癮、購物癮、飲食癮、整型癮等等,很主要的原因都是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渴望。古倫神父提到:「待降節期是一個有療癒力的時刻,因為它將我們的各種上癮現象再度轉變為健康的渴望,並邀請我們用適當的方式來對待這些渴望。」而其中的奧秘,就是將渴望轉向永恆、超越的上帝,而非藉由世上有限的人、事、物去滿足這些渴望。

耶穌的降生正是上帝為滿足世人內心的渴望所做的奇妙安排,耶穌不只來到世上,更進入我們的心中,成為真實盼望的源頭,並讓我們藉此接觸到最原本的自我,也就是上帝為我所造那個真實無偽、獨一無二的樣貌。當我們每次遇到內心的耶穌與真實的自我,便是一個重新的開始,讓我們得以在其中歡慶。

最近我在好消息電視台的〈真情部落格〉看到顧庭瑀傳道的見證分享。她是一位私生女,小時候由外婆照顧,媽媽和外婆都不敢對別人承認這是自己的女兒和孫女;曾在生父家住了一段時間,卻不被生父的家人所歡迎;在學校被異樣眼光看待和遭遇霸凌,乾脆放棄功課;母親後來也改嫁,她與繼父關係緊張,這些經歷讓她深深覺得不被愛、不被期待,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但是她的內心非常渴望父愛和歸屬感。

因此她離家出走,結交複雜的朋友,愈走愈偏,成為傳播妹,甚至吸毒、販毒。雖然收入很多,但也覺得非常空虛,金錢很快就花掉,甚至開始失眠、有嚴重的憂鬱症。

很奇妙的是,這時原本賣毒品給她的學長,竟跟她說,自己最近信耶穌了,不能再賣毒品給她,然後跟她分享信仰,鼓勵她不要吃安眠藥,上帝會幫助她安穩睡覺,最後並為她禱告,讓她狂掉眼淚。當天晚上她很意外地睡得很安穩,隔天早上她想起學長勸她要跟著阿姨去教會,因此她請阿姨帶她去教會,在教會聽到詩歌,她就直掉眼淚。讓她感到天父真的很愛她,甚至透過原來的藥頭學長向她傳福音,將她帶回教會。即使那時她是一個傳播妹,教會弟兄姊妹還是溫暖接納她,讓她了解到,其實她的被創造是有價值的,她不是以前自己所認為的孤兒和沒人要的小孩,而是上帝手中美好的創造,以及用重價贖回的女兒。

不過到教會的第一年,顧庭瑀仍無法完全脫離毒品,教會持續為她守望禱告。直到在一次營會中,上帝透過詩篇32篇第7節的經文感動她,讓她知道不用再像以前自己去找地方躲藏,逃避別人的眼光和自我的控訴,而是進到上帝的庇護之下,上帝會用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她,滿足她的渴望。

最後她分享,她長期渴望父愛。上帝卻豐富地將四種父愛賜給她—天父的愛、教會牧師的愛、找回生父的愛,以及與繼父和好的愛。她渴望家的歸屬感,上帝不只讓她重建與家人的關係,還給了她溫暖的教會家庭。

在12月等候耶穌的降生時,願我們望著一閃一閃的柔和燈光,聽著優美和諧的聖誕音樂,進入內心深處,去遇見耶穌和上帝所創造的自己,將內心的渴望擺在上帝面前,讓祂來滿足。

「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詩篇32:7)

2023.12.04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全人健康四輪的平衡

在前面幾篇文章討論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這使我想起一本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活得久、活得好》,書中處處充滿「平衡」的智慧。其實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God's Design for the Highly Healthy Person”(上帝為十分健康的人的美好設計),這也提醒我們,上帝期待我們過的是全人的平衡生活。

作者Walt Larimore是美國的家醫科醫師,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因主持電視與廣播的健康節目而家喻戶曉。他解釋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最重視的理想境界「平安」(shalom),主要的意涵就是健康、整全與圓滿,而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還包括情緒、關係和心靈的健全與平衡。

就像一輛車要能夠開得穩,跑得遠,四輪一定都要輪框堅固、胎壓飽滿、胎紋深刻、定位一致,達成四輪的平衡,人的健康也同樣建立在人類健康四輪—身體、情緒、關係與心靈的平衡健全上面。

作者指出身體健康就是組織、器官、系統功能完全照著上帝的設計藍圖而發揮出最大的功能。他認為身體健康不代表身體沒有病痛、殘缺或限制,而是在即使有缺損或限制的情況下,仍能運用所擁有的身體機能,展現出最大的能力。因此,身障者、失能者、慢性病者,也都能展現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病人,有些病人其實身體上沒甚麼大問題,可是整個人消沉、病懨懨,非常虛弱與憔悴。但是有些病人身體上有重大障礙,可是卻活得非常精采與積極。他認為後者比前者在身體上更為健康。其實這兩群病人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其他三個健康之輪。

情緒健康是指我們的情緒和心智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但這並非完全平順,沒有遇到挫折。情緒的挫折是難免的,要達到情緒的健康,必須學習處理生命中每天發生的各種情緒的起伏變化,並以平靜的心接受。

人際關係康是表示我們所有的社交關係都處於圓滿的狀態。但同樣的這不代表生活中沒有衝突,而是有智慧的預防不協調的關係,並知道要如何修補。

心靈健康則定義為個人與造物主的關係處於最佳的狀態。作者認為這個輪子是帶動其他三輪健康的主要力量,要達到真正的健康,必須把心靈健康列為第一優先,主動去了解上帝在身體、情緒、關係、心靈各方面對自己的計畫與藍圖,在生活中尋求並接受上帝的教導與指引。

作者也提到健康四輪裡,每一個輪子的平衡要素:

身體之輪:飲食與排泄、活動與休息的平衡;

情緒之輪:活躍與平靜、工作與學習的平衡;

關係之輪:父母/子女與配偶、家族與朋友的平衡;

心靈之輪:禱告(跟上帝說)與靈修(聆聽上帝)、團契(內聚)與分享(外展)的平衡。

書中提到健康的10大要素,我覺得非常有幫助,作者針對每一項重點都用一整章去探討,值得大家用心參考。

一、平衡的智慧:平衡的重要

二、積極預防疾病:自我照顧的重要

三、操練接納與放手:寬恕的重要

四、減輕負擔:減輕壓力、焦慮、憂鬱等憂愁的重要

五、避免孤獨:關係的重要

六、培養虔誠靈性:心靈健康很重要

七、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你自己:正面的自我形象的重要

八、培養希望與夢想:發現自己天命的重要

九、成為你的醫療守護者:個人的責任與增能的重要

十、組成有效的醫療團隊:團隊照護的重要

「親愛的朋友,我祝你事事順利,身體健康,正如你靈性健全一樣。」(約翰三書1:2)

2023.11.20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幸福/快樂的三要素

最近朋友轉寄給我一部TED影片,演講者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甘迺迪學院,開設領導、幸福學與非營利管理課程的Arthur Brooks教授,談到人生的幸福/快樂的三要素,是美好經驗(enjoyment)、滿足(satisfaction)和目的(purpose)。

Brooks教授認為快樂/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其實我們從快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這三個構成快樂的要素其實不難理解,我們也應該都認同這些要素與快樂息息相關,因此快樂應該是很容易或隨時可得的。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不快樂,我們很多時候也快樂不起來,問題是出在哪裡?

Brooks教授點出幾個關鍵原因。首先是若要擁有持續長久的快樂,這三個要素必須充足且平衡,不能某一項要素特別多,或缺少某個要素。就像健康的人必須同時攝取足夠且均衡的五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比如我們若只注重尋求生活當下美好體驗,卻不清楚人生較長遠的目的與價值感,心情便會隨樂趣的有無時好時壞、高低起伏;相反地,如果只專注於完成重大任務,去實現人生目的,卻完全沒有經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也是太過嚴肅或乏味。

另一個我們不容易有長久快樂的原因是,滿足通常只短暫的出現,很難持續,比如我們吃過一頓美食,內心很滿足與快樂,但是可能10分鐘後就過了;中了大獎當下很滿足與快樂,隔天早上就忘了這件事。

這是因為人類的生理自我保護或平衡機制,我們的生理設計不會讓我們一直處於持續的情緒高漲或興奮,在一陣上揚的情緒後,會很快把我們拉回平常的狀態。

因此,Brooks教授說,不能跟著你的天性或本能走,甚至有時候要違反一點本性,反而可以獲得長久的快樂。以滿足來說,我們直覺會認為擁有愈多愈滿足,可是這是錯的。滿足的公式是擁有的多寡(分子)除以我們想要的多寡(分母),通常當我們擁有愈多,想要會跟著愈多,因此永遠無法達到滿足。我們若要有真實穩定的滿足,必須減少我們想要的程度,滿足自然就提升,而且可以持續。他用達賴喇嘛的一句話:「要去渴望(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而不是去擁有我們所渴望的。」

Brooks教授強調財富、權力、歡愉、名聲都無法帶來長久的快樂,真正能給我們持續真實快樂的是信仰、家人、朋友和工作,這是四種不同形式的愛。信仰是追求宏偉、超越的愛;家人是親情的愛,永遠切不斷的關係;朋友是可以彼此分擔與分享,無利害關係的愛;工作是對社會的承諾與自我的實現。這四種愛可以為你帶來穩定持續的美好經驗、滿足和意義。

在演講的最後,Brooks教授對工作有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詮釋。他說:「靠你自己的才能與努力去工作,使你贏得榮譽與個人責任感,並藉此服務別人,使他人受惠。讓人們能享受到你提供服務時的愛,如此你的工作才能帶來真正長遠的滿足。把你的工作與幸福、愛的真義、及人們的滿足連結起來,如此也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滿足。」

我覺得心存感恩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謙卑知足讓我們獲得持續的滿足,愛與服務讓我們看到人生的意義!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2023.11.13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用祈禱創造工作的節奏

在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時,有許多的面向,不只是工作與工作之外生活的平衡,其實在工作中也需要有動有靜、有勞動也有休息,畢竟我們不能連續工作八小時而不停歇。

1985年所發行的一張暢銷音樂專輯〈忙與盲〉,同名歌曲由李宗盛作曲,張艾嘉和袁瓊瓊作詞,張艾嘉主唱,其中有一段歌詞很寫實地提到:

「許多的電話在響,許多的事要備忘;

許多的門與抽屜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如此的慌張。

我來來往往,我匆匆忙忙,從一個方向到另一個方向。」

我相信經過38年後,現在的人應該比當時的人更忙更盲,畢竟現在我們還有許多電腦、手機、平板不斷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從一個App到另一個App。

我最近經常閱讀介紹天主教本篤修會靈修的書籍,包括由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寫的《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本篤靈修體系與靈修陪伴的運用》與《忙的話,先靜下來!:用本篤靈修療癒失衡的現代生活》,對我有不少幫助。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但是我喜歡本篤修會很務實的靈修概念與方法。本篤靈修很生活化,與其他比較神祕主義色彩的靈修傳統很不同。

有些靈修團體強調要成為隱士離群索居,甚至到非常惡劣的環境(如高山、曠野)去苦修,尋求與神合一的境界。但本篤修會認為靈修就在生活之中,並透過工作與服務去操練靈性的成長與健康。

本篤修會有一個很重要的靈修特色就是祈禱與工作,也就是將祈禱安排進入一天的工作與生活之中,使工作與生活產生節奏。古倫神父和信如老師提到: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節奏,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有節奏地工作的人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且更持久。這樣的生活節奏讓我們保持頭腦清醒。大腦研究學者指出,大腦每兩小時便需要一小段時間,讓內部重新調整。我們可以用定時的短暫祈禱來創造這樣的調整時段與節奏。我自己目前的作法如下:

起床時的祈禱:為整夜的睡眠感恩,並以喜樂的心為一天的開始祈求上帝的同在恩典,為家人禱告。

工作前的祈禱:祈求上帝賜福這一天的工作,並祝福一起工作的同仁與機構。

10點的祈禱:為今天遇到的挑戰祈求上帝添加力量。

中午休息前的祈禱:為早上的工作成果感恩,求上帝保守祝福中午的進餐與休息。

下午工作前的祈禱:祈求上帝繼續帶領下午的工作。

下班前的祈禱:將今天的工作過程與成果獻給上帝,祈求祂祝福並預備自己離開工作回到家裡有一顆平靜、喜悅的心情。

睡前的祈禱:將一天所有好或不好的言行與情緒都交託給上帝,祈求上帝祝福轉化;為所擁有、學習與經歷的一切感謝上帝,讓上帝的平靜安穩陪伴自己入眠。

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找出合適自己的模式。祈禱不拘地點、長短和形式,我們可以安靜坐在辦公室祈禱,或在緩慢行走的同時內心向上帝祈禱,也可以在會議中簡短為每一位與會的成員祝福。相信當我們持續將祈禱融入工作與生活中,必能經歷更多恩典。

「要常常喜樂,常常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這是上帝為你們這些屬於基督耶穌的人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2023.11.06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讓壯世代從書寫與回顧人生中超越自己,營造靈性健康

我們很看重全人醫療照護,也知道全人照護的「全人」包含「身、心、靈」三個關鍵面向。身體、心理這兩項我們比較清楚其定義或內涵,但心靈/靈性是甚麼?如何滋養靈性的健康?則顯得較為抽象。我10月20日參加嘉義市衛生局舉辦的「全嘉都是作家」自傳書成果策展開幕記者會,得到不少的學習和領悟。

「全嘉都是作家」是嘉義市衛生局委託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開辦的課程,透過一本名為《GIFT/禮物》、由200道問題組成的空白書,鼓勵50歲以上壯世代族群用文字敘述或搭配圖片回答這些問題,進行生命回顧與立傳。活動吸引近300位壯世代成員參與,經過三個多月共20堂課,完成自傳書,並從中培訓30位作家種子。若立傳作家同意的話,完成的自傳可以印刷成書由國家圖書館收藏。

在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衛生局廖育瑋局長表示衛生局過去多致力於市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而推動「全嘉都是作家」的目的是希望讓壯世代族群的心靈更健康、更強壯,透過人生回顧、寫作和自己和解,找出人生意義與目標。我非常認同,並佩服廖局長有這樣深入獨到的見解與行動,看到中高齡族群心靈的重要性與需求,並實際列入計畫去推動。

黃敏惠市長在活動致詞時表示,希望「全嘉都是作家」藉由人生回顧與反思,除了與自己和解之外,最終能夠很自然與坦然地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讓生命沒有遺憾。

會後我與好朋友壯世代學院的吳春來院長餐敘時,他提到心靈/靈性就是「超越性」,我最近剛好在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的書中《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看到相同的定義:「靈性就是人類身與心的本質之外,另一個具有超越性的面向。靈性面向可以幫助人超越身體與情緒的限制,並進一步探索生命的來源、追尋生命價值與意義,以及處於身與心困境時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因此我認為,人由本性和超越性所組成,為自己的需要所做的努力屬於本性,對自己以外所做的思考與行動應該可以歸納為靈性。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主要是因為人有超越自己以外的意識,這是其他生物少有的靈性特質。比如我們會關心自己生存或基本需要以外的事物,因此會有愛、服務、奉獻、寬恕、犧牲的情懷,從中獲得滿足、意義、價值、溫暖和感動,同時也會觸發情感、擔憂、害怕、孤單等感受。

更進一步,我們會去思想、敬畏與敬拜超越我們所能觸碰的時空、自然的主宰力量,甚至探索生命結束之後的生命與可能,並遵循這些敬畏的對象對我們的啟發與指示。

心靈健康的人比較能夠肯定自己並尊重別人,接納自己也善待他人,達到敬神、愛人與惜物,而且比較能用正向、超然的眼光去看自己與處境,活出豁達與完整的人生,實現「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而以我對基督信仰的體驗來說,我們不能只靠自己,而還必須藉由上帝的救恩,回到上帝的愛中,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與實況,朝向全人整全的境界。

對於我們從事照顧助人的工作者來說,若能在適當的場合去幫助個案超越自己與現況,都是靈性的關懷。

生命回顧與書寫是很棒的靈性活動,同樣重要的是在回顧與書寫時,成員能夠一起分享,以觸發更深的生命與心靈體悟。其實我覺得任何可以引發成員作人生回顧與彼此分享的活動,都是滋養靈性的好途徑,讓自己從中看見別人對自己的愛,自己對他人的盼望與責任,以及上帝奇妙的帶領,跳脫自己的侷限,去領受廣闊超越的力量與恩典。

嘉義市政府委託嘉義基督教醫院經營的長青園也曾為壯世代族群舉辦過生命傳承的書寫課程,盼望能繼續深化,培養種子教師,推展和落實到我們所服務的據點、日照中心、住宅和住宿機構。

「願你們能理解基督那超越知識所能領悟的愛,好使你們能完全被上帝的完美所充滿。上帝能以運行在我們當中的大能成就一切,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19-20)

2023.10.30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安心入眠

理想的平衡生活,應包含專注工作、用心生活以及安心睡覺三大面向,分別使用我們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白天我們很專注及投入工作,工作之餘很積極地享受家人與朋友的互動,以及從事自己興趣的活動或運動,相信會有助於我們的睡眠。同樣的,當我們有好的睡眠品質,也會提供我們滿足工作與生活所需的精神與體力。

許多研究都指出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200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頒給三位研究端粒(Telomere)的團隊學者,簡單來說,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成分,可保護染色體中的DNA進行完整複製,使細胞分裂能夠進行且不會出錯,因此端粒的長度會決定我們的健康。

不過每次細胞分裂都會減損端粒,產生自然老化效應。此外端粒還會受到個人生活方式、環境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包括睡眠。其作用機制是這些因素會影響體內保護端粒的端粒酶,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端粒酶便會減少,使得端粒缺少保護,容易減損。

帶領諾貝爾獎端粒研究團隊的Elizabeth H. Blackburn教授與一位心理學家出版《端粒效應》這本書,收集許多相關的研究結果,指出睡眠充足的話,比較不容易覺得餓,情緒會比較穩定,端粒也比較不會受損。為了保護端粒健全,一天最好要睡七個小時。生理上導致失眠的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要就醫治療改善。非生理性原因導致的失眠,增進睡眠的認知行為療法會有幫助,例如深呼吸、看書、禱告、音樂、關閉燈光、睡前一小時前喝杯溫花草茶、柔和伸展活動、以及勿把3C電子產品帶進臥室。《康健雜誌》也曾提到研究建議,睡前不妨花五分鐘寫下明日待辦任務,寫得愈詳細,入眠時間愈快!

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方識欽醫師在網路上有多則影片介紹睡眠的機制與方法,我覺得很實用。方醫師說睡眠對大腦健康有很積極、關鍵的作用,這幾年權威的研究指出熟睡期是腦脊髓液清洗大腦的時候(可降低失智和腦部病變的發生),也是將短暫記憶轉成長期記憶,鞏固記憶的重要過程。

方醫師介紹「圖像助眠法」,提到主導睡眠的腦區正好是處理圖像的部位,因此平靜、舒服、安心的圖像對入睡很有幫助。我平常睡眠還不錯,但偶而還是會有無法馬上入睡,或半夜醒來的情形。有幾次我就用「圖像助眠法」,在腦海中想像「主耶穌好牧者」或「像小孩被耶穌擁抱」的畫面,或一幅很喜歡的風景或景象的畫面,結果真的很快就進入夢鄉了。

此外,我覺得正念的呼吸練習法也有助入眠,安穩地躺在床上,將意念放在平穩的呼吸上。我認為也可以和古倫神父介紹的「耶穌禱詞」一起配搭運用。方法是當我們吸氣時,心裡默念「主耶穌基督」,想像讓耶穌的愛隨吸氣湧到心中,然後緩慢呼氣時念「上帝的兒子,請祢憐憫(恩待)我」,想像耶穌的愛隨呼氣滲入體內各個地方。

古倫神父還介紹一種晚間儀式很適合在睡前做。我們放鬆的站著或坐著,雙手掌在胸前合成碗狀,將今天經歷的每一件事、對話、互動,無論是好或不好,都輕輕放入碗中,交託給上帝並願上帝將這些都轉化成美好的祝福。再來是回想今天美好的體驗、經歷與收穫,也都放入手碗中,為此感恩。然後懷著這種感恩的心情,將自己交付給上帝仁慈的雙手中,知道自己在上帝的保護中,安心去就寢。

最後我也推薦〈晚安好好睡〉這個線上收聽的節目,大家可以點選Line的連結加好友https://lin.ee/jm2Dt1k,每晚便會收到一則簡短、很療癒的語音訊息,讓天父的愛與祝福陪你入睡。

「我躺下睡覺,我睡醒起來,上主都保護我。」(詩篇3:5)

2023.10.23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給家人優質的陪伴

家庭佔我們整個生活很大的比重,也是最根本的生活領域。因此談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時,一定要討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我大學時有一次參加教會的靈修會,講員是東海大學社工系的簡春安教授,記得他的講題是營造夫妻關係,一開頭他就提到夫妻的溝通,請我們猜猜看公認最浪漫的法國人,夫妻每天平均溝通時間是多少?我第一個舉手回答:「1小時」。簡教授馬上看著我笑說:「你一定還沒結婚!」在幾個人陸續提出回答之後,他說根據調查統計,法國夫妻每天平均的溝通時間只有15分鐘。當時我對此答案覺得很意外,可是反省起來,我和太太溝通的時間可能比這更少。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在《為家庭祈禱》小冊中寫到,良好家庭關係的關鍵是優質的陪伴。他提醒並不是人在家裡就可以給家人優質的陪伴,而是要心在家裡,去聽懂家人的期望或需要,了解他們真正在乎的是甚麼。

在《不再當個無助的專業助人者》這本書中,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提到「專注」在眼前的人事物會讓我們經驗到生命欣欣向榮的活力(flourishing)與幸福感,這也是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幸福(eudaimonia)的真諦。

因此,當我們進入職場時,我們就專注地、全心地工作,享受在工作的過程與價值成果中。而當我們下班回到家,也要專注地與家人相處、聆聽與分享,分擔家事,享受家人互相陪伴的時光。

古倫神父在書中介紹「工作結束的儀式」,幫助我們下班回家後如何轉換身心領域,專注在家庭的生活。

這個儀式是在離開辦公室前,先利用1-2分鐘做一個關上工作大門的個人儀式。下班前留在座位上片刻,內心想:我今天在這裡工作的一切都留在這個辦公室裡,我不把它帶回家。我將用愉快的心情回到家裡,那是我的家。

我們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進行這個儀式,以便把工作上的各種問題留在家以外,並與工作有關的一切告別。

或者可以當我們打開家門時,一邊轉鑰匙,同時專注地想:藉由「打開家庭的門,並關上公務的門」,我將與工作的一切留在門外,全心全意地進入家裡。

還有一個方式是回到家後先去淋浴,想像用水將身上因今天工作所產生的情緒、負擔都沖洗掉,然後用新的心情迎接當天的家庭生活,專注與家人相處。

家人一起彼此代禱也是一種優質的陪伴方式。王榮義牧師說:「為家人祈禱時,首先要謙卑下來,不再以自己過去的經驗來祈禱,而是求上帝光照,讓自己聽懂家人內心真實的渴望,求上帝的愛充滿家人,使家人的關係更親密。」

〈禱告時光〉有一則「讓愛在主裡,也在你家裡」的禱告文,願用此禱文祝福每位同仁的家庭:

親愛的主耶穌:祢的愛是我家庭的基石,是讓我家庭能夠美滿的秘訣;求祢的聖靈運行在我的家中,給我們亮光,讓我與家人的相處上,要按照祢話語中的吩咐。求祢祝福我的家充滿基督的愛與平安,在祢話語的磐石上建立一個不怕風雨的避風港,讓我的家庭有從祢來的能力,在這裡我們可以重新得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詩篇101:2)

2023.10.16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學習耶穌的柔和與謙卑,讓心平靜安穩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合著的《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對我們營造靈性職場有很多具體的建議和啟發。這本書提到五個很重要的相關議題,分別是自我的了解與探索、理解工作與職場的本質、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和生活中的平衡。前四個議題已分別在前面的短文中討論,接下來我們要思考如何尋求生活中的平衡。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首先談到的,是我們如何在繁重的職場工作中,同時保有平靜的心。無可諱言,工作帶給我們成就感或價值,但也耗費我們許多的心力,難免會感到心理上的急迫或負荷。工作本身和職場中的人際互動都可能帶給我們壓力、煩惱或困擾,這時我們的內心更需要能夠維持平靜安穩,才能幫助我們從心中產生工作的智慧與動力。

耶穌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全美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的行政大樓大廳有一座名為「神聖的醫治者」的巨型耶穌雕像,台座上就刻著這段的經文。耶穌低著頭張開雙臂,召喚我們到祂裡面享受平靜安息。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指出,學習耶穌的柔和與謙卑,可以幫助我們在心靈中找到平靜與安息。柔和仁慈的意思是,以溫柔的眼睛去觀看在寂靜時我們心中浮起的一切情緒、意念和想法,不去評斷,而只是將這一切捧到耶穌的仁慈柔和裡面。

謙卑則指腳踏實地面對這些繁亂的源頭,有勇氣往下走到自己各種感覺的混亂狀態裡,所有的壓力、不滿、害怕、憂慮的感覺都允許存在,但相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耶穌的光在那裏照耀著,讓耶穌陪伴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平靜與安穩的心靈空間。

「在那個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空間,上面世界的各種喧囂吵雜進不來,無論是自己的各種喧擾想法,還是別人的各種願望和期望,或是別人的批評或傷人的話語都進不來。那下面,我們找到平靜。於是我們的心靈便能夠恢復活力、更為堅強。」

吳信如老師用「在暴風雨中安睡的耶穌」圖像幫助我們在混亂與壓力中如何「心頭抓呼定」。耶穌有一次搭門徒的船,加利利湖突然出現暴風,巨浪幾乎要將船淹沒,門徒極為恐慌時,卻發現耶穌安穩地在船尾睡覺。他們把耶穌叫醒,耶穌命令風浪止息,風浪便平靜了。

信如老師說:「因此當我們遇到壓力、煩惱與挑戰時,心中可以想像,外頭風暴很強,但你走向耶穌,跟耶穌對話,把你對風暴的恐懼、憤怒、心煩意亂都跟平靜的耶穌講。你想像你內心有個平靜的耶穌躺在那邊,可以止息風浪的全能主宰與你同在,外面的風暴就不那麼威脅性了。你也可以安穩地面對了,你的心頭就定了,眼睛就亮了,就有智慧可以辨識出,問題到底在哪裡,我的問題在那裡,別人的問題在哪裡。而不會被外面的紛紛擾擾搞到自己失去分辨力與清靜的思考力。」

每天下班後,或在內心繁亂時,不妨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用耶穌柔和的眼光看自己的真實處境,並讓祂陪伴自己深入到為我們預備的心靈安息之處,讓祂光照我們,重新得力。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

2023.10.09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團隊需要良性的張力

團隊運作牽涉很奇妙的心理作用,成員太不一樣需要花很多時間磨合,建立默契;但是成員若太相同或不想表現出不同也可能有負面效應。心理學提到Groupthink(團體迷思)的現象,指的是團體成員過度追求共識,或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導致抑制個體思考,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決策,因為追求和諧一致的結果而忽略了其他觀點和風險。

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書中就舉耶穌的門徒團隊,以及彼得與保羅的互動為例。如果我們仔細看耶穌12位門徒的背景,可說是五花八門,南轅北轍。有政治激進分子、有漁夫、有稅吏,有個性暴躁的人、有懦弱的人,有濃厚希臘背景的人,也有猶太傳統思想的人,更有出賣耶穌的人。

耶穌召集了這一群人,教導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讓他們一起去服務與傳教,甚至讓他們彼此吵架爭論。但耶穌總是用自己做為榜樣,為門徒洗腳、勸導他們謙卑和彼此禮讓、服事,最後使自己被釘上十字架,用寶貴的生命實現祂的教導與救恩,但這時門徒信心也徹底被擊垮了,直到耶穌復活,他們才真正理解與相信耶穌告訴他們的,並為此赴湯蹈火,至死不渝。

每位門徒都有自己的限制,但是透過他們各自所領受不同面向的真理,共同豐富了信仰的完整性,他們也採取不同的傳道途徑與方法,而使基督教廣傳到世界各地。我相信這是當初耶穌為何要刻意號召的一群背景與個性完全不同的門徒的用意。

這點在彼得和保羅這兩位初代教會最具代表性的宣教師身上看得更為明顯。彼得是社會下層的漁夫,保羅是正統的猶太宗教世家;彼得懦弱容易妥協,講求和諧,保羅堅持信仰立場,絕不退讓,具有攻擊性。

因為他們幾近相反的個性與特質,初代教會得以逐漸擴展。保羅不顧一切的使命感讓他不斷推動衝撞開拓的宣教任務,而彼得顧全大局的努力穩定教會不致潰散。因此古倫神父說:「我們(團隊)需要能提出質疑,不願以到目前為止的方式就這樣繼續下去的人。但我們也需要使團隊凝聚的人,使所有人都能接受這些新構想和新方法的人。」

或許台積電張忠謀前董事長也是領悟到了同樣的道理,在他第二次退休時,為台積電設立了雙首長制。有一篇報導提到,魏哲家先生具備直言敢言,愈戰愈勇的個性、又有幽默感能彈性應變;劉德音先生平衡穩重,內斂不露鋒芒,持續力極強。他們兩位共同執行長的共同點是都有強的執行力。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rew Grove)認為公司應該鼓勵「建設性衝突」的文化,大家為了公司的進步和品質的提升,就事論事,提出見解,即使針鋒相對也沒關係,但一旦決議了就共同支持與執行,沒有二話。這或許有美式文化的成分,不過也提醒我們組織與團隊中應有良性、成熟的「緊張性」,能夠讓不同聲音充分表達和被聆聽,彼此互補,但是在行動上則必須要齊心協力。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無法兼顧和面面俱到。別人的不同個性和見解或許正好可以彌補自己較缺乏的內涵,甚至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能力。盼望我們能去欣賞與適應這些差異,使之成為我們團隊的助力和祝福。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着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有一樣的用處。」(羅馬書12:3-4)

2023.10.02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挑選組織/團隊成員

組織和團隊最大的力量來自於能夠集合一人以上的智慧、經驗與能力,超過單一個人所能達成的成果。但是組織和團隊最大的挑戰也同樣來自於將不同的兩人或多人整合在一起。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的第四章〈團隊合作〉主題中,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用五篇文章,聚焦於討論如何組成團隊以及讓不同個性、能力、背景的成員一起共事和融入團隊。

首先,團隊人數不一樣愈多愈好,愈多人的團隊,愈需要花時間互相磨合,融合的挑戰也就愈大。耶穌的門徒團隊只有12人,後來有組織學者認為功能型單位和任務型團隊或小組最好不要超過12人。

聖經中《士師記》記載一個以寡擊眾的著名故事。當時以色列受到米甸人的壓迫,基甸被上帝選召成為領袖。面對13.5萬的米甸大軍,他集結了約3.2萬名士兵,但上帝告訴他,這支軍隊太大,以致人們可能會認為勝利是出於自己的力量而非上帝的幫助。基甸遵從上帝的指示,讓膽怯的士兵回家,結果走了2.2萬人,剩下1萬人。上帝請基甸帶部隊到河邊,觀察士兵喝水的方式,把用手捧著水舔與跪下喝的人分開,只留下用手捧水舔的300名士兵。基甸照上帝所指示的方法,將這300人分為三支小隊,每隊約100人,夜間向米甸軍營發動奇襲。他們手持號角和火把,靠近米甸軍營,同時吹號角、打碎瓶子,大喊大叫,製造出一個巨大的混亂和恐慌,使米甸人誤認為受到大軍包圍,於是互相攻擊,最終潰敗。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遵照上帝的指示,信靠上帝而行,基甸只以區區300人,要去對抗13.5萬的敵軍,所靠的就是上帝所賜的創意與極大的信心。古倫神父和信如老師說:「當一個團隊開放自己,接受來自上帝的靈啟發時,是件很好的事。這個團隊會變得比只憑靠自己的力量更加有創意。」

此外,這讓我們了解到,團隊的素質重要性勝過於數量,許多很有創意的公司或機構,其實人數都不多,如微軟、蘋果、Google、Facebook剛開始只有幾個人,甚至設在車庫,卻開創出卓越非凡的產品、服務和營運模式。

反觀不少大企業,卻因為經營方式與制度無法靈活隨時代特性去改變,或因為人事組織太過龐大,無法機動調整因應,導致走下坡甚至破產倒閉,如著名的膠片與相機公司伊士曼柯達公司、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等。

一個卓越的機構需要慎選與安排團隊成員,使同一團隊中的同仁具備與組織和團隊相同的價值觀,並認同組織的目標與願景。著名的梅約診所醫療體系有一套獨特的人力資源制度,讓他們經由一套流程和特別設計的問題與行為觀察,挑選具備同樣價值觀的人才。梅約診所不僅看重人才,更重視這些人才的特質是否符合機構的價值觀。因為個人的價值觀與組織的價值觀相符,因此這些員工很容易認同機構的目標,融入機構的文化,感受到成為機構一份子的意義感,進而充分發揮其專長,並有助於將人才留在機構中。

當我們建立價值理念相同的團隊,謙卑尋求上帝的意念與指引,我相信即使人不多,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成就奇妙的大事。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立比書2:2)

2023.09.25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交響樂團—卓越的團隊圖像

良好的團隊協作,是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期待且努力追求的理想。如果要舉一種大家都熟悉可見的團隊型態,來描寫理想的團隊協作,我心目中的最佳實例是交響樂團。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曾用交響樂團探討卓越團隊運作的內涵。

我自己喜歡聽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和福音/教會音樂。古典音樂中當然不能錯過交響樂團。二十多年前國家交響樂團到花蓮文化局演藝廳演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儘管以前我已經從唱片、CD、收音機聽過這首著名的曲子許多次,但是那次在音樂廳現場,當指揮林望傑將指揮棒舉起後隨即劃出,整個龐大的樂團奏出整齊劃一、磅礡震撼的「命運四連音」時,還是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事隔多年,直到現在仍然印象深刻。

當時我就在想,為何交響樂團能夠達成如此和諧與優異的協作表現?以下是我認為交響樂團可以帶給我們的珍貴啟發:

1.每位團員的音樂造詣——交響樂團的團員都是精挑細選、素質一流的音樂家,在其音樂領域經過多年的磨練與淬鍊,對其音樂演奏能夠完美的掌握。

2.團員彼此之間的信任和依賴——在樂團中,每位音樂家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貢獻,他們相信彼此能夠擔綱各聲部演奏任務,並共同創造出音樂的奇蹟。這種互相信任的氛圍也建立在無數次的彩排和演出中,通過反覆的練習和互動不斷加強,最終形成了一種無聲的默契。

3.同心追求完美的演出——交響樂團每次演出的目標很明確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共同創造一場完美的演出,讓觀眾享受其中,掌聲久久不停。也許團員之間個性不同,喜好不同,但是只要一上場,就必須放下個人的色彩和情緒,共同達成專一的目標。儘管每位音樂家都是獨立的演奏者,但他們願意把自己的個性和技巧融入整個團體,而不是為了贏取個人的風采,而是整體的絕佳表現。這讓我們知道,團隊成功需要個體的貢獻,但也需要個體的謙卑和願意犧牲自我的精神。

4.高度的協調、互補與融合——不同樂器的音色和音調各不相同,但它們必須在一個統一的節奏和音樂結構下協同合作。這要求每位音樂家都要聽從指揮的詮釋與帶領,嚴格遵守樂譜,精確彈奏,並聆聽其他聲部的表達,以確保整場音樂的諧和。工作團隊中我們可能有不同的專業和背景,但只有在合一的目標與SOP下,互相聆聽與協調下,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最大的團隊力量,創造出一流的成果。

5.指揮的領導——指揮是交響樂團的靈魂人物,負責詮釋音樂、掌握節奏、鼓勵與指導團員,讓不同的樂器、團員能夠齊心在指揮的帶領下彼此配搭,整齊劃一完成最精采完美的演出。每位主管就是單位或部門指揮,負責帶領與協調團隊的演出,使之盡善盡美。

6.全心全意的情感投入——交響樂團的演奏並不是依照樂譜把聲音拉出來或吹出來就好,更重要的是所有團員從心底投入感情的演出,在聲音、表情和動作都用感情去表達,才能為觀眾創造真正的共鳴,帶入一個共同的不凡體驗中。這提醒我們,協作不僅僅是為了達到目標,還可以帶來美麗和情感上的共享。在團隊中,我們可以一起追求卓越,同時也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愉悅。

交響樂團向我們展示了理想的協作團隊應該具備的特質:信任、協調、領導、平衡和情感共鳴。這些特質不僅適用於音樂,也適用於我們的團隊合作。當我們從交響樂團中汲取啟發,將這些價值觀融入我們的工作和職場中,我深信我們可以共同創造與經歷更加卓越和美好的團隊及成果。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16)

2023.09.18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諒解他人,走出受傷

職場和生活中你是否曾經遇過批評讓你耿耿於懷,或是因同事或親友意見上的摩擦而不高興,或未顧慮到情緒的表達所導致的受傷。

這些狀況我想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減少類似的情形,以及發生後我們如何去處理和調適。

我們大多數人都對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的人際關係理論不陌生,我自己很贊同其中的見解。它將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觀察視為四個區塊,分別是「開放區」(自知、他知)、「盲點區」(自不知但他知)、「隱藏區」(自知但他不知)、和「未知區」(自己和別人都不知)。

人際問題通常是出現在盲點和隱藏區,以致造成雙方不必要的誤會和感受,比如我的表達沒有惡意,但方式帶給對方不佳的感受,自己卻沒有察覺,而對方也不是很了解我等等原因。這個理論強調了溝通和自我察覺的重要性,幫助個人提高與別人的互動技巧,擴展開放區,並減少盲點和隱藏區的大小,促進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有效的溝通。

如果我們能夠多欣賞與了解別人的不同,或保持多一點包容,不用做出負面的認定,甚至寧可多往對方的正面想,我相信對別人和對自己都會有幫助。

《聖經》創世記用相當大的篇幅描寫約瑟的故事,這是一段很戲劇性的歷史記載。約瑟是以色列民族第三代祖先雅各的第11個兒子,特別被父親寵愛,因此哥哥們對他心生嫉妒和怨恨,在一次野外放牧時差點要殺害他,不過後來將他出賣給埃及商人,到埃及當奴隸。後來又遭主母陷害入獄。然而,約瑟在埃及的奴隸與獄中生活中展現出色的智慧和品德,並成功解讀了法老的怪夢,預言了七年豐收和七年饑荒,使得埃及預先備足糧食以安度多年的饑荒,獲得了法老的信任,最終成為埃及的宰相。

當大饑荒來臨時,約瑟的兄弟們從所居住的巴勒斯坦來到埃及尋求糧食,約瑟認出了他們,他終於逮到機會可以大大懲罰他們,以報心頭之恨、不平之冤。但是約瑟並沒有這樣做,反而表現出非凡的寬恕之心,因為他回想他的經歷,深刻體會到上帝化惡為善,藉著哥哥們對他的陷害,來成就這些拯救,祝福眾人。最終約瑟與兄弟們和解,把全家族都安置在埃及。

創世記50章19-21節記載一段約瑟告訴哥哥們的話,讓我深深感動。他說:「用不著害怕,我不能替代上帝。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為的是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由於從前所發生的事,今天才有這許多人活著。你們用不著害怕,我一定照顧你們和你們的兒女。」約瑟用仁慈的話安慰他們,使他們放心。」

我相信,最真誠與完全的諒解力量來自於上帝,因為約瑟能用上帝的眼光回顧這整件事,看見上帝的心意,才能夠從心底真正原諒哥哥們,重建與家人的和睦關係,並且讓他從受傷的心境中走出來,轉變成祝福。願上帝將給約瑟的睿智與心胸也賞賜給我們,讓我們過一個願意寬恕與受祝福的人生。

「要親切仁慈相對待,彼此饒恕,正如上帝藉著基督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32)

2023.09.11

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成功循環

保康基金會在2022年決定導入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策略管理工具和目標管理方法,從去年起陸續舉辦了幾場課程與工作坊,由主管討論出基金會的策略地圖、重要策略議題和短中長期方針(目標),經董事會修正通過。目前各單位正在此基礎上,運用BSC的架構規劃2024年度業務計畫。

很感謝吳小萍特助的帶領以及每一位主管和同工的參與和投入,讓我們逐步運用共同的策略規劃工具,作為各單位、部門、整個基金會根據宗旨與願景,集思廣益並擬訂短中長期發展目標與工作計畫。之後我們可以持續進行PDCA的改善精進循環,帶動業務的進步與成長。剛開始運用BSC難免有摸索期,但相信會愈來愈熟練,未來也希望能在嘉基的社區部門共同採用。

平衡計分卡的核心理念是,傳統評估組織的表現大多用財務指標,但財務指標所衡量的是過去已經發生且近期的表現,較少讓組織成員較前瞻性地看到中長期和未來的需要。為了提供組織完整的經營方向,建構經營導航儀表板,以掌握內部與外務、短期與長期、過去與未來的關鍵經營指標,平衡計分卡著重在四個主要構面:

財務構面(短期與內部指標):包括重要的財務指標,如收入、支出、結餘、利潤率、以及研發創新經費等。這些指標反映了組織的財務健全狀況。

顧客構面(短中期與外部指標):關注組織如何滿足客戶需求並提供價值。透過測量客戶滿意度、忠誠度和市佔率等指標,以了解組織在市場中的地位。

內部流程構面(短中期與內部指標):評估組織內部的運營流程和效率。通過優化內部流程,可以提高生產力和質量,進而影響財務和客戶層面的表現。

學習成長構面(中長期與內部指標):關注組織如何培養員工的能力和知識,以應對未來的挑戰。透過持續學習和創新,營造正面的組織文化,並有能力適應變化的環境。

平衡計分卡的優點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視角,幫助組織連貫從制定策略、執行計畫、監測進展並做出檢討修正(PDCA),並使組織的目標與部門、單位及員工個人的目標相串連。它不僅專注於短期財務目標,還考慮了長期價值的實踐和持續改進,同時關注組織內部與外部的需求,藉此組織可以實現整體績效的平衡和增長。

BSC不僅被企業組織廣泛運用,也經常運用在醫療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嘉基與保康基金會的董事李佳玲教授在政大商學院開授BSC,姚維仁董事長/院長也對BSC有鑽研,曾提供我國內醫院界BSC成果發表的簡報檔案。

今年3月院長帶領幾位主管前往美國醫界數一數二的梅約診所標竿學習,我在《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這本書中看到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成功循環。梅約的整個運作循環都是以「病人需求為優先」作為中心出發點,並且環繞其經營策略來進行。首先,梅約藉由卓越的領導與人才發展政策,成功地使其員工與價值觀與機構的基本信念融合,吸引到優秀、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並在機構中充分發揮,不斷進步成長,因此為梅約塑造獨特的追求卓越的組織文化。在此組織文化下,梅約透過科學的營運流程規劃、組織創新、軟硬體品質的建構以及積極的臨床研究,不斷提升其臨床照護品質與效率。藉由卓越流程運作所產生的高品質服務,梅約真正讓病人的需要迅速獲得滿足,甚至超越病人的期待,因此創造出梅約的忠誠與感動顧客,以及穩固的市場與遠近馳名的品牌。在極具競爭力的實務服務與品牌條件下,梅約能夠有非常亮眼的收入與健全的財務就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最後,機構財務的健全提供了足夠的發展資源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帶動員工的素質與成長,以及員工在梅約服務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促進另一階段的成功循環。

這樣的循環架構相當符合平衡計分卡的四個構面,其實在許多卓越的健康照護機構中都可以看到。梅約的實例,再次給我們一個生動的映證。只要我們能掌握BSC的精神,落實執行,也一定能助益保康與嘉基社區部門的事工。

「把所籌畫的事交託上主,你就能夠成功。」(箴言16:3)

2023.09.05

互相交融團契的職場

8月21日上午我參加第一梯次嘉基大社區基層主管成長團契的聚會活動,是在南興國中探索體驗校區舉行。很高興有機會與多位同工一起在活動中學習和互動,看到團隊同心協力的精神,很受激勵與滿足。

感謝重光主任的策劃帶領、孟玉傳道的協助,社區部各單位主管的支持,和戴德森教育事務基金會的經費贊助,我們得以開辦社區部基層主管成長團契,第一梯次從3月至8月,每月聚會一次,透過工作(酸甜苦辣)經驗交流、彼此鼓勵、團隊活動、信仰與讀書分享等,讓跨單位的組長/督導有深度的交融,共同建造與成長。

基層主管成長團契的構想來自於伊甸基金會彰雲嘉區洪宏錡區長,有一次聽到他分享帶領伊甸基金會跨區主管團契的經驗,我覺得非常棒,也很佩服伊甸基金會投入不少人力與資源,很用心地設計團契活動的方式與內容,讓平時少有機會接觸認識的跨區12位主管,組成團契/小組,透過半年的期間,每月有半天的聚會分享與學習,藉此凝聚基層主管的團隊感,並作為培育機構領導人才的重要機制。伊甸基金會的團契已執行多年,成果非常好。因此我們邀請宏錡區長來跟幾位主管介紹伊甸基金會所用的方法與內容設計,並請重光主任著手規劃在社區部推動基層主管成長團契。

我們參考伊甸基金會採用「團契」這個名稱,對從小在教會成長的我來說,很熟悉和喜歡「團契」,但可能不少同仁對此比較沒有概念。其實團契的英文是fellowship,其中fellow是指具有一些相同背景的人,也可以說是同儕或夥伴,像是教會中的國高中生組成的就是青少年團契,由夫妻組成的是夫婦團契等。然而團契最寶貴的是這群同儕要有生命的交流與學習成長,也能展現積極的行動與熱誠。

我心目中理想的職場或機構也應該像是團契,成員的共同點就是有相同的專業、使命、願景、目標和價值理念,一起服務有某種需求的對象;成員之間有生命與情感的連結、交流和成長,彼此學習、服事、激勵與豐富;而且有良好的默契與協調,能夠共同完成任務,享受在團隊的運作和生命力中。

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團契的成員不只有同質性,也有許多的差異存在,因此成員也要能夠心存謙卑、彼此包容。高雄德生教會的王道仁牧師對團契有以下很真實且感人的描述:「這就是真正的團契,不是表面上的好來好去,不是把意見不同的人趕走,不是完美的假象,而是在上帝恩典當中,我們相互真正連結,彼此接納饒恕,一起在上帝的愛和恩典中成長,將榮耀歸給上帝。」

在這次參加第一梯次基層主管成長團契的活動中,我看到成員們都很坦誠,樂意分享內心的反思與收穫,在活動中主動支持與鼓勵別人,積極合作幫助團隊達成任務。

我也聽到同仁跟我表達參加這梯次成長團契收穫很多,大大拉近與其他單位同儕的距離,建立深厚的關係和了解,而且將研讀《牧羊人領導》這本書的教導開始運用到單位的重要計畫執行上,我內心有無比的欣喜。

盼望基層主管成長團契的持續推動,讓大嘉基社區團隊邁向合主心意的團契!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任何勸勉,若有任何愛心的安慰,若有任何聖靈的團契,若有任何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志相同,愛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使我的喜樂得以滿足。」(腓立比書2:1-2)

2023.08.28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專心走自己的路,不用和別人比較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醫師與牧師曾跟我分享,他很幽默地提醒子女有兩種「ㄐㄧㄠˋ」千萬不要信,一個是「比較」,另一個是「計較」。我覺得很有道理。

每個人都會期待被公平對待,只不過不同人衡量公平所用的原則很可能不一樣;而且我們也無法衡量所有的事情,比如我們對自己的付出或許比較清楚,但是卻無法看到別人所有的努力,因此若硬要將兩方拿來比較便不是那麼準確或客觀。

然而職場上常常因比較和計較衍生出成員內心的不平、忌妒、和抱怨,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使得工作環境充滿不信任。當然組織和主管必須盡可能秉公管理,不偏待同仁,營造公平合理的職場環境。不過我們也須理解,如古倫神父所說的:「絕對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他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用重視公平,而是不要拿自己絕對化的公平尺度去和別人做比較和計較。

耶穌說過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書》第20章1-16節。在這則葡萄園主人支付工資的比喻中,葡萄園主人清晨雇用了一些工人,並約定依常例給一個銀錢作為一天的工資。後來葡萄園主人又在9點、中午12點、下午3點和5點,分別雇用了一些沒有工作的人到園裡工作。到了傍晚,葡萄園主人指示領班發工資,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工人入園工作多長時間,每個工人都同樣得到一個銀錢的工資。因此最早來的工人對此感到不滿,抱怨主人不公平。然而,葡萄園主人回應說,他並沒有違背承諾,而是根據與每個工人的約定支付工資,並強調他有權這麼做,工人們不應因他的慷慨而心生忌妒。

顯然,抱怨的工人是認為工時較短的工人不應該領和他們一樣的工資,但是主人的考量是他已依約定給付工資,並沒有虧待任何一位工人,而且他更看重的是要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基本的生活所需。這不也是另一種層次的公平嗎?

耶穌眼中的公平正義常常和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不一樣,他用這個比喻提醒我們要用正義與仁慈的結合取代絕對的公平正義,在重視自己的權益時,也關心別人的需要。

此外古倫神父也指出,耶穌藉此比喻希望我們專心走自己的路,仰望上帝,而不要一直看著別人,和別人比較。充實度過的生活與工作本身就是很棒的報酬,這絕對比無事可做更好。當我們全心投入工作與生活,就會為自己帶來樂趣和意義,不需要透過比較去計算是否值得。

當很忙的時候,如果又有主管交辦額外的任務時,我心裡也會有一堆OS:為什麼事情都要給我,不給別人?為何只有我這麼辛苦,工作特別多?這時我都會想到國中導師曾告訴我們的一句話:「對於不能不做的事,與其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倒不如快樂地去做。」這話常能幫助我擺脫負面的情緒,順利將任務完成,從中獲得一些經驗與成果。當我們不去計較,自己反而會過得更自在與快樂,不會被綁在不平的情緒當中,因此在團隊中別人的關係與互動也會比較融洽。這或許和俗語「失即是得」,「有(度)量才有福(氣)」的同樣道理。

「憑著上帝給我的恩惠,我要對你們各位說: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倒要謙恭自守,各人按照上帝所賜給他的信心來衡量自己。」(羅馬書12:3)

2023.08.21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真誠表達自己

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要產生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誠實與真誠。長期正向的人際關係必定是彼此信任且坦誠的,缺乏信任與真誠的人際關係,若不是無法形成,就是持續不久。

聖經路加福音書第19章1-10節記載一位稅吏撒該的事蹟。他是一名稅吏長,很有錢,但被當時的猶太人視為罪人,因為他與羅馬當局合作向猶太人徵收稅款,而且利用職務敲詐勒索,大家都討厭他。撒該聽說耶穌即將來到他所住的耶利哥城,很期望能一睹這位傳說中的教師。可是由於大批人群也爭著要看耶穌,撒該身形矮小,被人群擋住,他於是爬上一棵無花果樹,以便能夠看到耶穌。當耶穌來到無花果樹下時,抬頭看見撒該,並邀請他下來,說要在他家中住宿。這引起了在場人群的不滿,因為耶穌竟然與一位罪人交往。撒該很高興地接待耶穌,並發自內心表示願意歸還自己不義所得的一半,並以四倍金額賠償受害者。耶穌對他的悔改表示讚賞,並宣告他已得救。

撒該雖有錢有勢,但他並沒有朋友。他看起來雖很富有,可是內心是孤單痛苦的。他外表的矮小可能也讓他感到自卑,因此需要靠金錢來滿足和補償內心的失落。撒該其實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可是工作職務長期扭曲了他的為人,讓他做了自己知道不應該做的事,導致與別人關係的隔絕。

但是耶穌一看到他內心的渴望與掙扎,就主動邀請他從樹上下來,並表示要去他家住宿,耶穌以實際行動接納撒該,不因他的身分、地位、社會評價而排斥他。耶穌也藉此喚醒撒該內心真實的一面,回到他的良知,鼓勵他活出誠實與真誠的自我,因此他自發性地歸還並賠償不義的所得。

我們也看到耶穌不受世人與社會的眼光所限制,不怕被別人不滿或誤解,真誠地對有心悔改的撒該伸出雙手。耶穌的傳道生涯用一致的言行實踐他的使命與價值,關照當時社會上的邊緣人,無論是對稅吏撒該和馬太、還是對痲瘋病人、妓女或行淫的婦女都一樣。

期待職場中我們都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彼此能夠理解與接納。但有時難免被誤解,只要我們省視自己是出於善意與正直的動機,不是為自己的私利,對得起上帝與自己,我會告訴自己不要太在意,我相信要真正認識一個人是一輩子的事,不是靠一時的判斷。

韓第(Charles Handy)提過人生的重心與任務應該是盡可能把自己原有的一切發揮到極致,盡全力做你覺得應該做且把事情做好,不須太過依賴他人的肯定。但要達到自由、真誠、完整地實踐自己,必須先弄清楚自己是誰,以及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甚麼。因此韓第提醒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經常反思過去一段時間的言行與思想,藉此不斷地更認識自己。他每天都會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散步,任由心靈漫遊,回想過去,也思想未來的重要方向,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古倫神父也鼓勵我們在職場上真誠表達自己,用誠懇適切的方式說明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誠地與別人相遇,不須偽裝自己或刻意迴避必要的決定與行動。不要做唯唯諾諾的人,也不要做好好先生,而能誠實地表達心中的理想與擔憂,有勇氣去做該做的事。

真誠表達自己並不是任性和完全不顧別人,在職場中基本的互相體諒、尊重與禮貌是必要的,這些與真誠表達自己是相容的,不應是互斥的。當職場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認識自己,自由和真誠地表達和實踐自己時,將會是一個充滿信任,實踐真理的職場,人際關係也將更為真實和融洽。

耶穌說:「你們若持續遵守我的教導,就真的是我的門徒了;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約翰福音8:31-32)

2023.08.14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用關愛優化組織中的人際關係

組織和職場透過團隊可以完成許多單靠個人所無法達成的任務,但是團隊由多人組成,可能也會產生不少人際互動的問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協會(APA)的一項調查,約有65%的員工表示,他們的最大工作壓力來自於與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問題;甚至有一本書的書名就是《工作上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營造良好的職場人際互動關係,是組織的責任,也是職場中每一個人的責任。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的第三章就在討論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分別提到相愛與互助、誠實與信任、合作與競爭、正義與仁慈、以及面對職場中的刁難等議題。

人際關係中很關鍵的基礎是關愛。職場講求成果、效率和業績,有表達關愛的空間嗎?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書中說:「一個職場裡的氣氛取決於上司是否愛他的員工,必須以善意與員工相遇,必須喜歡員工。如此一來,員工會更喜歡工作。愛鄰人的態度也適用於員工彼此之間。」他們建議我們每天上班之前,必須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同事。我喜歡他們,我努力接受他們,並以善意對待他們。」

關愛同仁就是與同仁有緊密、良好的關係,我們之間一起努力、榮辱與共、成為很親近的人,甚至比許多家屬親戚相處的時間更多。這種親密感可以激發創意和發展,消除敵意和害怕。

我也曾觀察到,同一個組織或單位裡的同仁,由於互動機會多,有時候若不同的意見和價值觀沒有獲得彼此充分的溝通和理解,很可能因為摩擦演變成衝突,彼此不睦,這是令人非常惋惜與難過的。我始終深信,能夠在同一家機構或單位內共事,是難能可貴的福氣和上帝的恩典,如果我們都能夠以珍惜這份關係為出發點,就沒有甚麼無法解決的問題。

耶穌講過一個膾炙人口的「好撒瑪利亞人」故事:「有一個猶太人在旅途中遭強盜搶劫和毆打,被剝奪衣物,半死不活地倒在路邊。先後有猶太教神職人員路過,卻因為宗教因素和任務的時效性,看到傷者卻選擇繞道而行,未伸手救助。之後有一位撒馬利亞人經過,當時猶太人輕視撒馬利亞人,雙方存在種族和宗教上的敵對關係。然而,這位撒馬利亞人看見傷者時就心生憐憫,走到受傷的猶太人身邊,為他處理傷口,將他放在自己的牲口上,帶到一家客店,照料他,第二天離開前不僅付錢給客店,並請老闆繼續照顧這位傷者,額外的費用等他回來再補付。」(路加福音第10章25-37節)

我覺得耶穌在這則故事中告訴我們要及時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即使是互相敵對的人,也應該以愛和助人為先。職場中表達關愛的第一步是去注意到身邊的同仁,他們過得好嗎 (看見需要和心生憐憫)?再來才是行動(自己能力內的幫助以及必要時須轉介給專業助人工作者)。

職場中有沒有愛?我確信是有的,也應該要有。最近市長照組丰雅組長得知一位居服員同仁因為照顧的個案發生不幸,內心很不平安,身心出現不適的症狀,丰雅主動關懷後詢問同仁是否願意牧師幫她禱告。在同仁同意之下隨即聯絡牧師,由於牧師外出,因此在居服員同仁當晚9:00服務結束後開車去接她,一起在車上,請牧師用電話為她禱告,後續同仁回饋心裡獲得平安並開始能夠恢復作息,丰雅組長也持續關心同仁後續的身心狀況。

我很感動並感謝丰雅組長所表達對同仁的關愛。願上帝所賜意外的平安,持續保守居服員同仁的心懷意念!祝福嘉基和保康基金會各個單位,都是充滿關愛的職場。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約翰一書4:7)

2023.08.07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專注的紀律

現代資訊社會與生活中有太多讓我們分心的事物,我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電腦和手機,而現在的電腦與手機作業平台都可以同時開好幾個桌面,讓我們方便在不同的應用軟體中切換,甚至在同一個軟體中,也可以同時打開不同的文章或方案,進行多工作業。

多工作業有其便利性,但是也會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干擾。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樣的經驗?就是當我想去Youtube找一部以前看過的影片,結果一進入Youtube首頁,目光就被其他影片吸去,一直看下去,完全忘了剛剛為什麼要到Youtube,再想起來要找影片這事情可能已經是半小時以後了。此外,在使用臉書、LINE時,也是常常逛到「忘我」或「迷路」。

其實我發現自從職場開始使用email之後,工作時分心的情況變得比較嚴重,常常會想要去看一下是否有新的電子郵件進來,導致工作時間常被切割,無法專注於一件任務的完整規劃或執行,於是工作效率變差了。後來有網際網路、手機、手持通訊裝置、社群媒體之後,資訊干擾與分心就更頻繁了。

科技的進展似乎沒有讓我們工作與生活得更輕省,反而常常讓我們更加忙亂,使我們更難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工作主軸。通訊設備與軟體增進了我們與別人溝通傳遞訊息的速度與即時性,但是有更多的干擾訊息同時從這些管道竄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我們要如何降低這些干擾,拿回主導權,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更專注、聚焦與有成效?

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10章38-42節記載了耶穌到馬利亞和馬大這對姊妹的家造訪的故事。馬大忙著張羅各種接待客人的事務,馬利亞卻坐在耶穌腳前專注地聆聽他的話。馬大因為要做的事情多,心裡忙亂,就來跟耶穌說:「主啊,我妹妹讓我一個人做這許多事,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幫我吧!」

但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事操心忙亂,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最好的;沒有人能從她手中奪走。」

我們可以用比較生活化的角度來理解這則故事的意涵,耶穌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分擔家事,而是要傳遞一個重點:要使自己選擇並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上,避免因其他事情忙亂而錯失。

最近我讀英國作家韓第(Charles Handy)的書《你是誰,比你做甚麼更重要》,其中提到「嚴重vs.重要」,有些我們認為很嚴重、緊急、在意的事,雖然引起很大的注意,但很可能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實質的影響不大,除非你刻意要讓它們影響你。對個人來說,與人生價值和目標有關的事情,通常是比較重要的事,因此另一位著名作家Stephen Covey建議每個人要擬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宣言。對職場人員來說,工作上與機構價值和目標有關的事情也是重要的事,我們應該先排定這些重要任務,再處理次要的工作。

我認為需要將每天要做的重要工作先列出來,讓自己很清楚看到有哪些事情需要先做,然後一件一件地完成。再來是在處理重要的事時,盡可能將會讓自己分心的東西隔離,限定使用這些東西的時段,使它們對我們的負面干擾降到最低。當然這需要靠紀律來達成。

古倫神父曾提到紀律的重要性,他從這個字拉丁文的字源來看,紀律就是「將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定且恆切地貫徹實踐某些好的原則與行動,不容易分心而變來變去。我自己觀察多位很有成就且令人敬仰的人士,發現他們雖然有許多差異,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高度的生活與工作紀律。中世紀著名的天主教女先知Hildegard von Bingen曾說,紀律是讓自己保持喜悅的一門藝術。有紀律的人表現出來會有一致性和整體感,給人真誠的感受。

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去辨認重要的事,幫助教導我們成為一個愈來愈能夠用紀律貫徹重要原則和行動的人,使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愈有成效和喜悅。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這些事上專心,讓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4:15)

2023.07.31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完美」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事事能夠完美,這是驅動我們追求卓越與持續改進的重要力量,不過我們在生活與職場上也需要知道如何包容不完美並與之共處。

維基百科對「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的解釋是:「在心理學中,完美主義是一種廣泛的個性特質,其特徵是一個人追求完美和無瑕疵,伴隨著對自我評價的嚴苛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有學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完美主義類型—正常(normal)完美主義和神經質(neurotic)完美主義。正常完美主義者傾向於追求完美,同時不損害自尊,他們從自己的努力中獲得滿足感。神經質完美主義者則傾向於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當無法達到這些目標時感到不滿或受挫。

由此看來,就跟許多事物一樣,完美主義有正面與負面,端看我們能否找到恰當的拿捏點。任何事情和個性,都不要過度以致走到極端,維持合理的平衡尺度是比較好的。

我認為擁有正常完美主義的秘訣是心中存有完美和理想的期許,同時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境界,但能努力逐漸靠近。對我來說,心中終極完美和理想的源頭就是上帝,自己不可能跨越成為上帝,但可以透過向耶穌學習,愈來愈靠近上帝。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用耶穌講過的「麥子與稗子」的比喻討論如何調適完美主義。這則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13章24-30節,內容是:一個人撒下麥種在田地上,可是仇敵也趁晚上偷偷撒下稗子(一種很像麥子的雜草)的種子,當麥子長大結穗時,旁邊也長了稗子。僕人問主人是否要除去稗子,但主人告訴他們暫時不要,免得拔稗子時連麥子也一起拔出來。等收割時,再將麥子和稗子分開處理。

如果我們太過急於追求完美,容不下任何瑕疵並馬上要加以清除時,那我們很可能像這則比喻中主人所說的「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馬太福音13:29),為了要求自己進入無法達成的理想境界,而把自己的身心也賠上了。耶穌告訴我們,善與惡,完美(的期望)與不完美(的事物)是並存的,世上有快樂,也有苦難,這是常態,我們若無法接受任何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為此耿耿於懷,更可能導致自己和別人的受傷與痛苦。

不過,這並非要我們漠視或鼓吹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努力行善、追求進步、消除不幸與促進和平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是有限度的,對於那些超乎我們所能控制的情況和力量,就用信心交託給上帝吧!相信上帝在祂收割時會依照祂美好的旨意成就。

何況,有些我們以為的不完美、惡或苦難,或許不是真的如自己所認定的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不須把自己的想法絕對化,而是能夠保持謙卑與開闊的心態面對,這樣我們自然不會給自己不必要的困擾和給別人不切實際的壓力。

我們不要害怕自己的不完美或軟弱,反而要承認與接受這個事實,才能展開正向、實際的人生。如果古倫神父說的:「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不犯任何錯誤。相信我可以做好它,可以帶來祝福。…要我做我自己,去接受自己,而不是去獲得所有人的肯定。」人的盡頭,就是上帝恩典的起點,相信上帝看重我們的心,會將我們的軟弱轉化成得更加完全。

「主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

2023.07.17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探詢工作的動力,賦予意義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在「健康變老、持續成長」系列影片的第12堂分享【與過去和解與告別】中,提到他曾輔導過事業有成的人士,在退休從事業舞台上走下來之後,原本應該是享受無憂的人生階段,卻罹患嚴重的焦慮和憂鬱症。王牧師因此提醒我們要去了解或探詢:是甚麼力量推動我們走上工作的舞台?以後我們才能優雅地從職場上退下來。雖然這段影片主要的對象是中高齡人士,但我覺得對於目前正在職場上的人也同樣有啟發性。

王牧師提到的這位企業家,非常勤奮與自律,賣力工作,後來創立公司,經營很成功,累積巨額財富,已夠幾代不愁吃穿,於是在60歲左右決定將公司賣掉,完全退下來。

原本想說可以過無憂無慮、悠閒的生活,沒想到退休不到一年,他竟然陸續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與被迫害妄想症。王牧師於是帶他回顧探尋把他推上工作舞台的力量,原來支撐他從年輕時便勤奮工作的動力是「媽媽的眼淚」。

他小時候家境富裕,父母個性開朗好客且慷慨待人,家中經常高朋滿座。後來父親經商失敗,欠下大筆債務,親友避之唯恐不及。媽媽每天以淚洗面,有次他聽到母親為社會現實與人情冷暖,很傷心地向父親哭訴,從那時起,他便立志要發憤賺錢,要讓媽媽開心,讓家裡坐滿客人。

果然這份動力驅使他認真念書,善用時間,放棄所有的休閒娛樂,國中起開始打零工,賺零用錢,高中起完全靠自己的工作收入,不用再跟家裡拿錢,工作表現或上司肯定,不斷升遷。開公司之後賺進更多錢,但是在事業巔峰時媽媽突然過世,他開始覺得人生失去方向,沒有意義,雖然每天仍去上班,錢愈賺愈多,但心愈來愈累,並懷疑身邊的朋友可能都是覬覦他的財富,因此毅然把公司出售,提前退休,退休時身邊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

當他發覺驅使他大半輩子奮力工作的動力來源時,他也開始瞭解到為什麼當媽媽過世後便發現事業對他不再有意義,以及退休後沒有工作支撐他的生活重心時,會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因此他學習與自己的過去經驗和解,並試著調適現在的生活,以重新找到意義和重心。

然而我認為不是只有即將要退休的人才需要探究走上職場舞台的最深動機,目前在職場上的人也有必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工作動機與意義,了解自己為了甚麼理念或意義在工作。

不過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這其中的重點不是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找到一種意義,而是泛指將工作視為有意義的事。」我對此的體會是,我們要先認同工作本身是有意義的,然後清楚賦予工作某種比較長遠、廣闊的價值。這樣這股內在的動力便能夠源源不絕地供應我們健康的工作活力與價值感。

「願他用他的大能來幫助你們,實現一切向善的志願,成就你們憑信心所做的工作。」(帖撒羅尼迦後書1:11)

2023.07.10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找到工作的意義,欣賞工作的成果

請問大家喜歡工作嗎?也許每位同仁喜歡工作的程度不一。無論我們喜歡工作的程度如何,實際上我們現在每周五天、每天至少花八個小時在工作上,佔我們睡眠以外時間的三分之一以上,若能夠讓自己喜愛工作並樂在其中,是非常必要且美好的。

應該是受到聖經或信仰的影響,我自己是滿喜歡工作的人。許多人會覺得很訝異的是,《聖經》一開始就提到了工作。在創世記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就提到工作的本質與重要性。

《創世記》開頭便描寫上帝如何創造宇宙萬物,讓我們知道上帝也在工作,創造就是上帝的工作,宇宙萬物是上帝工作的成果,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而造的,因此我們也有從事創造與工作的本質和能力。

1:28上帝賜福給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

工作是上帝所賜的特權與祝福,祂將管理世上萬物的職責託付給人,我們的工作就是妥善治理這些產業,讓上帝美好的創造永續不絕。由此看來,工作是上帝交付人的任務,同時也是和上帝一起同工的機會與特權。

工作一方面是要延續創造的成果,一方面工作本身就有創造性。英文的創造creation和創意creativity都與create有關。工作是透過我們的創意去提供原本不存在的服務或產品,以及讓這些事物愈來愈好,造福使用這些服務和產品的人。上帝的創造本質上是要帶入祝福,因此上帝祝福人去工作,目的也是要我們透過工作去成為所有創造物(別人、周遭環境與生態萬物)的祝福。

3:17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土地得吃的。

不過,《創世記》也提到,工作有其辛苦的一面,人必須工作才能生存。工作的過程有許多心力或勞力的付出與投入,也會遇到困難與挑戰,並不全然都是愉快順意的,聖經並沒有掩蓋這個事實。但是,辛苦耕耘所得到的果實格外的香甜,經歷這些考驗也會讓我們學習和成長,成為更完整的人。父母如果有小孩長大完成學業,應該都會很期待小孩能夠順利就業,開始工作,因為這代表子女又邁入一個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雖然前面必然會有不少磨練,畢竟有自己辛苦的工作與謀生,才有獨立與自由的人生。

1:31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

工作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充實感與成就感。《創世記》提到,上帝用六天創造宇宙萬物,在達成每一天的創造進度時,祂都會詳加欣賞,並感到美好與滿意。上帝也同樣要透過工作祝福人,讓我們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而感到滿足與高興。我們要定期回顧自己的工作結果,並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創造的價值。

2:2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的工。

上帝親自為我們示範,有工作,也要休息,將工作停下來。當我們與工作有段距離時,我們才能好好地欣賞工作的成果;同時我們才能謙卑知道要適度地放下,節制想要掌控一切的念頭,去享受在上帝的平安中全然的釋放與休息。

我很認同《創世記》中對工作的觀點,讓我們知道工作是參與上帝的創造,是很受祝福,也很有意義的。我們透過工作使別人獲益,同時也維持自己的生活所需。這些觀點也教導我們既要努力工作,也要全然的休息、交託與欣賞,使我們能過平衡與喜樂的生活。

「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世記1:31)

2023.07.03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憑信心展長才,勿因恐懼埋沒

《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路加福音第19章記載耶穌所講的「三個僕人的比喻」,是關於一個主人依照僕人的才幹,分別把不同額度資金交給他的三個僕人,三個僕人卻有兩種截然不同運用資金和工作的態度與結果。第一個和第二個僕人分別有效地運用主人所給予的五千銀子和兩千銀子,各自努力再賺了五千銀子和兩千銀子。然而,第三個僕人卻因為害怕虧損被主人責罵,將主人所給的一千銀子埋藏起來。主人回來後,得知這樣的結果,大大讚賞並獎勵了前兩個僕人,並嚴厲責罰第三個僕人,因為他沒有妥善運用所賦予的資源。主人將他的錢收回來,給了前面的僕人。

耶穌很會用比喻/故事去傳遞重要的道理,這些比喻也都很有趣、生活化,甚至有時候是很「現實」的,像「三個僕人的比喻」中就直接提到金錢和賺錢。

這則比喻可以給人許多的聯想和啟發。有人認為耶穌透過這個比喻提醒我們要好好理財或投資,不要讓財物的價值平白流失。

當然耶穌講這則比喻的意涵不會只有提醒個人理財,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所擁有的資產都是從主人(上帝)那裏來的,不是我們的,我們是受上帝託付的管理者,當我們妥善運用這些資產,所產生的效益除了一部分維持我們的生活所需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謙卑的態度,去達成上帝美好的旨意,去造福社會,而不能據為己有。

這則比喻中的資金,不只是指錢財,還代表上帝所給予我們的所有才能。故事中「五千銀子」在新約聖經的原始希臘文版本的寫法是「五個他連得」,由於比喻提到主人是依照僕人的才幹給予他們不同額度的「他連得」,因此後來英文用來代表恩賜或才能的字就是Talent(他連得)。

我們工作和生活所有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賜,我們更要好好運用與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要埋沒掉,使我們能夠謀生、養家和貢獻社群,使世界和生活周遭更為美好,更符合上帝的期待。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也用這則比喻來探討工作的重要前提與態度,他們特別強調在工作中不要害怕,而要有信心。

工作和職場充滿挑戰,也有許多不確定性與風險。包括市場、環境、法令、政策的變化,每個行業都面臨同儕的競爭,產業與相關資訊常常不是完全清楚,還加上組織內部的運作和問題,都可能造成困難或虧損。

但是如果我們像第三位僕人一樣,因為害怕失去就不敢行動,把主人所託付的資金用最「安全」的方式藏起來,那反而是最大的損失,一方面違背了主人的心意,一方面連資金的基本價值都保不住。

上帝已經按我們的才能給我們資源,他希望我們好好運用才能與資源去工作與行動,盡力創造相等的價值與效益。上帝看重我們的動機與態度,相信祂會依我們所投入的心力祝福我們工作的成果。我們真心努力過了,即使卻沒有達成預期的果效,我相信祂不會責備我們,因為上帝有祂的安排在其中。我常提醒自己,特別是在面對困難時,要用「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做我們可以做的,然後讓上帝做我們認為做不到的(Do what we can do, and let God do what we can’t do)。

最後我引用書中一段話與同仁共勉:「耶穌的比喻要給予我們勇氣,好讓我們即使意識到恐懼,也不讓自己受恐懼所主宰,而是跨出恐懼,走進信心當中。我們愈能跨出恐懼,走進信心,信心就會越強大,於是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也愈大。」

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馬太福音25:23)

2023.06.26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職場與工作的「八福」

《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討論到的第二個大主題,是有關工作與職場本身的重要素質,也就是說,有助於靈性健康與成長的良好的工作和職場應該有哪些條件?

在這個主題的第一篇文章,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引用耶穌「登山寶訓」所提到的「八福」,去描述經營職場與工作的八種方法或要素。

一、虛心的人有福了!

「虛心」是指承認自己心靈的貧乏,也代表內心保持空間和自由,不要把內心填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投入工作,卻不將自己綁在上面,而是保持彈性,不讓工作來決定我的生命價值,甚至當自己面對不喜歡或高難度的任務或同事時,依然可以帶著內心的自由,去接受這工作或同事。

二、哀慟的人有福了!

這意謂認清與接受組織、工作和職場中的人(包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足或極限的事實,我們可以為此哀傷沒關係。當我們對這些限制有愈清楚的體認,反而可以更務實地找出有創意或有效的工作或互動方式。

三、溫柔的人有福了!

謙和與溫柔是職場的基本條件,若職場中有惡意或攻擊,便會危及到個人與組織。對待他人時要表現出溫柔和善意。避免使用傷人的語言或採取侵略性的態度。

四、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在工作和職場中要追求正義,也就是以合宜和尊重的方式對待自己和同事,如此才能營造合作的氛圍。待人處事時要公正無私,遵守道德原則。這樣做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尊重,並創造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

五、以仁慈待人的人有福了!

仁慈的本質是不評斷、不批判,且能夠對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勇於打開自己的內心,良善且真誠地對待自己和同事。當同事之間為彼此打開自己的心時,就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結,喜歡一起工作。

六、心地純潔的人有福了!

純潔的心沒有額外的企圖,而是清明正直,心口一致。古倫神父說純潔的心是從「觀看」養成的—也就是看出自己和別人身上善良美好的一面,這樣我們的內心和職場中就不會累積汙濁的情緒或氣氛。

七、促進和平的人有福了!

我們應該在周遭和職場製造和平,和平不是要大家都變成一樣,硬要消除差異和衝突,而是營造和諧,像是不同的音調可以融合,彼此配搭成為更豐富動聽的樂音。

八、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我們不能否認,職場不是樂園,它有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壓力,無法避免有要求和管理的強制性,形成某種程度的「逼迫」。此外,同事之間因為專業、個性、想法的不同,有時候也會彼此摩擦或是傷害,或是感到別人與自己作對。古倫神父指出「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告訴我們壓迫、要求可以讓我們走得更前面,使內心變得更成熟並走上內心自由道路,幫助我們將這些「逼迫」或「作對」轉化成超越的動力。

「八福」的教導提供了職場中建立良好關係和提升工作環境的指引。通過在工作中展現虛心、哀慟、溫柔、正義、仁慈、純潔、和平以及超越逼迫等品格,我們共同營造一個融洽與受祝福的職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2023.06.19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尋找及運用生命的圖像於職場

在職場靈性的個人操練方面,我們簡單討論過發掘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採取虛己、謙卑的工作態度,從原生家庭連結力量,善待自己的情緒及照顧受傷的經驗,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書中提到的最後一點是關於尋找及運用生命的圖像。

每一個人來到世上一定有其獨特的使命與任務,這是上帝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藍圖和呼召。聖經《創世記》提到,上帝是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人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和尊貴的樣貌,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深處,反映上帝所要我們展現和活出的本質。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看見和描繪出上帝刻在我們內心的生命圖像,並照著這個圖像去生活和工作,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力量與喜樂。

生命的圖像蘊含我們自己的特質、價值、興趣、優點、長處,上帝希望我們充分運用這些特質去回應祂對每一個人的呼召和人生藍圖,使人獲得最大的滿足以及對別人和社會做出最美的貢獻與祝福。

書中提到:「人的尊嚴在於,上帝呼喚他,委任他在這世界去表達只有透過他才能表達的事,在這世上烙下他個人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賦予自己的職業一種屬靈特質,只有我們認為這份工作是自己的使命時,才能成功做到。」

反過來說:「當人們感到自己在抗拒自己的職業或當他們覺得無力時,這都是一個徵兆,顯示他們沒有接觸到自己內心的圖像。」

我們要如何尋找內心的生命圖像呢?古倫神父建議可以透過問自己:「我小時候一直想成為甚麼?做甚麼事會覺得開心?玩甚麼遊戲或活動都不覺得累?這個遊戲或活動的甚麼東西讓我這麼著迷?有甚麼東西在我們的靈魂裡躍動了起來?甚麼樣的火花落到我們心裡?」

我回想自己小時候,並沒有立志要做甚麼,但是我發現自己喜歡的活動都不是自己一個人做的,而是和其他人一起做的,像在小巷子和鄰居朋友打棒球,與同學玩彈珠,參加教會團契,策劃和辦活動,打乒乓球,組樂團彈吉他,與朋友一起唱歌…,做這些事總是興致勃勃,永遠不會覺得累。

一直到大學三年級時,我漸漸發現,自己喜歡的是與人一起完成的事務、任務和工作,因為我很享受一群人一起努力,完成理想與目標的感覺。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我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與意義是「因為自己的投入而讓周遭變得更好」。因此在團隊中工作,一起接受挑戰,朝目標前進,能夠分享和彼此鼓勵學習,都會讓我充滿喜樂與衝勁。即使有時工作中難免有難題和挫折,但是只要團隊成員同心,自己仍然樂在其中。

書中告訴我們:「將這些人生夢想和遊戲中出現的圖像詮釋到我們的具體生活情況中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可以將這些圖像詮釋到我們正在從事的職業上,挖掘出讓我們充滿熱誠、不致疲憊的要素。」

書中舉到一位律師的例子,由於他受迫於父母的壓力選擇讀法律,但他一直覺得律師是很枯燥的工作,但考慮到家庭生計,轉業是不實際的作法。與古倫神父談話時,他說自己小時候很喜歡讀《灰姑娘》這類的童話故事,因為故事的最後灰姑娘獲得了正義;長大後他也喜歡讀真人的故事,這讓他發現自己對人們的命運很感興趣。看到這兩個圖像後給了他從事律師工作新的動機和意義:「藉由接觸個案的生命故事,協助他們的生命重獲正義。」

英文的職業vocation這個字同時也有神召、天職、使命的意思。盼望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中看到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生命圖像,實踐祂呼召我們的神聖天職和使命!

「為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上帝看你們與他的呼召相配,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帖撒羅尼迦後書1:11)

2023.06.12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營造情緒友善的職場

這禮拜我在Youtube頻道觀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八堂「與情緒共舞--談情緒照顧」的課程影片,有很多的收穫。很鼓勵同工們撥出一些時間觀看。

王牧師說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盟友。情緒是上帝給人的禮物,讓我們能夠適時保護自己,呈現生命獨特的面貌,以及讓我們的生命可以更被了解。情緒不是我們控制的對象,而是要去好好理解與照顧的對象。

每個人都會有正面與負面的情緒,正面的情緒有快樂、興奮、安心、感動等;負面的情緒有生氣、失落、焦慮、恐懼、錯愕等。每個人原本就有不同的情緒組合,使每個人呈現不同的生命樣貌。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每個人都一樣,我們的社會和社群會變得很單調和乏味。

喜怒哀樂等情緒是每個人生命經驗的產物,是很自然的,本身沒有問題,但情緒如果被錯待,就會形成問題。即使是正面的情緒,若遭到不當對待,也有可能轉成負擔。比如當自己很高興而開懷大笑時,辦公室同事卻投以異樣的眼光或白眼,長期下來我們不僅在辦公室壓抑快樂的情緒,還會害怕有這樣的情緒,逐漸遠離或討厭自己的本性。

我們的社會對負面的情緒更是採取壓抑的態度,不希望個人太直接或明顯表達真實的情緒,可是情緒其實不會因此消失,而是潛伏和持續累積,若沒有妥善理解和抒發,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結果反而會導致情緒的爆發,傷害自己、別人和關係。

王牧師提到自己若有一些特定且較強烈的情緒出現,種子經常是埋在過去某種情緒被忽略、誤解或錯待的重大事件、經歷或情境;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去覺察和關照這些經驗,便可以成為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將現在和過去的生命串起來的線索。當自己的情緒真正被了解和善待時,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些情緒也會漸漸地不再是困擾我們的因素,甚至我們會找到更適切表達或與情緒相處的方式,轉變成正向的循環。在他的影片中有介紹好幾個實例和具體的方法,請容我不在此劇透。

看過這一系列的影片,我似乎比較能夠了解古倫神父在書中常提到的「受傷的小孩」所要表達的涵義。我們目前在人際關係、家庭、職場中若有遇到衝突、摩擦、不愉快、不自在、緊張、焦慮…,或許都可以從此時的情緒反應,回溯到過去的某些受傷經驗,發現那個「受傷的小孩」。古倫神父建議我們像耶穌對待小孩的方式,去關照我們的情緒和受傷的經驗:1.擁抱(接納、不責備)、2.觸摸(保護,給予安全感)、3.祝福(用善意的話語鼓勵)。王牧師在影片中也有相同且具體的建議。

很期待我們能夠一起努力營造情緒友善的職場,讓同仁們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可以妥善被接納和理解,而從心產生回顧與療癒生命經驗的動力。希望單位或團隊中有願意互相聆聽與陪伴的夥伴,形成彼此關照支持的力量,此外同仁們也不要忘記善用好消息協談中心的專業支持和諮詢。

「於是他(耶穌)抱起小孩子,一個一個地摸他們,給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6)

2023.06.05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讓家庭和父母成為工作的力量來源

在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的《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書中,談職場靈性的個人條件時,有相當多篇幅在討論了解自己—包括影響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心的世界,對個人的工作與職場生活的重要性。

家庭、工作職場、社團、朋友間的人際互動構成我們主要的生活面向,每一個面向都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更認識自己,不同面向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像家庭就會對我們職場上的選擇和表現有潛在且深遠的影響。

雖然不是絕對的,但許多人選擇職業受到父母很大的影響。有不少人因為耳濡目染,走上和父母相同或相近的職業;也有人因為不喜歡父母的工作,而刻意避免相關的行業。我知道有不少牧師的小孩同樣當牧師,也有些牧師的孩子刻意選擇與教會無關的職業。

是否選擇與父母相同的職業並不重要,重點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對父母的評價極可能會影響我們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工作模式。古倫神父提到:「缺乏父愛的人在工作上比較無法信任別人,並且討厭權威。他們不願面對衝突,缺乏決策能力。而缺乏母愛的人則在公司裡尋求安全感,希望公司是母親的替代品,可是這常常會讓他們失望。」

古倫神父輔導過一位牧師,父親是一位人人敬畏、強悍的法官,這位牧師從小就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像父親一樣,因此他選擇與父親相反的職業,擔任關心受刑人的牧師,可是這導致他得到憂鬱症。古倫神父告訴他不必活在父親的陰影中,要相信自己並知道自己擁有來自父親的力量。於是這位牧師逐漸放開父親期待的心理負擔,但同時勇敢接受領導的主管職,但運用來自父親的正直與果斷特質,後來在職場上有成功的表現。

古倫神父提醒我們:「我們要在內心脫離父母並走自己的道路,但絕對不該過著與父母對立的生活,而是應該汲取來自原生家庭根源的力量。」

英國管理思想作家韓第(Charles Handy)坦言曾對父親有些失望,覺得父親似乎不求上進,他大可前往大都會的大教會發展,卻一輩子(40年)留在愛爾蘭當一位鄉村牧師。可是在父親過世後的告別禮拜,老教堂擠滿了人,路旁停放的車輛排了好幾百公尺,許多人從外地回來,或放下重要的工作,站在教堂外,安靜地參加父親的葬禮。許多人告訴他,父親是很特別的人,幫助了很多人,贏得了更多人的佩服,他的人生與牧者工作已成為許多家庭的重要部分,且是許多人的榜樣。

韓第說當他離開父親的葬禮時,心中帶著難過,也陷入思索:「我的忙碌生活和所謂的成就,跟這麼多受到他(父親)影響的生命相比,價值有多高?他不是平凡的人。問題出在我身上,不在他身上;我評斷他的方法一直是錯誤的。…我迷失在自己的奔忙之中,假使我想對任何人起作用,我必須重新找到真正的自我。」

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一個兒子很悖逆地要求父親將財產分給他,然後離家出走,過著放蕩的生活,揮霍了所有的錢,淪落到比豬更不如的地步,這時他察覺自己的錯誤,體會到以前所不喜歡的家中即使最微薄的資源都足以讓他活下去。於是他回家,但不是以兒子的身分,而是以雇工的態度服事家庭。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與家庭的資源連結,開展新的生活。

願上帝幫助我們能更真切認識原生家庭、父母和自己,但不要被侷限在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壓力與界線中,而是將原生家庭、父母美好的特質轉化成開創自己生涯的動力。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路加福音15:17-19)

2023.05.29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工作態度的試探

在職場靈性的個人操練方面,我認為第二件事是檢視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書中,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兩位作者引用聖經中所載耶穌受魔鬼試探的故事來討論在職場中工作的態度。

耶穌在曠野40天禁食禱告的期間,魔鬼趁機分三次來試探祂:

在第一次試探中,魔鬼誘惑耶穌用上帝的權能將石頭變成食物。然而,耶穌用聖經上的話語回答說,人活著不僅僅是依靠食物,更重要的是依靠上帝口中所出的一切話。

書中提到這個試探要檢視我們的工作態度「是否一味想要投機取巧地取得成就,妄想一夕之間就把石頭變成麵包,而不是一步一腳印地兢兢業業努力?」

另一個重要的意涵是,儘管工作給我們維持生活的收入,讓我們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但工作的意義不僅於物質或金錢的功用,更包含滋養我們、賜予我們力量的價值觀。我們是否能夠從工作中領受上帝的話語、價值與智慧,並用上帝的眼光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次試探中,魔鬼帶耶穌到聖城的殿頂上,勸誘祂跳下來,因為上帝會派使者來托住祂,保護祂不會受傷。然而,耶穌用聖經中的話語回答說,不可試探上帝。

這個試探是關於順服與謙卑的考驗。有時候我們會過度看重自己,希望或要求上帝都照自己的意思做。在職場中,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會反映到每件事情都要照我的意思或方法去做,如果不是,就可能心生抱怨或與別人摩擦。

在第三次試探中,魔鬼帶耶穌到一座高山上,展示世上的萬國和榮耀,以換取耶穌的下拜。然而,耶穌再次用聖經裡的話語回答說,只應該敬拜上帝,並且單純事奉祂。

古倫神父說這是權力的試探。職場中有時主管將權力用來榮耀自己,獲取別人的尊敬或敬畏,而不是用來服事團隊和成就事工與使命,這是誤用了上帝和機構所賦予的權力。

不過在職場中,權力並非主管專屬,每位同仁都有某種程度的權力,像是職務上的決策與執行權,以及運用專業在別人身上的職權,這些都可以展現權力,如果我們不是用來幫助人和造就人,而是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不可或缺或使自己得到利益,也是誤用職場上的權力。

耶穌受試探的故事提供我們從三個問題省思自己的工作態度:1.我們從工作中看到甚麼價值/意義?2.我們是否能夠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與做法,包容更大的可能性,讓上帝來做工?3.我們是否善用工作上的職權來幫助別人?

從耶穌回應試探的方法讓我們看到,勝過試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虛己」,盡可能以上帝的眼光,從自我的心態轉向團隊和機構的心態;當我們愈淡化自己的意識時,魔鬼就愈抓不到攻擊點來試探我們。在職場中,當我們能虛己時,很奇妙地我們更能看到工作的不同意義,對工作、環境與人際關係的接納度更高、更喜樂,並且能夠將自己的職權展運用得更美、更正面。

「因為人子(耶穌)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

2023.05.22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展現生命力的職場

我心目中一個蘊含靈性的職場就是能讓其中的同仁展現生命力的工作場所,就像上帝將一股生氣(靈性)吹進祂所塑造的泥人鼻孔裏,泥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開始有了生命力。工作場所中的生命力,就是職場靈性,一個有靈性的職場,在裡面工作的同事會充滿熱誠和活力,彼此互相成全,喜愛所做的工作,並滿懷使命感和成就感。

古倫神父有一本談領導的書,我很喜歡,書名是《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這本書指出:「領導就是一種靈性的任務,讓自己能夠受到聖靈的啟發與感動,並且用創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從他人身上誘發出上帝賜給他們的生命,讓人們可以發展上帝賜給他們的機會與能力。傑出的領導就是喚醒別人內在豐富的生命,從生命中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與經濟成果。」

領導當然是營造職場靈性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與面向,但要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職場,還須從三個層面去培養:1.個人的靈性操練、2.團隊精神與文化的塑造、3工作意義與價值的追尋。陳明晃副院長在2020年出版《喚醒職場生命力:個人、組織、領導管理的靈性塑造》,就很清楚地涵蓋以上職場靈性重要面向。

在個人的層面方面,我覺得第一步是操練自己去喜愛或認同所做的工作,唯有我們發自內心看重自己的工作,才能在職場展現生命力。

最理想的狀況是「選擇我所愛的工作,愛我所選擇的工作」,如果我們能清楚找到自己很喜歡、符合自己特質的工作,那是最棒的!但其實這個尋找的過程也不簡單,並不是自然而然達成,而是必須花很多心思去摸索和嘗試,整個過程就是不斷的操練。

我對工作的選擇也走得有點曲折。大學念電子工程系,可是到大三漸漸發現自己不太適合在實驗室中設計電路,而比較喜歡與人有接觸的事物和環境保護,因此曾試著轉系,但沒有如願。畢業後沒進入電子工廠,而是到一家公共政策智庫中心擔任採訪編輯,之後後到玉里觀山國小當代課老師,唸自然資源發展研究所,再到工研院任職從事研究工作一年後,上帝為我打開前往花蓮門諾醫院服務的機會,開始接觸教會醫院與非營利組織勸募、公關和醫務與社福管理的工作,3年前來到嘉基,繼續相關領域的工作,也將近30年了。

回顧這段生涯歷程,處處都有上帝的恩典和奇妙的帶領,幫助我找到自己喜歡的服事與工作,天天有新的學習與經歷。

不過即使如此,在職場中,有時候還是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主管交付的任務不是自己可以選的,有些甚至是想要推卻推不掉的。比如我曾有好幾年要協助處理醫療糾紛,雖然案件不多,但是處理過程壓力很大。但藉著上帝給我們的應許「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獲得保守和內心的平安。我也逐漸看到這件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不再認為這只是一項苦差事,而是能夠幫助醫院與病家之間的溝通,理性面對及處理事件,獲得平安,重建雙方關係的管道。當我回顧這項任務時,由衷感謝上帝和醫院主管給我這段特別的操練與恩典,讓我因此與多位醫師和病家建立更深入的交情,同時也與神有更密切的關係,體驗到要更加依靠上帝,而不只是靠自己。

努力追尋自己喜歡的工作,同時接受上帝透過職場賦予自己的任務與挑戰,相信我們都可以在職場中開發出獨特的生命力!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7)

2023.05.15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職場靈性的含意

這一兩個禮拜我閱讀兩本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的書—《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與《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本篤靈修體系與靈修陪伴的運用》,其中關於職場靈性、領導、個人靈修與專業人員職場生活有許多深刻的提醒,讓我獲益良多。

古倫神父(Anselm Grün)是德國明斯特史瓦扎赫聖本篤修道院的理家神父(修道院事業經營主管),並長期為神職人員和助人工作者提供靈性輔導,在德國很受尊敬。由於古倫神父實際管理修道院的事業部門,因此他們書中的內容都和我們日常的處境很貼近,討論到職場以及專業人員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與靈性需求,特別是他不斷提醒我們每一位投注心力於工作或助人專業的人,要用心關注及照顧自己的心靈,才能從內心產生源源不絕的力量,我們也應致力一同營造健康、有靈性活力的職場與工作環境。我會陸續整理我從書中得到的啟發,盼望與同工一起分享、思考與操練。


「靈性」是甚麼?古倫神父和信如老師提到依照聖經《創世記》,上帝在創造人類時將生氣吹進祂所塑造的泥人鼻孔裏,泥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靈性是上帝所賜給人的那一分活潑生氣,反映上帝的形象與祂給人的獨特尊嚴與價值,人有靈性才有生命的盡情表現。


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用一個希臘字eudaimonia去描述一個理想人生的最終目標,通常翻譯成幸福或快樂(happiness),韓第(Charles Handy)將它翻譯為”Flourishing”(展現朝氣蓬勃),意思是盡全力做你做得最好的事。他說:「我們的人生任務,是盡可能把自己原有的一切發揮到極致。換句話說,讓自己活得精彩、有義意、有價值。


在希伯來文化和聖經中有一個字"Shalom"代表了神祝福和期許人類的理想的情境,即要讓人類獲得內在真正的和諧、一致、誠實、平安、平靜、健康和圓滿,並教導人們要和睦,關心彼此的福祉,並促進社區和諧。這也是靈性充分展現的境界。


多年前我讀到一篇Duchon與Plowman研究職場靈性的論文,我很認同他們定義有靈性的工作單位是「充分理解員工有內在生命的工作場所」,該職場不僅僅能關注員工的工作表現,也理解員工有自己的價值、信仰、動機和情感需求等內在層面。同時,這個工作場所也重視員工所從事的工作對自己和團契(成員之間有生命互動的社群)的意義和價值,並通過有意義的工作以及團契的互動與合作來滋養這種內在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我採用古倫神父與信如老師的觀點,認為職場靈性包含三個層面:1.個人內在靈性操練面向(認識自己與上帝,與自己和神有密切良好的關係、了解上帝對自己的獨特計畫與藍圖)、2.團體面向(在職場與團契中參與,彼此服事與成長,與團隊成員有和諧互惠的關係)、3.世界面向(透過我們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去造福世界)。


《使徒行傳》第二章敘述西元30年左右耶穌的門徒與跟隨者所形成的團契生活面貌,同時也相當程度描繪出我心中一個富含靈性的職場的情景:


「全體信徒繼續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裡聚會,又分別在各人的家裡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使徒行傳2:44-47)


2023.05.08


Duchon, D. & Plowman, D. A. (2005). Nurturing the spirit at work: Impact on work unit performanc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6(5), 807-833.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給失智者信心、發揮的自由

嘉義基督教醫院失智照顧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拾智園和失智症整合中心在4月分別舉辦了很精采、有意義的活動,大幅翻轉我們對失智症個案的印象與了解,並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發。

拾智園團隊於4/13-22於嘉義市立美術館昭和J11咖啡館舉辦「被喚醒的繪畫靈魂—楊八郎圓夢畫展」。現年80歲的楊八郎爺爺以前從事廣告設計與電影院大型海報看板繪製,退休後出現失智症狀,一年前來到拾智園日照中心後,原本悶悶不樂,但在一次人像素描活動中,爺爺內心沉睡的繪畫靈魂被喚醒了,並在同仁的持續鼓勵下重啟繪畫的爆發力,並創作出一張張令人驚豔的作品。他的畫作被張貼在日照中心入口佈告欄上,讓他感到很開心和有成就感。

楊爺爺曾希望有機會舉辦畫展,但因種種因素尚未實現。拾智園團隊得知後,便積極為他策展,支持他圓夢,咖啡館在知道爺爺的夢想後,也無償提供展覽場地,共同促成這一場畫展。畫展開幕當天許多楊爺爺的親友前來參加,場面非常溫馨感人。

失智症整合中心於4/24舉辦『憶路瑩光 幸福在嘉講座』年輕型失智症專題講座,會中除了陳誠仁主任和姚秀靜主任的演講之外,更安排遠從日本前來的丹野智文先生分享他10年來與失智症共生的人生故事。

丹野智文是前豐田汽車的頂尖業務代表,39歲被診斷為年輕型阿茲海默症,透過病友組織、家人和豐田的支持,重新找到生活方向。他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夠鼓勵失智者參與社會活動,同時呼籲營造對失智者更友善的社會與環境。他說:

「社會上普遍對失智者的最大誤解是直接聯想到失能與長照。我請大家不要剝奪我們的能力,也許需要多一點時間,但請相信我們,給我們自信,我們可以做到。失智症不能光靠藥物,更需要能接納失智者的環境與社會。要延緩失智病情,失智者的情緒更重要,秘訣是被理解、支持與信任。希望我們一起為失智者營造一個『即使失敗了也不會遭白眼的社會』。」

丹野先生提到一點讓我很震驚,他說失智者有許多的心理症狀(如放棄、憂鬱、絕望)並非失智本身的症狀,而是環境和與人互動導致的。他建議家人與陪伴者採用減法照顧,不要限制失智者的能力和擅自替他們做決定,而是鼓勵與支持他們盡量去做,給他們自由。

在聽丹野先生的演講時,我完全不覺得他是一位失智者,他分享的內容條理分明,口條流暢。其實他已經花很多功夫找到許多在生活中與失智症共生的輔助秘訣,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樂觀的人生態度與周遭正向支持他的職場與家人。

我們對失智和失能症狀的人,是看到他們的能力,還是將他們當成依賴的人?這兩場活動,同樣帶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發,那就是即使是失智或衰弱,都有其能力存在,這是上帝賜給每個人獨特的價值。我們做為專業照顧者,應該是如同丹野先生所期待的,避免採取「專家支配」,而多支持和拓展個案的能力,引導出他們內在的尊嚴與喜樂。感謝拾智園團隊、八郎爺爺與丹野智文先生為如何營造一個失智友善的社會所作的美好見證!


「上帝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20)

2023.05.02

愛社區、愛環境,愈分享愈凝聚

4月22日嘉基社區健康部與社區服務部接續舉辦兩場嘉基65周年院慶活動,一整天參加下來,真的很充實,感謝主管與同仁們用心籌辦這兩場活動。

早上7:00開始,社區健康部舉辦「美好社區、無菸無檳、健康安心」環保掃街愛地球活動,除嘉基同仁與家屬外,還邀請醫院鄰近的中庄里與後湖里居民、加恩教會會友、和慈愛坊據點長輩參與,共有超過120人,分成10組進入社區各角落清掃,感謝中庄里黃純美里長與後湖里洪修富帶領許多里民共襄盛舉。

4月22日是地球日,這場活動展現嘉基表達愛地球、愛環境與愛社區的行動,醫院每年都參與淨灘、造林活動,這次我們回到所在的社區中盡一份心力。

嘉基一直與中庄里、後湖里有很密切的合作,一起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看顧社區的失智長輩、設置健康小站照顧大家的健康,同時也辦理各種宣導講座。除此之外,我們同時在活動中倡導健康與無菸檳的理念與生活。將菸害的正確觀念傳遞給民眾,共同建立一個無菸的社區,讓民眾居住的環境更安全更清新。我們推動無菸的成果也被世界看到,去年我們再次獲得無菸醫院國際金獎的肯定。

謝謝活動籌備團隊貼心地提供同仁與居民健康美味的漢堡與豆漿早餐,並且準備水苔球與多肉盆栽手作活動,讓我們的胃和心都同樣得到飽足和舒緩!

一早的環保掃街活動一結束,9:00起接著是社區服務部在保康長照中心旁的草坪上,舉辦「愛抵嘉基—社區服務是大家的好厝邊」2023年院慶園遊會暨社福創意成果展,現場共有48個攤位,以及許多生動的表演,氣氛非常活絡熱鬧。

這場活動動員了大嘉基社區許多單位的投入,包括社區服務部的再耕園、早療中心、長照服務發展中心、長青園,晨光智能發展中心和保康基金會的家庭福利組等單位,再耕園一口氣設了7個攤位,幾乎總動員。

大嘉基社福和長照單位的公益體驗區很多元,包含長照、健康、社福宣導(好厝邊咖啡專車、家庭福利和身障福利)、趣味活動、文創或公益特色產品(晨光的濾掛咖啡包繪畫郵寄、再耕園蜻蛉玉、慢慢猴繪本與紀念品),和現場服務(如視障按摩),每一站都吸引許多人佇足。

園遊會當然少不了美食,籌辦團隊邀集了多家社福團體和民間美食達人到場提供精緻餐點和飲料,讓參加活動的人群就地享用。不過活動現場最吸睛的是表演舞台,除了由多個公益團體精彩的表演之外,更穿插有獎徵答和摸彩,上下午場主持人使出渾身解數,讓整個活動毫無冷場。

感謝社會處黃毅晨處長、衛生局莊美如副局長、市議會議長室涂純綺秘書、傅大偉議員、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林文村理事長、後湖里洪修富里長蒞臨活動會場,給我們祝福鼓勵。

感謝社區服務部用心籌辦這次的院慶社福園遊會,晨光、保康各單位同仁的投入,讓許多同仁和家屬共同參與院慶的喜悅,並認識大嘉基社區的社福和長照事工。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

2023.04.24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嘉基65周年院慶—用光照耀、用鹽療癒

今年四月是嘉義基督教醫院65周年院慶月,醫院在4月7日舉辦「嘉基65—我是光鹽」院慶系列活動起跑記者會。會中特別邀請嘉基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的孫女戴愷如小姐、宣教護理師柯白蕊女士(Barbara Kriel)與多位資深退休員工一起參加見證。

今年院慶活動主題是「我是光鹽」,藉此期勉嘉基人如同「光」、「鹽」,照耀四周帶來盼望並調和療癒社會,得以為病人、社區、城市齊傳遞正向的影響力。65年來嘉基秉持提供優質醫療照護服務的使命,以行動繼續傳承遠從美國來嘉的宣教前輩們「為主服務、作光作鹽」的責任感,在迎接65周年慶時,期盼所有嘉基人常保「作光作鹽」的職志,並時刻保持謙卑,莫忘前輩開創醫療傳道的初衷。

嘉義市黃敏惠市長在記者會致詞指出,嘉基以醫療深耕在地超過一甲子,提供在地民眾優質醫療,嘉基如今的茁壯,更讓人緬懷戴德森醫師在嘉義最需要時候創辦嘉基,並從事多年的人道醫療奉獻,留下「做光做鹽」的信仰精神,支持嘉基繼續前瞻未來。她表示市府會與嘉基一起努力,深切期待與祝福嘉基往醫學中心邁進,帶給雲嘉民眾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戴德森醫師孫女戴愷如表示,在美國的家人都相當羨慕她去年和今年都能夠來到嘉基參加院慶活動,感謝嘉基持續爺爺的醫療服務與精神,讓她相當感動。她說戴醫師過世時她還很小,因此對爺爺沒太多印象,但奶奶(戴師母)告訴她許多有關戴醫師的事。她記得在戴師母的口中,戴醫師是一位很尊重別人的人,他也體認到世上有許多的不平等,希望自己能盡一份心力去改善;此外,戴醫師也強調要去欣賞與包容多元性,與不同文化與背景的人一起共事,而且要重視團隊,因為一個人無法做甚麼事,所有的成就都是團隊的成果。我覺得這些,是戴醫師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信念與價值。

宣教護理師柯白蕊說,她在23歲時來到嘉基,在台灣服務2年半,從來沒想過嘉基會成為今日的規模,不僅帶來醫療技術,也祝福了整個嘉義地區。對同校16位來到嘉義宣教的護理學姐妹來說,當時最大的喜樂是看到小兒麻痺孩童臉上的笑容與得著照護,這些經歷也為她們帶來生命的改變與盼望,對人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今年嘉基院慶系列活動特別規劃「3/28-4/6美國尋根之旅」、「4/17-28重返1960~戴德森走訪二通」、「4/11-15單車環半島~跨越23.5度的愛」、「4/21二手愛心義賣會」、「4/22美好社區無菸環境活動」、「骨科國際研討會」、「4/22社福創意成果展/園遊會」、「護理科學與人文國際研討會/敘事醫學專刊發表會」、「5/28木樓合唱團《極致當代·金色之日》嘉基公益藝文場」、「國際精準健康大數據暨第四屆健康大數據研討會」等學術與人文活動,都是期待員工回顧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當年用愛推展醫療傳道和服務。歡迎同仁與各界踴躍參加!

最後我轉述柯白蕊宣教護理師在記者會中勉勵嘉基同仁的一段經文: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15:13)

2023.04.17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罪、良知與救贖

在復活節的隔天,請容我分享我對基督教信仰中有關「罪」的理解,盼望與大家一起思考生命中重要的課題。

許多人對基督教經常提到「罪」而有所疑惑,甚至反感。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奉公守法,沒有犯法律上的罪,可是為何基督教卻認為每個人都是「罪人」?這個疑惑,部分原因來自翻譯的問題,從英文來看,基督教所談的罪是sin,並非犯罪的crime,但中文都被翻譯成「罪」。我認為對sin更貼切的翻譯是犯錯(道德或宗教上)。

我覺得使徒保羅講過的一句話很能表達基督信仰對罪的體認。他說:「我竟不明白我所做的;因為我所願意的,我偏不去做;我所恨惡的,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5)因此,罪其實是指兩件事:1.我想做的善,我沒有去做;2.我所不願意做的惡,我反而去做。每個人若能安靜下來捫心自問,其實都會發現自己和保羅一樣,被這兩件事所深深苦擾,無法自拔。

犯錯的來源很廣,小至對別人不夠體諒、在能力可及時卻未給人幫助、講點小謊話、趁別人沒注意做出略欠公德的事,大至犯法明顯傷害別人都是。成癮也是一種常見的罪,由於過度依賴某種事物,想要擺脫或改變卻做不到,雖然不一定會犯法,但影響自己的生活甚鉅。

我們之所以會對這兩件事有所苦擾,原因是上帝在我們心中都放入良知,所以我們都知道何為善,何為惡,只是知行無法合一。新約聖經希臘原文的「罪」是"αμαρτία",意思是「偏離靶心」,當我們的意志不足以引導我們的行為去符合良知時,罪就產生了,導致內心感到衝突與張力。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罪定義為「違背良知」或人本質上的意志軟弱。

我台南教會的牧師曾到台南監獄與一位槍擊要犯懇談,讓他了解到即使犯下多起重大刑案的人,內心都有良知。這位受刑人表示他很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不對的,但是從小為了不讓人看輕,藉逞兇鬥狠來吸引別人的尊重,卻愈陷愈深,無法回頭,非常痛苦。

世界上個人與群體的種種問題與痛苦主要皆因人的軟弱或罪而起,我們要如何面對或處理這個根本問題呢?基督信仰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認為人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勝過罪或完全遵照良知行事,沒有任何人能夠靠自己達到道德上的完美(知行合一)。人心最深層的罪無法透過任何方法勝過,而只能藉由赦免—完全無罪的耶穌基督透過付出自己生命的代價為所有人贖罪,使我們能夠重新開始,在上帝的愛中同時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與軟弱,與神、自己與別人和好,擁有新生命與新盼望。

耶穌的受難與復活,正顯露祂用犧牲生命寬恕我們的罪與軟弱,帶來新生命與盼望的證據。

「由於基督的死,我們得到自由,罪蒙赦免,這都是出於上帝豐富的恩典。」(以弗所書1:7)

2023.04.10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庇護工場的經營與創新

上週四(3/30)我參加再耕園第二次的庇護工場營運策略會議中,對於庇護工場同仁的努力與用心,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不懈、持續突破進步的規畫與行動,充滿感動與欣喜!

2003年嘉義市政府委託嘉義基督教醫院營運管理「嘉義市身心障礙綜合園區─再耕園」,為全國第一個以《促參法》公辦民營之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從一開始,嘉基即是以「福利服務產業化」作為經營再耕園的理念,這與市府「給魚吃不如教其捕魚、進而協助賣魚」的基本信念不謀而合,透過協助身心障礙者經營合適事業或從事合適的工作,支持他們的生活與自立,同時力求園區的運作財務能夠自給自足。

庇護工場是再耕園實踐上述福利服務產業化初衷的具體策略,20年來再耕園做過很多的相關方案與努力,包括開辦視障按摩中心、電腦教室、蜻蛉玉工房,執行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暨個管中心、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方案等。目前再耕園持續經營咖啡(烘培)庇護工場與清潔庇護工場,包含產品商店與二手物愛心商店—希望小舖。

實際上庇護工場經營挑戰性相當高,市場環境變化快速,競爭愈來愈激烈,雖然政府透過部分人員經費的補助,以及公家機關優先採購的辦法,希望為庇護工場營造有利的競爭環境,但是庇護工場的資金、產能規模,學員的技能相對受限,對庇護工場考驗很大。

很高興在社區服務部姚淑芬主任的指導、李銘浚主任的提點、謝昺村主任的帶領、和兩個庇護工場的同仁夥伴齊心努力下,再耕園持續堅持理念與願景,提出突破策略與創新措施,邁向更好的營運結果。

咖啡庇護工場擬定明確的營業項目與目標,積極開發特色產品,如搭配65周年院慶標語「作光作鹽」的「海鹽巧啡餅乾」(海鹽巧克力咖啡口味),以及有嘉義特色的「雞肉飯餅乾」,並申請嘉義特色產品。此外,也積極拓展「自己的喜餅自己做」結婚禮盒,以及開辦公益烘培DIY體驗課程。

清潔庇護工場團隊除了帶領身心障礙夥伴培養及提供清潔服務之外,這段期間也積極發展二手物循環事業,舉辦「再耕園日日康市集x嘉裡沒大人」、「好適衣裝-預熱篇」,並從4月到6月舉辦多場二手物市集;分享商店則在「好是聊遇所」1號店之外,新開4樓二號店,並作功能定位區隔。

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再耕園重新檢視庇護工場與商店的優點與缺點、面臨的威脅與機會,調整組織與分工,期使團隊有更緊密的配搭,盡情發揮創意與才能,讓我們的公益服務事業達成綜效。

誠摯邀請同仁一起大力支持再耕園庇護工場的產品、服務與活動,用我們的消費與參與同時創造「作公益、挺環保和買健康」的價值!


「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3)

2023.04.03

設定目標、鍥而不捨

上禮拜二嘉基邀請到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醫師做全院專題演講【活體肝移植:多元整合成就卓越】,讓我對陳院長與高長肝臟移植團隊的成就印象深刻,且由衷的敬佩。

在陳肇隆院長的領導下,加上多年來長期不停地突破和精進,高雄長庚成為國際最頂尖的肝臟移植機構,特別是在活體肝臟移植的存活率世界第一,不斷締造台灣在國際醫療上令人驚嘆的紀錄,造福3000多位病人與他們的家庭。

台灣第一個肝臟移植案例是陳肇隆院長1984年在基隆長庚完成的,將近40年來,他與醫療團隊專注在此醫療領域耕耘。陳院長經常勉勵後進:「在醫療生涯,只要設定目標聚焦,然後鍥而不捨,能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他認為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其他行業。

我聽完陳院長的演講,發現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的成功之道,的確就是「專注目標,鍥而不捨」。從演講中可以清楚感受到陳院長對受肝者病人與捐肝者生命的看重,協助病人獲得最大新生的機會成為他們終極且一貫的目標。更具體地說,他們用肝臟移植案例的存活率作為衡量此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指標,團隊不斷追蹤自己團隊肝臟移植案例的存活率,並且與國內各移植團隊的數值以及其他國際頂尖移植機構的病人存活率進行比較,藉此檢討團隊的成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提升移植病人的存活率。

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接著就是要在過程中鍥而不捨,一直改善精進。也由於很清楚知道目標是甚麼和如何客觀衡量,因此有準確的結果做為改善的依據。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為了提升活體捐肝者的安全,發明出微量出血的肝臟摘除方法。同時為了減少受肝者術後出血的併發症,堅持採用最傳統與辛苦的打結縫合法;在最關鍵的膽道重建方面,率先發展顯微手術以降低合併症;並且首創冷凍保存血管,以供重建病人下腔靜脈。此外,為了讓更多肝癌病人符合健保換肝手術的條件,團隊提出全球首創的「降期治療」,先盡力透過栓塞、燒灼、放療等處置讓病人的肝腫瘤縮小到可以進行換肝移植的程度,挽救了許多原本無法接受換肝治療的病人。

每位肝臟移植病人的情況不見得都一樣,團隊必須考量病人的特殊性,完整規劃手術與治療計畫,以最謹慎的態度執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才能確保每位病人的生命與復原。

我認為雖然陳院長分享的主題是先進的醫療項目,但對於各種任務都相當有啟發。每一種任務和工作,都需要設定明確的目標,找出最能夠呈現目標成果的客觀衡量指標,做為工作執行的指南針,這即是所謂的關鍵成果指標(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例如病人存活率就是肝臟移植的KPI。KPI越是能夠清楚反應我們工作最終目標的達成情形、我們服務對象最重視的結果、以及我們工作直接的成績越好。特別是團隊工作一定要有KPI,才能夠幫助團隊成員聚焦和凝聚大家共同努力。

有了清楚的工作KPI之後,便要收集相關的衡量資料,謙卑面對與誠實定期檢討KPI,找出現況與理想目標之間差距的原因,並盡全力去調整與改進,如此反覆不停,追求突破與卓越。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哥林多前書9:23&26)

2023.03.27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從半導體產業反思非營利組織的經營

最近我在Youtube看到聯華電子前董事長曹興誠先生的專訪影片,內容有關台灣半導體早期發展的過程。他提到台灣第一批工程師去美國學積體電路(IC)技術,回國開始蓋實驗工廠生產IC,經過4年發現不僅做得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賺錢,這就是後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曹先生說:「任何技術那怕是多在地(或不起眼),只要能賺錢就能進步;如果說是技術不管多好,不能賺錢就會被淘汰。」

另一個讓台灣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因素在於他建議將IC晶片設計、製造與封裝三個主要程序分開由不同工廠承擔的分工模式,讓每一家廠商專注在某一個專業程序領域上做到最好,達到最高的效率,製造CP值最高的產品,提高賺錢的機率。如果一家廠商這三個重大程序都要做,資源恐怕難以兼顧,內部作業或發展會產生排擠,增加決策的複雜與錯誤的可能性。

這套分工模式成為現今半導體產業的主流,像台積電就專注於代工生產做到IC晶片製造的全球龍頭,並將所賺的錢繼續投入擴廠及研發更先進的晶片製程。同時這套模式也促成多元產業鏈的建立,有廠商專長於設計、有些專長於封裝,然後再透過各廠商之間彼此的合作和協調串起完整的產品線。

雖然曹先生談的是半導體產業,但我認為對醫療、長照與社福界同樣有幾點重要的啟發。

首先,機構賺錢或財務健全是非常重要的,非營利機構並非不能賺錢(no profit),而是為使命、公益的目的,不以賺錢為最終目標(not-for-profit)。即使是非營利事業,若要持續發展、進步、更新硬體和設備、留住與吸引素質好的人才、和提升及創新服務品質,都需要有足夠的盈餘與經費來支撐。虧損的機構或業務長期下來一定無法持續的。

另外,賺錢與否是一條自我經營的檢視線:是否我們的策略錯誤、服務品質不好、行銷推廣不夠積極,導致業務量和收入不足?是否我們的開銷不合理或東西買得太貴、流程效率不佳,導致經營成本太高?財務狀況有助我們從中發現潛在的問題,有機會及時加以改善。

當我們認真徹底檢視財務狀況,了解真正的原因以及進行必要的改善之後,若業務仍有虧損,那我們也知道這是需要社會資源挹注的事工,我們就應該將事工經實證分析後的真正價值與明確需求清楚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尋求公益的贊助支持,以讓此有意義與價值的事工持續下去。

第二個重要的啟示是,相較於醫院同時做醫療、長照、社福業務的經營模式,另一個可能更理想的模式是機構事度業務分工再整合。分工讓每個機構在其專業領域上能夠專注經營與發展,由於各機構財務狀況清楚及獨立,容易掌握經營的重點和資源的妥善運用,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更好的服務品質與效率。之後再妥善將醫療、長照與社福機構的服務以病人或個案為中心加以串接,形成真正的高品質全人連續性照護。

「一個身體是由好些肢體構成的,而每一個肢體有它不同的功用。同樣,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一體,各自彼此聯絡,構成身體不同的部分。」(羅馬書12:4-5)

2023.03.06

林典謨長老分享上帝所賜的珍寶

遠從美國北加州返台的長期贊助者林典謨長老,3月8日偕同女兒與兒子造訪嘉基、保康長照中心與太保日照中心,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與關心。

林典謨長老1958年自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後,在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擔任調查及統計工作5年半後,前往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SU)經濟系進修,副修統計。在攻讀博士期間,正巧有符合興趣的工作機會,遂進入IBM任職工程師達13年之久。之後至美國加州矽谷,與朋友創辦Solectron(旭電)公司,並擔任公司電腦版測試工程管理部經理,帶領公司獲美國商務部頒發中小型企業最高品質獎。1988年Solectron公司在美國上市,最高年營業額曾達到165億美元。林長老1994年退休後,投身教會服務,從事公益活動關心社會。

社區健康部黃秀珍主任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進修時,在迦南教會認識林長老。林長老長期心懷台灣,五年前經秀珍主任介紹,他得知保康長照中心期望聘請專任的靈性關懷師給予長輩與照服員陪伴、支持與關顧,便從2020年開始每年慷慨贊助美金3萬元,支持一名專職靈性關懷師以及關懷活動的經費。

黃秀珍主任很感恩地說:「典謨長老因為關心台灣長照,特別看到照顧服務員的重要,因為工時長、情緒負荷大、社經地位未受重視等因素,導致照顧服務員流動率高,特別需要靈命關顧。於是林長老透過捐款保康基金會開啟『光之照服』計畫,今年已邁入第四個年頭。」

保康長照中心的靈性關懷師沛玲傳道表示:「『光之照服』計劃透過關懷陪伴、舒壓課程、美食饗宴、以及定期聚會等活動,提供照顧服務員『身心靈』放鬆的福利。藉由此事工能夠讓照顧服務員的辛勞、付出被看見,進而受到尊榮,感受到從事照顧服務員的榮耀與價值。」

林典謨長老曾在一次媒體採訪中做見證提到,他一生中在不同階段尋求不同的寶藏,他在大學畢業後認為及時行樂是人生最大的喜樂,打牌、上酒家成為當時第一個尋求的寶,但他發現這樣的生活不僅讓家人擔憂,且缺乏人生目標;於是他到國外留學,因緣際會接觸了教會,開始追求聖經真理之寶。

典模長老說,上帝給予每個虔誠的信徒七個應允,包括保護的應允、忠告的應允、和平的應允、平安的應允、饒恕的應允、救贖的應允、永生的應允,這些都是上帝給予的寶物。信仰豐富了他的心靈層面、也堅定了他的自信,心中有上帝,讓他在找工作及發展事業上更有信心。

典模長老心繫保康光之照服事工,一直希望能返台親自訪視,但是三年來受到疫情阻擋無法成行,終於在今年3月在兒女們的陪伴下來到保康長照中心,探視保康同仁及長輩,一解他長久以來的想念。

這是我首次與典謨長老見面聚會,發現他真的是一位極具溫和謙遜風範的長者,非常平易近人。看他略彎著身子,拄著拐杖慢慢地、風塵僕僕地到訪,讓人非常感動。我和林長老的一位共同朋友曾分享,當她第一次到迦南教會找典謨長老時,「看到他正忙著清理教會廁所及倒垃圾,而他當時已是擁有上億身家的大企業股東,知悉其身分後,為他平時儉樸的個性深受感動」。

典謨長老告訴我他這次看到嘉基社區和保康團隊所做美好的服事,感到很欣慰,並向上帝感恩。他說美國的長照通常只照顧身體的需要,缺乏心靈的關顧,他非常高興台灣的嘉基與保康看重並實踐這項全人關懷的使命。

讓我們衷心感謝典謨長老奉獻經費和行動支持嘉基與保康,並關心照顧服務員,同工們看到他及兒女的到臨,感到非常振奮及激勵,願神的愛透過他在大家的心裡流傳。

「不可忘記行善和幫助別人,因為這樣的祭物是上帝所喜歡的。」(希伯來書13:16)

2023.03.20

書寫表達的價值

很鼓勵同工們能定期書寫自己的生活、工作與學習,藉由與別人分享互相成長,也維持自己的書寫動力。我用最近很熱門的人工智慧文本生成器ChatGPT提問「寫作有甚麼好處?」,它回答的內容讓我很認同:

「寫作有許多好處,以下列出了其中一些:

1.改進表達能力:透過寫作,你可以練習組織思路、選擇適當的詞語和語調,進而提高表達能力。

2.增進思考能力:寫作需要清晰的邏輯思考和深入分析,這種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所提高。

3.拓展知識面:寫作需要資料收集和整理,這樣可以幫助你掌握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4.減輕壓力:寫作可以讓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可以減輕壓力和憂慮。

5.增進創造力:寫作需要不斷地想像和創造,這可以幫助你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同時也可以激發你的靈感和創造力。

6.提高自信心:透過寫作,你可以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同時也可以得到讀者的認可和回饋,這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總的來說,寫作可以幫助你不斷成長和進步,同時也可以為你帶來無窮的樂趣和滿足感。」

我認為書寫的過程要比結果/內容來得重要許多,當我在看一陣子以前寫的文章時,常常會發現內容不夠好,可是在寫作的當下絕對都是絞盡腦汁,也從文章的成形過程中找到樂趣,並累積書寫的經驗與技巧。儘管自己書寫的內容不盡完美,但這些最貼近自己處境與獨特性的文字,是無法由其他管道創造的。

像ChatGPT產生的內容大致來說都很好,很通順、具有參考價值,知性層面OK,不過就是很制式和一般化,欠缺獨特性和情感。

因此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我相信書寫還是無法完全由機器代勞,人工智慧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和提問迅速整理與提供有用的知識,但書寫的表達還是要由人來做才更顯意義和珍貴。我們千萬不要放棄這項人與生俱來的書寫表達能力,人工智慧機器的出現,目的應該也不是要剝奪我們這項天賦的才能。

「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常常留意那些美善和值得讚揚的事。一切真實、高尚、公正、純潔、可愛,和光榮的事都應該重視。」(腓立比書4:8)

2023.03.13

2023年3月6日 星期一

心態將決定一切

上週三下午我和元薇主任透過視訊,參加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舉辦的「公衛醫療援外計畫執行實務工作坊」,有許多收穫,除了更加了解國合會在國際合作計畫的運作流程之外,也聽到很卓越的台灣公衛醫療援外計畫執行實例分享。

嘉基從2016年8月開始與國合會執行「史瓦帝尼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功能提升計畫」,目前已來到第二期計畫的最後一年,將近7年來團隊投入許多心力與資源,運用醫療與護理專業幫助友邦,拓展國民外交;當中歷經疫情與種種困難,仍不間斷,更顯可貴。

在這次工作坊中,國合會安排馬偕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蔡維德醫師,分享馬偕醫院在執行聖文森公衛醫療緊急應變體系強化計畫中,如何訓練聖文森的緊急救護EMT教官。

蔡主任說由於這10位來台受訓的人員回國之後,將負擔起訓練聖文森MET種子教官的責任,因此他就是以「訓練EMT種子教官的老師」作為訓練計畫的目標。從聖文森學員抵台後的課前教育,他就清楚將目標傳遞給學員,以高標準期待與要求學員,並在整個過程中不將他們當成學員,而是視他們為教官,每周與他們會談,了解學習狀況並給予激勵。在台3個月的訓練過程雖然歷經艱辛,結果他們都能夠如期完成課程要求,並取得美國的專業證書,為自己的努力與成果深感驕傲與喜悅。「由於我們以教官的老師對待與培訓他們,於是他們竭力朝此目標前進,沒有令人失望。」蔡主任分享。

這批EMT訓練團隊在台灣結訓後,蔡主任和馬偕團隊便與他們回到聖文森,舉辦當地為期四天的EMT種子教官培訓,與他們一起規劃訓練課程和設備,開訓後便放手讓聖文森的EMT訓練團隊成員實際操課,馬偕的專家從旁觀察,每天定期檢討課程的進行並立即調整改善。比如他們第一天發現學員遲到狀況嚴重,雖然這是當地習以為常的狀況,他們討論後擬定改善方式,宣布從第二天開始在課程的前半小時討論結業測驗的題目,果然從第二天開始便幾乎沒有人遲到,改善了以前無法解決的遲到問題,連聖文森的教練團也覺得不敢置信。

蔡主任也提到當聖文森EMT種子教官到馬偕受訓時,他發現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同仁不習慣用英語教課,他一一與同仁溝通,去除「必須講完美英語」的心理障礙,並建立自信,其實同仁的專業都足以授課,只是改用英語做溝通工具。如果同仁不習慣當場的英語授課,也可以先用簡報預錄方式,並找一些優質的網路影片做為課程輔助資料,設計問題讓學員討論,或用作業讓學員實作,都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並沒有原先想的那麼難。

蔡主任的分享內容很實用,也很激勵人。我從他身上學到正向、積極解決問題的工作態度。他特別點出心態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用匱乏、負向的想法過定型的人生,也可以用豐富、正向的眼光去開展成長的人生。正如有句諺語說:「相由心生—心態將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The mind is everything, what you think, you become.)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2023.02.27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同理心的聆聽與溝通

社區健康部和保康長照中心在2/10一起舉辦春酒餐會,場面盛大且生動,每單位同仁都有獨特的兔年裝扮,讓我看到同工們工作場合之外的活潑與創意。餐會在謝飯禱告之後,由各單位主管端盤上菜展開,表達由主管為同仁服務的僕人精神,這是很好的傳統。很感恩、也很高興在經過三年、疫情平緩之後可以恢復全部門的年度餐會,齊聚同樂。

在餐會中有穿插多個表演活動,包括主管的熱舞、阿里山團隊的飆歌、高大哥樂團藝人等級專業演唱、以及情境示範劇表演,把餐會氣氛炒到很High。

其中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產後護理之家、保康長照中心和社區護理室同仁在情境劇中非常生動、逼真、很有戲劇效果的表演,以她們在面對顧客抱怨現場的情境中,示範如何實際有效展現同理傾聽,化解誤解,深化關係。

我非常佩服同仁們的演技,可以將情緒激動的顧客或家屬演得如此逼真,深深感受到當場的熱度與張力,也見識到同理傾聽的話語如何神奇地化干戈為玉帛,帶來互相的理解與和睦。

每單位的情境劇都有兩段演出,都是同樣的抱怨狀況,第一段中同仁採取一般人常用的直接解釋回應的方式,但效果通常相當有限;在第二段則在聽完顧客的抱怨之後,先採用同理心傾聽的方法,用複述的方式去理解和確認顧客的心情或需要,並讓對方知道我們已經充分理解他們的感受與需要,然後再針對他們的感受或需要加以說明回答。

複述是一種很重要有效的同理心傾聽技巧,在仔細聆聽別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後,再用問句的方式把所聽到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給對方。比如疫情期間長照中心禁止家人探視住民,有一位女兒來到中心,要求要進去探望爸爸,並表示爸爸一個人在中心一定很想念家人,其他兄弟姊妹都很不孝,不來看爸爸,也因為被擋無法進去而感到不滿而發飆。這時我們可以很誠懇地問對方:「您會這麼著急地想要進中心去探望伯父,是不是妳很擔心爸爸會很孤單?或者妳如果無法探望爸爸會讓他認為您很不孝順?」

如果我們探詢的態度與內容正確的話,通常對方情緒都會緩和下來,即使我們尚未完全理解他的感受或需要,對方也會願意再多做溝通讓我們更清楚。

善意溝通大師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本書(p.138)指出:「複述別人的話語可以讓對方知道我們已經確實明白了他們的意思。如果我們說錯了,對方也可藉此機會加以更正。此外,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好處:讓說話者有時間想一下自己剛才所說的話,並且有機會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者接著提到,運用複述的問句不妨著重於以下幾個因素:

1.對方所觀察到的事實:「你會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因為我上星期有幾天不在家?」

2.對方的感受以及其中所隱含的需要:「你之所以覺得委屈,是不是因為你希望我能更欣賞你所做的努力?」

3.對方所提出的請求:「你是不是希望我能告訴你,我為什麼會那麼說?」

如果能在與別人的溝通中持續善用複述的問句,不僅能讓自己從對方的立場多去理解對方所要傳遞的真正含意,並且讓對方感到自己被了解和同理,情緒被照顧到,同時雙方因此能有更多良性的對話,在過程中更加深入與清楚彼此的需求或期待,達到善意的溝通結果。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着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

2023.02.20

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突破害怕,積極回應問題

2月6日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發生大地震,導致眾多生命財產的喪失,台灣各界也展現了賑災與關懷的量能,盼同工一起為土敘兩國災區人民禱告。

上禮拜分別參加了社區服務部和社區健康部的活動,收穫很多,謹以兩篇短文與同工分享。

社區服務部於2月8日舉行年度主管共識營,上午安排各單位的年度業務成果檢討與展望,下午則透過工作坊的方式,一同討論今年部門幾項重要計畫的執行方式。

聽完社服部各單位主管的年度業務成果檢討與展望報告,我再次感謝上帝去年對我們的賜福與帶領,幫助我們能持續用心看到需要,提供適切的服務給個案。

此外,我很感動主管在報告中也詳盡地評估各單位在哪些業務項目上有很好的成果,哪些地方有所不足,以及哪些事工應該做卻沒做,並客觀檢視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機會、威脅、強項、弱點與主要挑戰,擬定克服突破之道。

我深信當我們願意去正視挑戰和問題時,就已經往成功踏出一大步。最擔心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因為害怕問題而不去面對它。美國總統任期最長、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大蕭條與二次大戰的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曾說:「我們唯一需要懼怕的事情,就是恐懼本身。」若我們勇敢面對挑戰,困難便會迎刃而解。

我自己在遇到煩惱或壓力時,都會試著先靜下來,刻意將所有煩惱的事項或壓力的來源一項一項寫下來。我發現很神奇的是,當我「真正」看到這張煩惱或壓力清單,心中反而沒有那麼憂慮或感到壓力了,原因是這讓我清楚知道這些煩憂和壓力來源到底是在哪裡,也知道它們是有限度的,可以處理的,而且可以去一一去思考與解決。如果自己不將它們寫下來,放在心中會反覆加乘與放大煩憂與恐懼。

我很喜歡聖經腓立比書第四章第6-7節的一段話:「你們應該一無掛慮;要在禱告中把你們所需要的告訴上帝,用感謝的心祈求。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會藉著基督耶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另一個收穫是任務執行的規劃要盡早,不要拖延。就像這次共識營中,淑芬主任在年度初期,帶領主管們針對幾件社服部重要年度計畫項目進行發想與規劃,包括時程、分工、執行方法的勾畫,讓團隊能夠有共同的目標與步驟,並將任務構想轉化為實際的出發行動與程序。

時間是最寶貴、公平的資源,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相同,且無法靠自己創造,差別在於如何運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Stephen Covy指出,時間管理其實就是「管理要事」和「個人管理」,積極有效地達成重要任務與預期果效,便是對時間最佳的運用。

尤其在團隊中,自己的工作和任務不是獨立的,每位成員的工作是互相串連的,團隊的其他成員必須在我的工作產出上接續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在約定與規劃的時間之前將工作盡早完成交給下一位,才不會耽誤整個任務的進行。

期勉主管與同工,遇到問題,絕對不要放著不管,與其晚處理,不如早處理。通常越晚處理問題越大,越難處理。我記得以前上醫務管理案例討論這門課時,老師就強調主管很關鍵的特質是「Responsive」(及時、積極地回應),由此常常決定團隊的成敗。我相信Responsive同樣可以用在個人的工作與生活上,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果效。

「集思廣益,事必有成;不加籌畫,事必失敗。」(箴言15:22)

2023.02.13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上周二本院董事李佳玲教授邀請華新麗華公司焦佑慧副董事長到院,介紹她用聖經的話語和信仰小品文章及短片,傳遞給公司同仁,並前往各廠與同仁分享,藉此轉化公司文化與價值,改善公司的人際關係,以及提升組織向心力的方法與經驗,我從中收穫很多。

焦副董事長提到她在2016年開始到台北真理堂聚會,9個月內將聖經念了5遍,大大地改變她的生命,讓她發現上帝的話語很有力量,且充滿智慧,因此她樂於與同仁分享,希望同仁們也能從中得到力量。她用聖經的內容寫成禱告文鼓勵同仁念,為身心病痛的同仁禱告,許多同仁得到幫助,職場氛圍與組織動力也越來越好,同仁和公司都獲益。

不過焦副董坦白在這項事工推動的初期確實有不少困難,然而最大的困難是自己,因為這些事情她以前都沒做過,覺得自己沒有料,不會說,不會聽,因此拒絕拿麥克風和上台…;以前都是別人在服侍她,她不會服事人。但是上帝在過程中不斷告訴她:是上帝在做,不是她在做,要有信心,並且要完全的順服,心裡不要有掙扎,不斷地說我願意。

她在一次專訪影片中提到曾為一位大陸廠的同仁中風連續5天寫好幾個小時的禱告文,連她母親都質疑她不管別人是否接受就拼命寫。不過當她飛到煙台去為這位同仁禱告,同仁在病床上看她的眼神,讓她覺得一切都值得。後來這位同仁完全康復,但是焦副董說:「其實這些都是上帝所做的,我只是為他禱告而已。」

焦副董從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呼召體會到,我們要順服上帝所給我們的感動,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前往上帝要我去的地方,祂必賜福給我,我也必使別人得到上帝的賜福。所有困難和辛苦都不足掛齒,上帝必會幫助我們。

這段分享讓我很感動和佩服,也讓我感到慚愧。焦副董接觸信仰的時間比我少很多,但是聖經念得比我多遍,信得比我深刻且單純,動力比我更強。有時候我會覺得該做的事很困難,找各種理由逃避,以致遲遲沒有行動。

焦副董的分享再一次提醒和激勵我,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只要我們用單純且順服的心,勇敢回應上帝給我們的感動,用心負責的去做,相信上帝會在過程中動工與幫助我們,成就祂美好的旨意。盼望感動焦副董的靈也感動我們每一個人!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世記12:1-2)

2023.02.06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用愛優化人際關係

在兔年的新春祝福同仁與家人:闔家平安、上帝的喜樂與您們同在,Joy兔you!

相信過年假期不少同仁會參加同學會,能夠與久未謀面的同學和朋友相見敘舊,不僅心情愉快,也讓人特別珍惜這些情誼。不過在聚會中,可能也會聽到同學抱怨目前職場中有些同事不好相處,或者提到不同年齡層同事不一樣的工作觀念所造成的困擾。

有時候我們與很久見一次面或不同機構的朋友感情很好,但是與在同一個辦公室中每天見面共事的同事關係反而很疏離或緊張,想起來就覺得很可惜。

每一個群體多少都有人際互動的問題,職場也不例外,有時候可能更明顯,因為職場是我們花最長時間、並與最多人密切互動的場合,其中每個人的背景、專業訓練、需求、做事方法與想法都不一樣,難免在這麼長期密切的互動中產生誤解、隔閡或擦出火花。

因此在職場中必須有主管和制度,一來是要整合許多不一樣的同仁一起共事,一來是形成一致的原則、流程與機制促成大家共同配搭運作。職場中用心的主管與良好的制度在團隊的人際互動和諧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不過每個人也對職場人際關係負有重要責任,首先我們要順服主管,因為主管不只是要顧及個人,而是要考慮團隊多人的一起作業,而且要承擔團隊或機構的成敗責任。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給主管,但仍要遵循主管最後的決定去執行,並且做到讓主管放心和信賴,這樣與主管一定有很好的關係。

對於同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欣賞與包容,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在內。每個人一定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何況我們所看到別人的缺點不一定是真正的缺點),而要刻意多去了解對方,發掘和欣賞別人的優點。

此外,我相信多主動關心和幫助同事及團隊,也是建立自己在職場中美好人際關係的實際行動。容易計較的人通常人際關係都不會好,我一直很喜歡一句台語:「有(度)量才有福(分)」。有一則故事提到其實天堂與地獄中都是一群人拿著比自己的手更長的筷子在吃飯,但只有一項差別,在地獄中每個人都只試著要夾菜給自己吃,結果是怎麼努力都吃不到,天堂則是夾菜給別人吃,藉由彼此幫助每個人都很快樂地得到飽足。

當我們有良好和諧的職場人際關係,相信對自己的工作與身心也會有正面的助益,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別人也會樂於提供資源來支援自己的工作,並營造愉悅、溫暖的工作氛圍,充滿正能量。哈佛大學學者曾進行一項長達75年的追蹤研究,探討「幸福感」的來源,結論是:「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良好的關係。」

保羅所寫的「愛的真諦」是人際關係與相處最雋永的詩歌以及最深刻的真理,盼望這段話幫助我們在職場中經歷到最美好的人際關係。

「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愛是永恆的。」(哥林多前書13:4-8)

2023.01.30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資源連結、全人關懷

今年(2023年)嘉基社區團隊的主題是「資源連結、全人關懷」,盼望我們一起朝此目標努力,透過適切有效的資源連結,實踐全人關懷的目的。

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宗旨是「本著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心,提供優質的全人關懷與醫療照護」,並且以建構「全人關懷的智慧健康照護體系」為現階段的願景。在醫院所訂的「醫療、傳道、教研、關懷」四大任務中,關懷的主要工作便是「建構社區網絡,推動健康促進」。由此可知,實踐全人關懷是嘉基體系的宗旨和願景,而健康促進與社區服務則是展現嘉基全人關懷的具體行動,可以說全人關懷就是社區團隊的存在價值與靈魂。

上禮拜二教學部邀請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顧問李孟智教授,在全院演講中進行【全人醫療整合照護之理念與教學】專題演說,李教授提到全人醫療照護就是「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整合照護。

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詩篇23篇〉中,作者大衛王深刻體驗到上帝如同牧羊人保護照顧羊群一般,對他無微不至且全方位的關照:

1.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基本生活需要)。

2.他讓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安靜的溪水邊(身心安康)。

3.他使我心靈復甦。他照著應許導我走正路(心靈療癒與價值實現)。

4.縱使走過陰森山谷,我也不怕災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用杖領我,用棍護我(安全與信賴)。

5.在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盛筵;你待我如上賓,斟滿我的杯(尊嚴與人際社群)。

6.你的恩惠慈愛終生不離我;我要永遠住在你的殿宇中(靈性滿足)。

若將「好牧人」的圖像運用到我們的服務上,在健康促進方面,除了身體的健壯與功能之外,我們也要增進服務對象(病人、個案、社區民眾和員工)的心理、人際社會與靈性的健全。在社區服務上面,我們要致力提供個案整合的照顧與關懷,包括照顧、醫療、安全、健促、諮商、傾聽、陪伴、經濟支持、尊重、自主、社群歸屬、意義感與價值實現。

要做到上述的整合關懷照護的確不容易,不太可能靠個人或單獨的機構達成,因此我們需要連結並運用多元的相關資源,包括不同專業的人才、不同屬性的團隊和機構、不同來源的經費、以及不同地點與族群的社區。

首先,我們應結合社區團隊各單位的資源,互通有無,彼此支援,比如長照結合早療、家庭結合諮商、照顧結合醫療、社福結合福音,創造出更完整的服務貼近服務對象的需要。

再來,我們要善用院內的資源,包括不同專科/專業的醫療、治療、資訊、傳播、行政與院牧團隊,平時多聯繫、配搭與討論。

最後,我們也需爭取或尋求與外界的資源和支持,多與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與團體、教會、相關的公部門單位、企業、廠商、社福和長照機構、志工與專業團體保持互動,傳達我們的理念、願景和需求,爭取他們的認同,相信當他們認同我們時,不僅會有所回應,還會邀請更多人和團體來支持我們的事工。

嘉基社區團隊過去已經在「資源連結、全人關懷」有很好的基礎,也做過很多努力。期待今年我們繼續朝此深化與擴大,創造更美好的成果。

「弟兄姊妹們,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3:13-14)

2023.01.16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壯世代」翻轉第三人生

「命名」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類有命名的能力,《聖經》創世記2章19-20節描述上帝給人類權利和責任為各種生物命名。名字代表各種生物與每個人的本質、自我認同和尊嚴,也是我們認識每個人事物的指南。

不同的名字和定義代表我們對某個對象不同的理解與期待。比如以前社會稱身心障礙者(disabled person)為「殘障人士」(handicapped person),現在已經不用後者;美國民主黨有一度使用「不同能力人士」(differently abled person)來稱呼身心障礙人士。從名稱的演變表達出不同時代與社會對這群人的眼光,並帶出不一樣的互動模式與政策。

另外一個影響深遠的命名實例,是彼得杜拉克教授1959年提出「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對比「勞動工作者」(manual worker),他也預言憑藉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資訊去做事的知識工作者將成為工作人口的主流。他的見解即使現在來看仍相當有遠見,未來很可能絕大多數勞動工作都由機器代勞,由人從事的所有工作都將是知識工作。

我的好友戰國策公關公司吳春城董事長長期觀察與思考高齡社會的解方,在2020年國際老人日前夕,突然靈光乍現,提出「壯世代」概念,試圖翻轉社會大眾對年人、高齡者、銀髮族的理解,重新定義追求第三人生的這群人,並賦予新意義和動力。

2021年吳春城董事長發起成立「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對壯世代提出以下的描述:

「壯世代是以中高齡的優點為基礎發展出的全新名詞,形容勇於「跨出規則」、充滿智慧,且超越社會的中高齡者。

壯世代是50+對人生有夢想、熱愛學習體驗、熱情有活力、講究生活品質、有智慧且喜歡分享、有行動力活出自己,追求身心靈豐盛的人。

壯世代是有勇有謀,但已不受世俗拘束,擺脫束縛,用人生的智慧,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很有方向感,著重在實現自我價值,與明確的生活目標。

壯世代是繼續前進的人。」

吳春城董事長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人類第一次有這麼大量的中高齡在這個世界上,台灣必須重新規畫高齡人口的人力資源策略,這個策略如果設定為長照產業,就會增加這個社會的負擔;如果設定為有經驗值、有財力、有無限想像、創造價值的人口,這就是台灣的重大資產。」這段話講得太好了!我相信對於我們推展長照服務也有許多啟發,其實有些觀念我們已經努力在日照中心實踐。我們不僅給長輩照顧,更要看到他們的能力和強壯的一面,鼓勵他們發揮與自我實踐,追求意義。

摩西就是一位壯世代典範人物,他一生最精彩是在第三人生階段(80-120歲),他在80歲受上帝呼召,從在米甸牧羊返回埃及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迦南地。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實現了上帝賦予他的壯舉、使命與價值意義,直到上帝召他回到天家為止,他一直朝著上帝給他的目標勇往前進。

相信「壯世代」不僅翻轉我們對追求第三人生的新定義,也將帶給我們嶄新視野,開創新世界。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耶和華打發他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一切臣僕,並他的全地,行各樣神蹟奇事,又在以色列眾人眼前顯大能的手,行一切大而可畏的事。」(申命記34:7&10-12)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