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三):掌握重點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 》提到第三個幫助我們經營有效益人生的習慣/修練是「掌握重點」(Put first thing first),意思就是要「透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為重心的處事態度,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進而達到每天且每時每刻掌握重點式的有效自我管理」。

「掌握重點」是前兩項習慣的結合和具體實現,必須依據個人的意志力做正確的抉擇,由領導力決定目標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並加以貫徹實踐,避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由於每個人的生命與時間都是有限的,唯有將有限的時間專注於與達成人生目標相關的要事上,方能將效益極大化,因此這項操練其實就是不斷精進時間管理的實踐。

在討論時間管理時我們通常會將工作或事務依輕重緩急分成1)重要且緊急、2)重要但不緊急、3)不重要但緊急、4)不重要且不緊急四大類,然後再依其屬性排定處理的優先順序。作者提醒盡量減少1、3、4類的事務,因為第2類的工作才是真正值得投注心力、可以產生效益的重點任務,包括防患未然、改進產能/品質、建立人際關係、開發新機會、規劃與休閒等。如果平常就將此類工作做好,就會大大減少其他三類的事務。

作者針對掌握重點提出四個實際步驟,去規劃每周行事曆的優先要務,做為有效個人管理的工具:

一、確定角色:寫下現階段個人認為重要、需要或願意定期投入時間精力去扮演的角色,如個人發展、丈夫、父親、經理、研究者、教會執事、志工等。

二、設定目標:為每個角色訂定未來一周欲達成的2-3個重要目標或成果,這些短程目標必須與使命宣言中的終極目標有所關聯,且應該大多是真正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務。

三、安排進度:根據所列的周目標,規劃本周優先要務,並據此安排未來七天的行事曆(請參考所附的一周行事曆格式)。

四、逐日調整:每日早晨依據行事曆,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務。

我覺得作者提供的這份周行事曆格式相當完整,除了每天的要務與行程規劃之外,也考慮到很重要但常被忽略在身心靈與人際關係的成長事項。作者也提到在執行個人重點管理與規劃時,要把握一致/自制、平衡、有重心、符合人性、有彈性、攜帶方便的原則,我覺得很實用且值得我們參考。

「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馬太福音6:33)

2022年2月21日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二):確立人生目標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 》提到第二個幫助我們經營有效益人生的習慣/修練是「確立人生目標」,如果從英文的用詞”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出發時心中謹記終點),則更能了解作者Stephen Covey所要表達的意思。

作者請我們設想一個情景,如果有一天來到一場告別式,發現是自己的喪禮,我希望聽到親友如何描述自己?如果這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年,我該如何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將自己的角色/任務扮演好,讓生命展現最大的意義?他說:「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理解且運用這個道理,購物前會先了解需要以及要買甚麼東西,到哪裡去買,然後再出發;要出門旅遊時,也一定會先設定目的地,然後規畫好路線或交通工具。可是在一些更重要的任務上,比如在工作/事業經營、領導團隊、家庭經營、子女教養、人際關係、人生信仰等方面,我們卻不一定會先思考與設定明確的目標或方向。

人生終極目標不是人云亦云、由別人或社會環境所定義的目的,而必須是自己有意識地深思熟慮所建構的最重要的觀念、價值、原則和自我期望,並以此來決定每天的生活與行動。設定目標並朝此努力就是在實踐領導,每個人都是領導者,時時領導自己勇往直前,朝向人生終極目標邁進。

作者建議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撰寫一份「人生使命宣言」,宣言中應包括自我期許和基本價值觀,成為自己行為處事的根本大法,好比一國的憲法。「無論世事如何多變,環境多麼艱困,它依然不為所動。凡是心中秉持恆久不變真理的人,才能屹立於動盪的環境中」。

我聽過最令人敬佩的「人生使命宣言」實例,是蘇格蘭宣教師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的〈獻身文〉,他在1875年來到台灣,直到1935年病逝並葬在台南基督教公墓,從26歲至85歲在台灣奉獻一甲子。為推廣一般民眾識字,他積極推廣台語羅馬字(白話字),將印刷機和技術引進台灣,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他也用白話字翻譯新舊約聖經,並設立台灣第一間西式學院。

巴克禮牧師在16歲時立下他的〈獻身文〉,之後每年生日時,都會更新獻身誓約內容並簽名於上,結婚後太太也加入簽名。在〈獻身文〉中他立志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我決意終身順服祢。我以熱心、謙卑的決意,希望永遠屬於祢,而且時常能察知祢要的指示,以熱情及歡愉之心,來實現奉獻意志。」

100多年前,巴克禮牧師在台灣的工作充滿困難與危險,除了要克服文化、語言、宗教、氣候和環境的挑戰之外,還要面對傳染病和民眾的敵意,他曾罹患瘧疾,遭遇喪偶,曾被民眾潑糞羞辱,設立的教會受到群眾攻擊。但是因為這份獻身的立志,激勵他堅持到底,實踐上帝所交付的使命與任務,造福台灣。

依照路加福音4章17-21節的記載,耶穌也在傳道生涯開始之際,用聖經以賽亞書的一段話描述他的人生使命宣言。

作者提到,當我們思考生活的重心時,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考量,包括以自我、配偶、家庭、金錢、工作、名利、享樂或宗教為重心,但作者認為這些考量都沒錯,但都不完全,最正確的生活重心是以原則(價值觀)為依歸。其他的考量可能會互相衝突,也會經常改變,唯有原則是恆久不變且歷久彌新的;注重原則的人會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不受情緒或其他因素干擾,在各種情境下做出最合適的抉擇。

除了個人寫下「人生使命宣言」之外,作者也建議我們與配偶一起描繪結婚20周年或50周年希望達到的情景和理想的婚姻關係為何。他也提醒每個家庭成員共同訂立「家庭使命宣言」,以及機構成員共同訂定「組織使命宣言」。相信透過個人與群體書面化的使命宣言,必能幫助我們確立更加明確的人生與群體目標。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書》給他。他打開書卷,找到一個地方寫著: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的人傳佳音。他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並宣告主拯救他子民的恩年。」(路加福音4:17-19)

2022年2月14日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一):操之在己,而非受制於人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 》這本書作者認為,如果我們要經營一個有效能的人生,第一個需要操練並養成的習慣就是「操之在己,而非受制於人」,他用”be proactive”來描述,這個字的意思不只是積極主動,還指出人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的行為和結果絕大多數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非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人或因素。

書中舉從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猶太裔精神科醫師法蘭柯(Victor Frankl)的經歷為例,在集中營極為惡劣的物質條件和完全被控制且毫無人性尊嚴的環境中,他體悟到自己仍有最後一絲的自由,是納粹軍人永遠無法剝奪的,雖然處於完全受制的環境,他發現自己內在意識還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與能力。他不斷鍛鍊自己的意志,直到心靈的自由終於超越了納粹的禁錮。

作者認為法蘭柯醫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性最可貴的一面,就是人有「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來自四種恩賜,包括自我意識/省思/覺察、想像力、良知和獨立意志。我們的心情和行為當然可能因為連日陰雨而消沉,但也可以選擇感謝天賜甘霖滋養大地而持續欣喜。我們可能因為家族有某種遺傳病史而終日擔憂,但也可以選擇營造健康的生活型態與之共存。我們可能因為別人的批評或某些行為而忿忿不平,但也可以選擇藉以自省,成為提升自己的動力。

史懷哲博士曾說:「我在知識方面是悲觀的,而在意志和期望方面卻是樂觀的。…無論對世間苦難多麼憂心,我也絕不會讓自己深陷鬱悶的沉思而無法自拔。我始終堅信:只要每個人肯出一份力,該局面便有扭轉的可能。」

「操之在己,而非受制於人」的選擇不只是一種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和權利,也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不斷有意識的操練和精進,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愈是艱難痛苦的經驗,反而愈能砥礪志節,堅強意志,提升面對未來考驗的勇氣,甚至感召他人。」使徒保羅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他一生為基督、信仰和福音的緣故,冒險犯難、顛沛流離,被同志懷疑排擠,受到宗教勢力與政權的逼迫威脅,然而他不因此退縮,反而愈挫愈勇,視這一切苦難為上帝給他的榮耀與喜樂。

在實踐方面,作者建議我們在所關切的眾多問題(關切範圍)中,將焦點放在自己可以影響和掌握的範圍(影響範圍),集中資源和心力投注於自己可以改善的事項,讓影響範圍確實掌握在己,而非受制於模糊不定的關切範圍,並藉由幾個實際行動讓影響範圍逐漸擴大,包括1.用心擴大影響力、2.先從(改變)自己做起、3.不怕錯只怕不改過、4.信守諾言、5.身體力行。

作者建議我們利用30天的時間,身體力行「操之在我」的準則:全力專注於影響範圍的事務,許下承諾並予以兌現;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非論斷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不要只顧批評;解決問題,勿製造問題。

使徒保羅:「主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9-10)

202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