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讓壯世代從書寫與回顧人生中超越自己,營造靈性健康

我們很看重全人醫療照護,也知道全人照護的「全人」包含「身、心、靈」三個關鍵面向。身體、心理這兩項我們比較清楚其定義或內涵,但心靈/靈性是甚麼?如何滋養靈性的健康?則顯得較為抽象。我10月20日參加嘉義市衛生局舉辦的「全嘉都是作家」自傳書成果策展開幕記者會,得到不少的學習和領悟。

「全嘉都是作家」是嘉義市衛生局委託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開辦的課程,透過一本名為《GIFT/禮物》、由200道問題組成的空白書,鼓勵50歲以上壯世代族群用文字敘述或搭配圖片回答這些問題,進行生命回顧與立傳。活動吸引近300位壯世代成員參與,經過三個多月共20堂課,完成自傳書,並從中培訓30位作家種子。若立傳作家同意的話,完成的自傳可以印刷成書由國家圖書館收藏。

在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衛生局廖育瑋局長表示衛生局過去多致力於市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而推動「全嘉都是作家」的目的是希望讓壯世代族群的心靈更健康、更強壯,透過人生回顧、寫作和自己和解,找出人生意義與目標。我非常認同,並佩服廖局長有這樣深入獨到的見解與行動,看到中高齡族群心靈的重要性與需求,並實際列入計畫去推動。

黃敏惠市長在活動致詞時表示,希望「全嘉都是作家」藉由人生回顧與反思,除了與自己和解之外,最終能夠很自然與坦然地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讓生命沒有遺憾。

會後我與好朋友壯世代學院的吳春來院長餐敘時,他提到心靈/靈性就是「超越性」,我最近剛好在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的書中《踏實的靈修,全人的陪伴》看到相同的定義:「靈性就是人類身與心的本質之外,另一個具有超越性的面向。靈性面向可以幫助人超越身體與情緒的限制,並進一步探索生命的來源、追尋生命價值與意義,以及處於身與心困境時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因此我認為,人由本性和超越性所組成,為自己的需要所做的努力屬於本性,對自己以外所做的思考與行動應該可以歸納為靈性。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主要是因為人有超越自己以外的意識,這是其他生物少有的靈性特質。比如我們會關心自己生存或基本需要以外的事物,因此會有愛、服務、奉獻、寬恕、犧牲的情懷,從中獲得滿足、意義、價值、溫暖和感動,同時也會觸發情感、擔憂、害怕、孤單等感受。

更進一步,我們會去思想、敬畏與敬拜超越我們所能觸碰的時空、自然的主宰力量,甚至探索生命結束之後的生命與可能,並遵循這些敬畏的對象對我們的啟發與指示。

心靈健康的人比較能夠肯定自己並尊重別人,接納自己也善待他人,達到敬神、愛人與惜物,而且比較能用正向、超然的眼光去看自己與處境,活出豁達與完整的人生,實現「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而以我對基督信仰的體驗來說,我們不能只靠自己,而還必須藉由上帝的救恩,回到上帝的愛中,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與實況,朝向全人整全的境界。

對於我們從事照顧助人的工作者來說,若能在適當的場合去幫助個案超越自己與現況,都是靈性的關懷。

生命回顧與書寫是很棒的靈性活動,同樣重要的是在回顧與書寫時,成員能夠一起分享,以觸發更深的生命與心靈體悟。其實我覺得任何可以引發成員作人生回顧與彼此分享的活動,都是滋養靈性的好途徑,讓自己從中看見別人對自己的愛,自己對他人的盼望與責任,以及上帝奇妙的帶領,跳脫自己的侷限,去領受廣闊超越的力量與恩典。

嘉義市政府委託嘉義基督教醫院經營的長青園也曾為壯世代族群舉辦過生命傳承的書寫課程,盼望能繼續深化,培養種子教師,推展和落實到我們所服務的據點、日照中心、住宅和住宿機構。

「願你們能理解基督那超越知識所能領悟的愛,好使你們能完全被上帝的完美所充滿。上帝能以運行在我們當中的大能成就一切,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19-20)

2023.10.30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安心入眠

理想的平衡生活,應包含專注工作、用心生活以及安心睡覺三大面向,分別使用我們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果白天我們很專注及投入工作,工作之餘很積極地享受家人與朋友的互動,以及從事自己興趣的活動或運動,相信會有助於我們的睡眠。同樣的,當我們有好的睡眠品質,也會提供我們滿足工作與生活所需的精神與體力。

許多研究都指出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200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頒給三位研究端粒(Telomere)的團隊學者,簡單來說,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成分,可保護染色體中的DNA進行完整複製,使細胞分裂能夠進行且不會出錯,因此端粒的長度會決定我們的健康。

不過每次細胞分裂都會減損端粒,產生自然老化效應。此外端粒還會受到個人生活方式、環境及心理因素的影響,包括睡眠。其作用機制是這些因素會影響體內保護端粒的端粒酶,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端粒酶便會減少,使得端粒缺少保護,容易減損。

帶領諾貝爾獎端粒研究團隊的Elizabeth H. Blackburn教授與一位心理學家出版《端粒效應》這本書,收集許多相關的研究結果,指出睡眠充足的話,比較不容易覺得餓,情緒會比較穩定,端粒也比較不會受損。為了保護端粒健全,一天最好要睡七個小時。生理上導致失眠的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要就醫治療改善。非生理性原因導致的失眠,增進睡眠的認知行為療法會有幫助,例如深呼吸、看書、禱告、音樂、關閉燈光、睡前一小時前喝杯溫花草茶、柔和伸展活動、以及勿把3C電子產品帶進臥室。《康健雜誌》也曾提到研究建議,睡前不妨花五分鐘寫下明日待辦任務,寫得愈詳細,入眠時間愈快!

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方識欽醫師在網路上有多則影片介紹睡眠的機制與方法,我覺得很實用。方醫師說睡眠對大腦健康有很積極、關鍵的作用,這幾年權威的研究指出熟睡期是腦脊髓液清洗大腦的時候(可降低失智和腦部病變的發生),也是將短暫記憶轉成長期記憶,鞏固記憶的重要過程。

方醫師介紹「圖像助眠法」,提到主導睡眠的腦區正好是處理圖像的部位,因此平靜、舒服、安心的圖像對入睡很有幫助。我平常睡眠還不錯,但偶而還是會有無法馬上入睡,或半夜醒來的情形。有幾次我就用「圖像助眠法」,在腦海中想像「主耶穌好牧者」或「像小孩被耶穌擁抱」的畫面,或一幅很喜歡的風景或景象的畫面,結果真的很快就進入夢鄉了。

此外,我覺得正念的呼吸練習法也有助入眠,安穩地躺在床上,將意念放在平穩的呼吸上。我認為也可以和古倫神父介紹的「耶穌禱詞」一起配搭運用。方法是當我們吸氣時,心裡默念「主耶穌基督」,想像讓耶穌的愛隨吸氣湧到心中,然後緩慢呼氣時念「上帝的兒子,請祢憐憫(恩待)我」,想像耶穌的愛隨呼氣滲入體內各個地方。

古倫神父還介紹一種晚間儀式很適合在睡前做。我們放鬆的站著或坐著,雙手掌在胸前合成碗狀,將今天經歷的每一件事、對話、互動,無論是好或不好,都輕輕放入碗中,交託給上帝並願上帝將這些都轉化成美好的祝福。再來是回想今天美好的體驗、經歷與收穫,也都放入手碗中,為此感恩。然後懷著這種感恩的心情,將自己交付給上帝仁慈的雙手中,知道自己在上帝的保護中,安心去就寢。

最後我也推薦〈晚安好好睡〉這個線上收聽的節目,大家可以點選Line的連結加好友https://lin.ee/jm2Dt1k,每晚便會收到一則簡短、很療癒的語音訊息,讓天父的愛與祝福陪你入睡。

「我躺下睡覺,我睡醒起來,上主都保護我。」(詩篇3:5)

2023.10.23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給家人優質的陪伴

家庭佔我們整個生活很大的比重,也是最根本的生活領域。因此談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時,一定要討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我大學時有一次參加教會的靈修會,講員是東海大學社工系的簡春安教授,記得他的講題是營造夫妻關係,一開頭他就提到夫妻的溝通,請我們猜猜看公認最浪漫的法國人,夫妻每天平均溝通時間是多少?我第一個舉手回答:「1小時」。簡教授馬上看著我笑說:「你一定還沒結婚!」在幾個人陸續提出回答之後,他說根據調查統計,法國夫妻每天平均的溝通時間只有15分鐘。當時我對此答案覺得很意外,可是反省起來,我和太太溝通的時間可能比這更少。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在《為家庭祈禱》小冊中寫到,良好家庭關係的關鍵是優質的陪伴。他提醒並不是人在家裡就可以給家人優質的陪伴,而是要心在家裡,去聽懂家人的期望或需要,了解他們真正在乎的是甚麼。

在《不再當個無助的專業助人者》這本書中,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提到「專注」在眼前的人事物會讓我們經驗到生命欣欣向榮的活力(flourishing)與幸福感,這也是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幸福(eudaimonia)的真諦。

因此,當我們進入職場時,我們就專注地、全心地工作,享受在工作的過程與價值成果中。而當我們下班回到家,也要專注地與家人相處、聆聽與分享,分擔家事,享受家人互相陪伴的時光。

古倫神父在書中介紹「工作結束的儀式」,幫助我們下班回家後如何轉換身心領域,專注在家庭的生活。

這個儀式是在離開辦公室前,先利用1-2分鐘做一個關上工作大門的個人儀式。下班前留在座位上片刻,內心想:我今天在這裡工作的一切都留在這個辦公室裡,我不把它帶回家。我將用愉快的心情回到家裡,那是我的家。

我們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進行這個儀式,以便把工作上的各種問題留在家以外,並與工作有關的一切告別。

或者可以當我們打開家門時,一邊轉鑰匙,同時專注地想:藉由「打開家庭的門,並關上公務的門」,我將與工作的一切留在門外,全心全意地進入家裡。

還有一個方式是回到家後先去淋浴,想像用水將身上因今天工作所產生的情緒、負擔都沖洗掉,然後用新的心情迎接當天的家庭生活,專注與家人相處。

家人一起彼此代禱也是一種優質的陪伴方式。王榮義牧師說:「為家人祈禱時,首先要謙卑下來,不再以自己過去的經驗來祈禱,而是求上帝光照,讓自己聽懂家人內心真實的渴望,求上帝的愛充滿家人,使家人的關係更親密。」

〈禱告時光〉有一則「讓愛在主裡,也在你家裡」的禱告文,願用此禱文祝福每位同仁的家庭:

親愛的主耶穌:祢的愛是我家庭的基石,是讓我家庭能夠美滿的秘訣;求祢的聖靈運行在我的家中,給我們亮光,讓我與家人的相處上,要按照祢話語中的吩咐。求祢祝福我的家充滿基督的愛與平安,在祢話語的磐石上建立一個不怕風雨的避風港,讓我的家庭有從祢來的能力,在這裡我們可以重新得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詩篇101:2)

2023.10.16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學習耶穌的柔和與謙卑,讓心平靜安穩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合著的《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對我們營造靈性職場有很多具體的建議和啟發。這本書提到五個很重要的相關議題,分別是自我的了解與探索、理解工作與職場的本質、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和生活中的平衡。前四個議題已分別在前面的短文中討論,接下來我們要思考如何尋求生活中的平衡。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首先談到的,是我們如何在繁重的職場工作中,同時保有平靜的心。無可諱言,工作帶給我們成就感或價值,但也耗費我們許多的心力,難免會感到心理上的急迫或負荷。工作本身和職場中的人際互動都可能帶給我們壓力、煩惱或困擾,這時我們的內心更需要能夠維持平靜安穩,才能幫助我們從心中產生工作的智慧與動力。

耶穌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全美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的行政大樓大廳有一座名為「神聖的醫治者」的巨型耶穌雕像,台座上就刻著這段的經文。耶穌低著頭張開雙臂,召喚我們到祂裡面享受平靜安息。

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指出,學習耶穌的柔和與謙卑,可以幫助我們在心靈中找到平靜與安息。柔和仁慈的意思是,以溫柔的眼睛去觀看在寂靜時我們心中浮起的一切情緒、意念和想法,不去評斷,而只是將這一切捧到耶穌的仁慈柔和裡面。

謙卑則指腳踏實地面對這些繁亂的源頭,有勇氣往下走到自己各種感覺的混亂狀態裡,所有的壓力、不滿、害怕、憂慮的感覺都允許存在,但相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耶穌的光在那裏照耀著,讓耶穌陪伴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平靜與安穩的心靈空間。

「在那個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空間,上面世界的各種喧囂吵雜進不來,無論是自己的各種喧擾想法,還是別人的各種願望和期望,或是別人的批評或傷人的話語都進不來。那下面,我們找到平靜。於是我們的心靈便能夠恢復活力、更為堅強。」

吳信如老師用「在暴風雨中安睡的耶穌」圖像幫助我們在混亂與壓力中如何「心頭抓呼定」。耶穌有一次搭門徒的船,加利利湖突然出現暴風,巨浪幾乎要將船淹沒,門徒極為恐慌時,卻發現耶穌安穩地在船尾睡覺。他們把耶穌叫醒,耶穌命令風浪止息,風浪便平靜了。

信如老師說:「因此當我們遇到壓力、煩惱與挑戰時,心中可以想像,外頭風暴很強,但你走向耶穌,跟耶穌對話,把你對風暴的恐懼、憤怒、心煩意亂都跟平靜的耶穌講。你想像你內心有個平靜的耶穌躺在那邊,可以止息風浪的全能主宰與你同在,外面的風暴就不那麼威脅性了。你也可以安穩地面對了,你的心頭就定了,眼睛就亮了,就有智慧可以辨識出,問題到底在哪裡,我的問題在那裡,別人的問題在哪裡。而不會被外面的紛紛擾擾搞到自己失去分辨力與清靜的思考力。」

每天下班後,或在內心繁亂時,不妨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用耶穌柔和的眼光看自己的真實處境,並讓祂陪伴自己深入到為我們預備的心靈安息之處,讓祂光照我們,重新得力。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15)

2023.10.09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團隊需要良性的張力

團隊運作牽涉很奇妙的心理作用,成員太不一樣需要花很多時間磨合,建立默契;但是成員若太相同或不想表現出不同也可能有負面效應。心理學提到Groupthink(團體迷思)的現象,指的是團體成員過度追求共識,或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導致抑制個體思考,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決策,因為追求和諧一致的結果而忽略了其他觀點和風險。

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書中就舉耶穌的門徒團隊,以及彼得與保羅的互動為例。如果我們仔細看耶穌12位門徒的背景,可說是五花八門,南轅北轍。有政治激進分子、有漁夫、有稅吏,有個性暴躁的人、有懦弱的人,有濃厚希臘背景的人,也有猶太傳統思想的人,更有出賣耶穌的人。

耶穌召集了這一群人,教導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讓他們一起去服務與傳教,甚至讓他們彼此吵架爭論。但耶穌總是用自己做為榜樣,為門徒洗腳、勸導他們謙卑和彼此禮讓、服事,最後使自己被釘上十字架,用寶貴的生命實現祂的教導與救恩,但這時門徒信心也徹底被擊垮了,直到耶穌復活,他們才真正理解與相信耶穌告訴他們的,並為此赴湯蹈火,至死不渝。

每位門徒都有自己的限制,但是透過他們各自所領受不同面向的真理,共同豐富了信仰的完整性,他們也採取不同的傳道途徑與方法,而使基督教廣傳到世界各地。我相信這是當初耶穌為何要刻意號召的一群背景與個性完全不同的門徒的用意。

這點在彼得和保羅這兩位初代教會最具代表性的宣教師身上看得更為明顯。彼得是社會下層的漁夫,保羅是正統的猶太宗教世家;彼得懦弱容易妥協,講求和諧,保羅堅持信仰立場,絕不退讓,具有攻擊性。

因為他們幾近相反的個性與特質,初代教會得以逐漸擴展。保羅不顧一切的使命感讓他不斷推動衝撞開拓的宣教任務,而彼得顧全大局的努力穩定教會不致潰散。因此古倫神父說:「我們(團隊)需要能提出質疑,不願以到目前為止的方式就這樣繼續下去的人。但我們也需要使團隊凝聚的人,使所有人都能接受這些新構想和新方法的人。」

或許台積電張忠謀前董事長也是領悟到了同樣的道理,在他第二次退休時,為台積電設立了雙首長制。有一篇報導提到,魏哲家先生具備直言敢言,愈戰愈勇的個性、又有幽默感能彈性應變;劉德音先生平衡穩重,內斂不露鋒芒,持續力極強。他們兩位共同執行長的共同點是都有強的執行力。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rew Grove)認為公司應該鼓勵「建設性衝突」的文化,大家為了公司的進步和品質的提升,就事論事,提出見解,即使針鋒相對也沒關係,但一旦決議了就共同支持與執行,沒有二話。這或許有美式文化的成分,不過也提醒我們組織與團隊中應有良性、成熟的「緊張性」,能夠讓不同聲音充分表達和被聆聽,彼此互補,但是在行動上則必須要齊心協力。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無法兼顧和面面俱到。別人的不同個性和見解或許正好可以彌補自己較缺乏的內涵,甚至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能力。盼望我們能去欣賞與適應這些差異,使之成為我們團隊的助力和祝福。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着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有一樣的用處。」(羅馬書12:3-4)

202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