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為嘉基智慧手術大樓的啟用感恩

上禮拜五籌建2年8個月的嘉基智慧手術大樓完工落成,醫院舉辦啟用感恩禮拜,賴清德副總統和黃敏惠市長等多位貴賓蒞臨參加與祝賀。

記得2020年2月初我剛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服務時,智慧手術大樓的興建還在地基工程的階段,兩年多來雖然經歷Covid-19疫情,仍然看著大樓逐漸矗立起來,內心有滿滿的感恩與感動,這棟建築不僅有智慧,更匯集各界豐富的愛心!

智慧手術大樓的籌建獲得許多個人、企業與基金會的慷慨贊助,從數百元到數百萬元都有。每一筆捐款的背後,都是捐款人、企業與團體的無私和對嘉基的認同及嘉義醫療的期許,他們共同的期盼是嘉基智慧手術大樓可以為雲嘉帶來更好的醫療設備、人才與服務,守護民眾的生命與健康。

嘉基智慧手術大樓勸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院內同仁「揪團」認捐;北榮教會主日學小朋友捐零用錢;黃敏惠市長為募款代言並慷慨解囊;金龍冠公司動員多間學校的師生,舉辦募款音樂會,傳達智慧手術大樓的意義;義雲會發起企業會員贊助籌建經費;涂美華董事長在生病療養中,仍四處奔走號召友人捐助支持,並認捐感謝牆的製作費用等等,都讓我們感念不已。

每一筆捐款都是上帝的恩典和捐款者的愛心,我們非常珍惜及努力實踐這份真摯的期許。我們在智慧手術大樓認捐感謝牆上,引用哥林多後書9:7-8經文向所有捐款者表達由衷的感謝與祝福:「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

智慧手術大樓興建工程期間正好經歷因為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所引起的建築缺工及成本上漲的衝擊,但感謝上帝的保守與預備,由於工程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發包,承造協力廠商已提早準備主要的建築物料,因此在國內工程經費普遍飆升三至五成的況下,除了手術大樓僅進度稍微受到影響之外,大都能依照原先的規畫順利完成。

此棟大樓是國內首座獨棟手術專用大樓,在消防安全、病人安全、感管防疫、環保節能、溫控舒適、彈性模組空間運用、智能管理、大數據臨床資訊整合、手術情報即時展現等方面都是國內的新里程碑。

相信上帝要藉由這棟智慧手術大樓,成就祂美好的心意,帶給病人更好的醫治品質,讓病家經歷更大的盼望與平安!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篇127:1)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箴言24:3)

2022.09.26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雙福基金會「飛躍二十、服務深化」

今年是雙福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20周年,設立基金會緣起於嘉基翁瑞亨前院長看到全人關懷不只有醫療,還應該包括健康促進、宣教、長期照顧和社會福利才能完整。由於醫院的本業是醫療,社會福利事業獨立發展有其必要性,因此請林茂安特助開始籌備成立社福基金會,陳誠仁院長接任院長後繼續推動成立工作,在2002年與台灣信義會與高雄信義醫院共同捐助成立雙福社會福利基金會。

在楊寧亞牧師、陳志宏牧師和吳英賓牧師三位董事長與歷屆董事會的治理下,以及歷經茂安執行長、多位主管和同仁的努力耕耘,基金會的事工逐步擴展,形成一個涵蓋身心障礙福利服務、長照服務、老人福利服務、兒童婦家福利的全方位社福基金會,並且在總會之下分設北部辦事處、嘉義辦事處和高雄辦事處。

為慶祝雙福基金會成立20周年,總會在上禮拜二於士林真理堂舉辦20周年感恩禮拜,並在上禮拜四、五於輔大舉辦研討會。感恩禮拜中頒贈10年以上服務獎,晨光中心有9位同仁、嘉辦有7位獲獎,其中更有13位同仁服務超過15年,非常感謝同仁們長期投身於雙福的團隊事奉。

董事長吳英賓牧師在感恩禮拜中證道的主題是「天父的心」,他首先為上帝20年來帶領基金會的成長獻上感恩。吳董事長也提到在社福領域服務弱勢,常會感到所做的工作顯得微不足道,就像把一罐瓶裝水倒在沙漠中,長久下來會漸漸消耗內在動力。

社福服事並非一條易路,可能也得不到外界的掌聲,因此不僅需要專業訓練,更需要不斷去了解天父的心,補充神的愛,唯有內心湧出源源不絕的愛,才能不斷給出去。吳牧師期待未來基金會繼續「把服務帶出去,把天父的心留下來」,讓神的愛藉著基金會的同仁而湧流不息。

一天半的「飛躍二十、服務深化」研討會,邀請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建芳司長做專題演講,之後各個主題在基金會主責同仁精彩的事工實務分享之後,邀請學者專家與談及回應,呈現雙福基金會很豐富多元的服務面貌,並有許多的討論、勉勵與肯定。

特別感謝思蕙組長/麗吟副主任、雅玲社工師和淑芬主任在研討會中,代表嘉辦針對大齡食堂、晨光阿里山早療外展服務和家暴多元關懷三個事工主題進行簡報發表,他們生動用心的分享讓我深感驕傲與感動,也獲得多位與談老師專家的肯定與嘉許。我發現我們的同工真的是「惦惦吃三碗公」,長期默默地規劃及執行很多貼心創新的工作。聽完他們的發表之後,幫助我更清楚瞭解平常在簽的請款單據背後的真實意義,覺得這些錢用得非常有價值!

除了三場主題簡報之外,縣長照、市長照、長青園、晨光中心、家庭組和阿里山團隊均有發表論文和海報,每一篇內容都很紮實和實用,謝謝主管和團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多篇雙福事工的論文分享。我認為我們可以用這些主題在嘉義再辦一場研討會,與社福同儕分享我們的努力和經驗。

「因為上帝常常在你們心裡工作,使你們既願意又能夠實行他美善的旨意。」(腓立比書2:13)

2022.09.19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適時休息,轉換心境

 上禮拜我利用中秋節連假,安排了一個禮拜的長假,回花蓮「度假」,和家人相聚,整理家務,參加一個好朋友接受浸禮的儀式,也約一些朋友餐敘,原本預定要與教會青少年團契一起搭船去賞鯨,可惜由於東北季風提早來到,海浪過大而取消。

不過,這期間有一天下午和翁瑞亨董事及元薇主任前往台北拜訪國合會,另外開了兩次視訊會議,並且每天要上網簽醫院的電子表單,似乎在資通訊愈便利的環境下,要真正休假暫時與工作「隔離」的難度將會愈高。

儘管如此,能夠撥出幾天離開辦公室,藉此改變一下生活步調和工作方式,稍微轉換一下處境和心境,還是很有必要的。很感謝多位主管在我休假這段期間代理我處理許多事務,若沒有他們的分擔,我可能就無法遠離醫院這麼多天。

雖然休假期間仍有一些事情要做,但是因為內容不太一樣、地點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和平常工作有所區隔,因此還是有休假放鬆的效果。有人說休息不必然是完全沒事做,其實變化工作就是休息,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著名英國作家韓第(Charles Handy)主張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是由幾種不同類型的工作(薪資工作、計酬工作、家庭工作、志願工作和學習工作等)所組成的,我們若能夠在不同的工作之間做妥善地安排及轉換,就能達成生活的平衡,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滿足與成就感。

舊約聖經記載上帝頒布給以色列人的《十誡》中,很特別地包含了第四誡「安息日」的條例,要求以色列人工作六天之後,第七天要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這一日所有人和牲畜,以及城裏寄居的客旅,都不可做任何工作。這是為了記念上帝用六天完成創造天、地、海與萬物之後,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給安息日,並定為聖日。

猶太人從安息日的誡律發展出「安息年」和「禧年」的規定,安息年是土地耕種六年後,第七年必須休耕;此外,每到安息年結束時,債務也跟著豁免。每七個七年(每49年)會有一個禧年,這一年奴隸可以恢復自由,賣出的土地可以重新買回。

現在我們每周要有固定的休息日,以及大學教授每七年有一年的安息年,不用教課,而可以離開學校去休息、旅遊或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這年中仍舊能夠支領薪資,都是由安息日規定所衍生及演變而來的制度。

雖然猶太人規定安息日中勞動工作要盡量避免或簡化,但是有一件事一定要做,就是敬拜上帝。耶穌則認為,安息日的用意不在限制人們甚麼事可做,甚麼不可做;安息日的真正目的是要使人的心回歸上帝,得到祂的賜福和益處。

上帝深知人類貪心的本質,透過安息日的概念提醒及要求我們規律地停止對慾望的追逐,從滿足自己慾求轉向尋求上帝的美好旨意,讓自己停下一直在做的事情,單純地關照自己及關注上帝,以免將自己誤認為上帝,並給自然大地休養生息的機會。

建議同仁能適時有計劃地安排休假,轉換一下工作與心境,給自己有安靜、放下、關照自己與仰望上帝的機會。相信當我們能夠規律地安息在上帝面前,我們更能領受到上帝的恩典與力量。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10)

2022.09.12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做決策/決定的智慧

最近在一次會議中我跟幾位主管分享「果決—做決定的能力是高效能團隊和領導人的重要特質」,我相信我們都期待主管都能聆聽團隊的意見,適時做出對的決策,不希望主管拖泥帶水不決定導致事工方向不明確。

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1966年出版的《有效的管理者》書中,給「管理者」的定義是泛指「凡屬由於其職位和知識,必須在工作中作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的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依此定義,現代社會的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是管理者,而管理者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做有效的決策。

其實,每一個人也需要學習和勇敢做決定,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大大小小的決定,有些決定只和自己有關,有些會影響到別人;有些只和眼前有關,有些則有長遠持續的影響;有些類型的決定我們時常在做,因此已經有習慣的決定模式,有些則是從來沒碰過的情況,我們必須從中摸索出決定的依據。

《恆久卓越的修煉》這本新書中,著名的企管專家和作家Jim Collins提到以下幾點做明快決定的原則,我覺得適用於領導者在職場和團隊的決策,也適用於個人的決定:

一、結合理性分析和直覺

愈是重要、影響層面愈深、愈久或愈廣的決定,愈難做,因此原則上需要更多的客觀、完整的資訊、分析和評估,才能夠下決定。但也常常因為希望收集到「完美」的資訊和評估,導致決策者遲遲不敢做決定,事情和計畫就無法推動。

Jim Collins長久研究卓越企業和領導者,發現卓越的領導者在決策上都會同時運用理性分析和直覺,在一定程度的客觀分析之後,憑藉直覺做出決定,這裡直覺是指決策者面對下決定時的內心反應,當內心感到平安或覺得對了,便以信心承擔大膽的使命,做出勇敢的決策。

在討論使命和重大任務方向的設定時,他說「並非單憑分析來設定使命,而是靠分析加上直覺。…任務是在非適區裡,挑出某個使命:不是穩贏的局面,但你內心深信機構能達成使命。…我們永遠無法預先證明設立的大膽使命百分之百可達成,我們必須憑直覺知道有可能成功,而且體認到一個簡單的事實:一但勇於承擔大膽的挑戰,成功機率就改變了。」

二、果決,但不固執(願意根據新的資訊或情勢調整應變)

彼得.杜拉克認為有效的決策起始點不是先收集客觀的資訊,而是先提出對要決定的事項的見解,形成決策的假設(前提),然後再以所收集的客觀資訊來檢視假設是否吻合。比如我們要決定是否開辦某項業務,我們心中先要列出幾項原則或條件(確實有需要、財務能夠承擔、對使命的價值與意義..),然後去收集相關資料來映證這些條件是否能夠達成。若客觀情勢不符合這些原則,我們便不能冒進,即使做了決定,也有必要根據外界環境的改變進行調整。

企管顧問李河泉先生提醒具有最後決定權的人或機構負責人在做重大決策前,務必自我挑戰以下四個問題 :

1.我一定是對的嗎?

2.我的想法已是最周延的嗎?

3.我所得到的資訊已是最完整的嗎?

4.我是不是有哪裡還沒考慮到?

他也引用《決策的兩難》這本書的結論指出決策的完整性必須把決策觀點可能導致的正反兩面結果分析同時放在腦海裡去彼此激盪。

三、真正重要的是決策後的行動

這有兩層的意義,一個是決策不是單獨存在的作為,而是必須搭配後續的行動才有意義。若花了心思做出決定,卻沒有連結後面的行動,前面所做的決定都是白費。

第二個意義是由於決策要帶出後面的行動,因此若決定會影響到別人或需要別人一起行動,為了使行動能夠順利被執行,在決定前最好聽取受影響的人的意見,盡量讓大家參與在決策的過程中。

四、承擔責任

做決定是一種權利,但同時也要承擔決定後果的責任。愈能夠做決定和承擔責任是個人自我成長和在職場發展的指標,我們要明智地做決定並勇敢地扛起後果的責任。也因此,我們要尊重做決定的人並服從所做的決定,因為責任是由決定的人承擔。在決策形成過程中若有機會我們盡可能廣泛表達意見,但一旦決策下定,團隊就要一致往使其成功的目標共同努力。

理解事務原理和運用資訊需要的是知識,但做決定根據的是智慧,這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信念與特質息息相關,我相信這項任務永遠無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願上帝不斷將我們做重要決定所需要的智慧賞賜給我們!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 30:21)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