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2009年OECD國家所得分配、醫療支出與長期照護的概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9月24日在其網站公布一份新聞稿,節錄並整理OECD於2009年5月公布的Society at a glance 2009: OECD Social Indicators報告,並與台灣的現況做比較,相當簡潔扼要,值得參考。

不過這份新聞稿的內容可能有幾個錯誤或問題。首先,這篇新聞稿說2006OECD各國的醫療保健支出占其GDP比例最高的前三個國家為美國、瑞士、盧森堡,分別為15.3% 、11.3%、7.3%。不過就我所知,德國的比例應該不低於10%,而且盧森堡的7.3%應該算是中等的。所以我去看OECD網站上所提供的資料檔,發現此項比例最高(超過10%)的幾個國家的排行如下:美國(15.3%)、瑞士(11.3%)、法國(11.1%)、德國(10.6%)、比利時(10.4%)、葡萄牙(10.2%)、奧地利(10.1%)。盧森堡的比例7.3%還比OECD國家的平均值8.87%來得低。其實台灣2006年的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例6.14%與OECD國家相較之下,是第二低的,只比土耳其的5.7%高,還低於南韓的6.4%。不過,我覺得在看這項指標時,不能光看比例值,還須考慮各國的社會與健保政策背景,比如高齡化程度以及是否有涵蓋廣泛的健康保險,這兩項因素是影響醫療保健支出的重要因素。

此外,這篇新聞稿提到:「近年來,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日本、韓國與瑞典等國之長照服務模式的發展趨勢,由原本以機構服務為主,轉型為以居家服務為主,這種轉變,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的偏好,亦代表這些國家的政策,嘗試以降低成本較高的機構服務給付比例,來合理調控長照財務。目前我國長照保險制度之規劃亦是強調在地老化,將以居家或社區服務為優先,與國際趨勢一致。」這段敘述好像是說這些國家的長照服務,逐漸由居家服務取代機構照護。這也是我們一直聽到的「去機構化」的論點。事實上居家照護是否真能能夠取代機構照護,還是一個問題。我自己認為這兩種照護服務的對象與服務性質很不一樣,彼此很難完全取代。

我在OECD國家的資料中找到一些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在這次OECD所公布的長照服務使用者(long-term care recipients)資料檔中,有一份資料是這些國家分別在機構中(In institution)接受正式照護與在家中(At home)接受正式照護者人數佔其國內65歲人口數比例的數據。以新聞稿所提到的這幾個國家來看,我發現從2000年到2006年固然在家接受照護的人數比例都有顯著的上升,但是在機構中接受照護的人數比例,除了瑞典之外,也都有微幅上升。顯示在大部分這些國家中,機構照顧並沒有因為居家照顧的擴大而被「去掉」,反而維持些許的成長。這告訴我們兩件事:(1)居家照護實質上無法完全取代機構照護(除了瑞典之外);(2)居家照護所增加的使用者,基本上並不是從原本在機構照護中的住民轉過來的,而是新的使用者,這是居家照護所創造出來的新顧客。 美國的實證研究也有相當類似的發現,請參考此文

當然我們還可以問,如果沒有居家照護的拓展,會不會使得這些需要被照護者不得不去使用較昂貴的機構照護。我在這份資料中所看的是答案是「不會」。像英國與奧地利,在這兩年的居家照護使用情況是差不多一樣的,然而其機構照護也沒有明顯增加。

如果這個理論或觀察是對的話,那麼如果我國的長期照護保險是以居家照護為主的或優先的話,則只是將原本沒有的需求引發出來,反而最需要且負擔程度最大的個案無法得到足夠的照護。這有點像是步上全民健保「重門診、輕住院」的錯誤規劃。我覺得保險還是應該要回歸本質,保重不保輕,將公眾的資源用在刀口上。當然若只是給付機構照護,可能將輕症者導引去使用貴重的照護,造成嚴重浪費。這就需要部分負擔以及客觀的評估等配套措施去抑制。
***********************************************************************

OECD國家社會發展趨勢
資料轉載來源: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319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09年5月公布最新一期的「社會指標」(Society at a glance 2009: OECD Social Indicators)報告,此為該組織每兩年綜合相關研究彙編而成,主要針對其會員國之社會狀況歸納其發展新趨勢,以瞭解在經濟數據之外,其會員國的社會福祉狀況。本文摘錄其中幾項重要指標之結果,包括所得分配、醫療保障與長期照護等項,並佐以台灣相關資料相比較,以瞭解台灣與其他國家之差異。

一、所得分配
(一)所得分配不均差異性大
代表所得分配均度的吉尼係數(數值越低代表所得越平均),最低的國家為丹麥及瑞典,2004年代中期約為0.23,最高的是墨西哥與土耳其,則為0.47,可說高低差距相當大。台灣2008年之吉尼係數則為0.34,與OECD各國相比,算是中等。
(二)所得分配不均狀況日益增加
以1980年中期至2000年中期這段時間來看,OECD24國中有19個國家的所得分配不均狀況是增加的,其中最嚴重的包括芬蘭、紐西蘭與葡萄牙。至於降低的5個國家則為法國、希臘、土耳其、愛爾蘭與西班牙。OECD國家的吉尼係數所增加的數值約相當於所得最低一半的國民移轉了4%的平均所得給最高一半的國民。歸納OECD國家所得分配狀況,可以發現所得分配越不均,相對貧窮率也越高,兩者有高度相關。而進一步分析貧窮人口,發現相對於老年人,年輕人與兒童陷入貧窮比例呈現增加現象。台灣也與OECD各國相似,在同一時期因全球化與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亦面臨所得分配不均狀況逐年增加問題。
(三)充分就業可降低所得分配不均狀況
就OECD國家經驗顯示,就業還是降低貧窮最有效的方法,勞動力參與率越高將越可以舒緩所得分配不均所產生的問題。不過並非就業即可完全解決貧窮問題,目前許多先進國家也面臨工作所得不足以維持生活所需的低薪勞動者問題(即所謂貧窮工作人,working poor),部分國家如美國,透過稅制補貼、托兒補助、職業訓練與強化勞動條件等積極政策與措施來協助低薪勞動者脫離貧窮。台灣近年亦強調積極性的社會福利,即是透過工作福利(workfare)積極協助民眾脫離貧窮,而非僅消極地提供救助。

二、醫療保障制度
(一)醫療保健支出差異性大
OECD各國的醫療保健支出差異性相當大,2006年其占GDP比例最高的前三個國家為美國、瑞士、盧森堡,分別為15.3% 、11.3%、7.3%,其中美國平均每人醫療保健支出達6,714美元,是OECD各國平均額度的兩倍。至於醫療保健支出最低的國家則為土耳其、墨西哥、波蘭與斯洛伐克共和國等,其支出不到OECD各國平均額度的一半。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在2006年為6.14%,平均每人醫療保健支出約為973美元(台幣31,960元),與OECD各國相比,算是較低的。
(二)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高於經濟成長率
在1995至2006年之間,OECD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平均為4%,但同期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5%,可以說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高於經濟成長率,甚至當經濟負成長時,醫療保健支出仍可能持續成長,其主要仍是受到人口結構改變、醫療科技進步與醫療服務使用率增加等因素之影響。
(三)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所得呈正相關
研究發現,OECD國家的國民所得與平均每人醫療保健支出有正相關,所得越高的國家其醫療保健支出通常也越高,然而所得並非影響一國醫療保健支出之唯一因素,醫療保健支出的高低主要還是與整體醫療保障制度之設計息息相關。台灣在健保制度開辦後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由1995年的5.4%提高至2006年的6.14%,平均每人醫療保健支出由681美元增加至973美元;同期間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由11,868美元增加至14,455美元,亦可發現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我國的醫療保健支出也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大於國民所得。

三、長期照護制度
(一)長期照護制度差異性大
北歐國家有較為完善之長期照護制度,2006年其受益人口占65歲以上人口的比率超過15%,其他有普及性長期照護方案的國家包括德國、日本、盧森堡與荷蘭的受益人口也相當高。另一方面,韓國、義大利、東歐國家(除匈牙利外)等國之長期照護服務還不夠普及,受益人口占65歲以上人口的比率約在0.6%到3.6%之間。台灣長期照護服務仍在積極發展階段,現行受益人數相當有限,預估未來如果開辦長期照護保險,受益人數將會逐年增加。
(二)居家服務為主要服務項目
近年來,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日本、韓國與瑞典等國之長照服務模式的發展趨勢,由原本以機構服務為主,轉型為以居家服務為主,這種轉變,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的偏好,亦代表這些國家的政策,嘗試以降低成本較高的機構服務給付比例,來合理調控長照財務。目前我國長照保險制度之規劃亦是強調在地老化,將以居家或社區服務為優先,與國際趨勢一致。
(三)受益對象中女性多於男性、年紀越大越可能接受長照服務
OECD國家接受長照服務之65-79歲間的女性受益人比例高於男性三分之一。在80歲以上的人口群中差距更大,女性高於男性的1.5倍,這也反映了高齡女性失能率高於男性。相較於其他年齡族群,老老人更易成為長照之服務對象,在最老年齡群(80歲以上)的失能率為65-79歲年齡層的5倍之多。台灣亦有相同的趨勢。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98年9月24日
撰稿人:謝佳宜 電話:02-2316-5377

對熱比婭事件的些許觀察與疑問

這一個禮拜中國國台辦以嚴厲的口吻要求台灣的高雄市電影節禁播「愛的十個條件」-熱比婭紀錄片,在台灣國內引起廣泛的討論。本來我對熱比婭並不太認識,卻因此引起對與此事件相關消息的興趣。看著看著,可能是因為我才疏學淺,有了以下的疑問想就教中國政府或國台辦官員:

您們要求高雄市電影節禁播此紀錄片的理由是說熱比婭是一位恐怖份子,我不瞭解為什麼像手無寸鐵的熱比婭或達賴喇嘛會變成您們口中的恐怖份子?他們從未傷害過任何人,也沒有武裝組織的支持,到底恐怖在什麼地方?讓擁有百萬大軍的貴國如此坐立難安?

您們說播放此紀錄片是有政治意圖,那是否只要被您們認定為有政治意圖的影片都不能播放?

如果有政治意圖的影片播放是不被允許的,那您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用旅遊或經商為要脅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

貴政府經常痛斥國際不要干涉中國內政,貴辦這次連台灣一個電影節要播放的影片都如此高規格地干涉,那不是很缺乏同理心嗎?

為什麼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您們比較不會有這些情緒性的干涉,現在在國民黨執政下,兩岸關係較密切時反而咄咄逼人?

貴國政府一再強調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甚麼都好談,甚至祭出一國兩制,強調台灣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與民主(那是否對比貴國內部所實施的是不自由且不民主的制度?),請問這有包括選擇播放或欣賞影片的權利嗎?
************************************************************************
<推薦>

熱比婭與台灣之愛
轉載來源: 躲藏世界http://blog.roodo.com/cjliu/archives/10031465.html

昨晚,公視「有話好說」播出熱比婭紀錄片的八分鐘精華版

看了八分鐘,你就會想看完整版
看了八分鐘,你就知道中國為何要打壓
你就會想起我們的過去,以及台灣的未來,並且知道
你應該站在哪一邊!?

熱比婭是怎麼樣的人,我本來毫無所知。

達賴大家比較熟悉,幽默,寬容,在台灣有許多仰慕者。達賴要來,媒體上第五縱隊再怎麼謾罵,台灣人照樣喜歡他。

至於熱比婭,我固然反對中國打壓「愛的十個條件」,但那是基於對言論自由的信仰,缺乏真正的熱情,一直到昨晚……那八分鐘的影片,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愛的十個條件」充滿了詩意。熱比婭回憶她如何遇見她的丈夫:

我列出了理想男人的十個條件

必須是可以協助族人獲得自由

把個人價值放在族人自由之中

拒絕政治賄賂或金錢誘惑的人

她聽說了這樣的人,於是長途跋涉去找他:

我搭飛機,再坐車到一小鎮,又走了好幾哩路

我不知道他長得帥不帥,只知道他愛他的族人

第一眼看到,我很驚訝,他很年輕而且很好看


他的回憶則是:

她就好像天使,從天而降,我嚇呆了

熱比婭的愛情充滿著自信:

我說,我要來幫助你,而你將幫忙我

我們兩個要一起幫助我們的族人,所以我要和你結婚

那時我非常有吸引力,留著一頭長髪,他怎麼可能拒絕我

我說,我現在要離開了,你將會來找我

結果被我說中了

他完全記住我的長相、頭髮、和我說的話

還寫了一整本,260首詩給我

我們就結婚了


但是,中國不放過他們。熱必婭說,解放軍剛接收東突時作了許多好事,但後來就露出馬腳。為了抗議種族歧視,1997年數以千計的維吾爾人走上街頭。熱比婭拍了錄影帶與相片要去申訴,在機場就被沒收了。

她跟江澤民講,但「他是個騙子」,沒收了她的護照,還派人跟蹤她。

1999年她整理了維吾爾人的人權資料,要交給來訪的美國國會代表團,卻因而被捕,以「洩露國家機密」的罪名,在一個黑暗的小房間裡,被單獨監禁了兩年,她說:

那時,妳開始重新評估,自由的意義

瞭解到,妳不需要金錢,不需要衣服

也不需要,任何其他東西

因為妳根本就不害怕死亡

我們要自決的權利

我不是說獨立

我說的是人權與民主

她的四個小孩被逮捕,被迫公開譴責他們的母親,但熱比婭不屈服:

中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一個母親傷心

以為我會因無法承受孩子被捕而崩潰

他們太看輕我了

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為自己而活

而是為那 20 萬人的悲泣而存在

我和我的族人一起悲傷

直到一息尚存

我都會奮戰到底

( 訪問結束後,她掩面而泣 )

「有話好說」節目邀了位高雄旅館業的代表,他大言不慚地說他也尊敬熱比婭,但播放這部影片會遭陸客抵制,讓高雄的觀光土塗塗。看完影片後,我覺得他像是在教堂裡,指責作禮拜會影響禮拜天的生意一樣可笑。

維吾爾人的遭遇,不就是台灣人民忍受了幾十年,剛剛擺脫的命運嗎?

熱比婭身上流露的,難道不是記憶猶新,當年黨外民主鬥士的影子嗎?

為了眼前短利,不惜犧牲民主自由的那種言論,我們那麼快就忘了嗎?

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言論自由,豈可因為中國的以商圍政,就輕易棄守?

不要讓維吾爾人的遭遇,不但是台灣人的過去,也成為台灣人的未來!

親愛的,
要溫習你的熱情與愛情

請看「愛的十個條件」精華版˙網路直播 (until next Tuesday)
http://vod.pts.org.tw/php/vod/ → 免費節目→ 有話好說→ 週二

p.s.
1.我們還是希望高雄電影節恢復播映「愛的十個條件」
2.熱心者正在努力,成立「愛的條件全國播放聯盟」,到草根去,跟人民分享熱情與愛情。
3.堅持言論自由,反對威權重返。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對劉內閣總辭的一些感想

最近在趕畢業論文,比較沒有機會定期整理讀書摘記。倒是最近看到台灣政府救災的問題,以及這禮拜劉兆玄內閣的總辭,給我一些感想與警惕。

去年五月22日劉內閣正式上任後,劉兆玄就對媒體講出他的用人與施政哲學,被媒體報導廣為報導(附在下面)。我看到這則報導之後當天就在該則網路新聞的原出處網路留言欄po上我的意見:

**************************************************************************
劉院長一向是我所敬重的一位技術官僚,但我覺得他這一席話似乎過於武斷(如果報導內容有忠實於他的想法的話),感覺是以政治立場在發表,而不是以其客觀技術觀點去看問題。每一個政黨執政本來就傾向任用能夠配合自己政策的人,用這個觀點就將不同政黨所任用的人歸為壞文官,不太能服人。以前國民黨執政期間都用自己的人又怎麼說?難道民進黨就要說國民黨的官員都是「壞文官」?當然我同意操守是慎選官員重要的判斷準則,但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也用了不少操守有問題、產生弊端的官員,當時劉院長也是擔任決策官員。不能說完全沒有責任吧!

此外,劉院長說民進黨執政這八年來用了一些「壞文官」,因此文官體系被破壞得很厲害,這也是相當武斷的評論。劉院長有必要說清楚「文官體系被破壞得很厲害」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如果是以前面兩個論點(用自己政黨的人以及操守問題)作為根據,那恐怕劉院長用一根手指在指控別人時,卻有四根手指對準自己。

還有,劉院長說技術官僚可以懂政治操作,政治人物不懂技術。這是否意味技術官員可以遊走於技術與政治之間,用其技術標籤掩蓋其政治操作,這是我最擔心的。劉院長這次一席話正顯示出這種以技術人身份掩飾其政治性動機評論的傾向與危險。反而一般政治人物雖然不懂加減乘除,可是人民都很清楚他們的政治立場,容易受到監督、規範與制衡。劉院長似乎對政治人物的素質很不以為然,流露出很濃厚的菁英主義。這是我另一個擔心之處,這樣的內閣會不會太過高傲,忘記自己是公僕的角色。我希望自己的顧慮是多餘的。
*************************************************************************
我的感想是:

如果管理一個機構與治理國家有相同的道理,那從劉內閣的施政表現以及最後以總辭下台來看,我覺得有幾點是可以學到的:

1.千萬不要將治理看成是一件簡單的事,不管對象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小機構。莫非定律說: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2.虛心、謙卑的態度是管理者必須持守的處世原則。

3.先檢視自己,少批評別人。

4.管理的成效,不是靠嘴巴講的,而是看真正用手做出來的有多少。


中時電子報
劉:壞文官 我一輩子不會用
更新日期:2008/05/22 04:33 江慧真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劉兆玄廿一日特別分析「技術官僚」和「政治人」的特質差異。他認為,劉內閣技術官僚的特質,並不會自外於官場政治文化;反而是政治人物若要學會技術官僚的專業,恐怕很困難,畢竟很多人「連加減乘除都不懂」。

承接扁政府的八年施政,劉兆玄坦言,他觀察到文官體系被摧毀的很嚴重,科層文化被破壞殆盡,很多的政務官因顏色而被提拔。「但這些被提拔的人中,很多是壞人,壞人怎能當大官,有些人甚至是我一輩子不可能錄用的。」未來劉內閣必須很快解決這些問題。

清除扁政府留下的人事包袱,是否會被外界解讀為秋後算帳?劉兆玄說,他曾經一再強調,上任後絕對不會清算鬥爭,但這些是解決現有問題,扁政府時代的窟窿如果不解決,「不需要太久,就會變成是我的窟窿。」

選舉政見到底能不能落實為政策?劉兆玄說,他和閣員接觸的第一時間,便要大家把馬蕭政見加上自己的專業理念和判斷,擬出短中長期的行動方案,對於不可行的要說出來,其他的就立刻去做。劉內閣當然要全力實現政見,「但那因為這是馬蕭對民眾的承諾,並不是聖旨。」

但他認為,在可行與不可行之間,不是那麼難解決,真正聰明的人會「化不可行為可行」,但這不是悶著頭硬搞,而是找出解決和處理的方案。屆時行得通的案子,其實和原始動念起心的案子,可能已有若干差異,但只要做得好、行得通,長官還是會認可,而化為政績。

劉內閣技術官僚的特質,是否能深刻體察民情避開僵化,抓個案為通案?劉兆玄自有一套深入的理論。他認為,政治人物要學會技術官僚的專業,恐怕很困難,畢竟很多人連加減乘除都不懂了,「但技術官僚若夠聰明,政治人物那一套,並不難學。」劉兆玄強調聰明的技術官僚要「化不可能為可能」。這個過程是需要思考的,要把不可行的,加上自己的概念步驟、技術專業調整過來,最後變成可行,屆時便會認為這樣政策,一開始就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