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寫作的樂趣

4/28日社區服務部舉辦社論寫作工作坊,邀知名作家林靜宜老師授課,林老師曾擔任遠見雜誌記者,也為多位傑出人士寫過傳記,並曾出書介紹多家卓越的企業,在她的引導和教學下,當天參加課程的同仁都獲益良多。

淑芬主任轉寄一位同仁上課之後所寫的文章給我,我看了很感動。這位同仁在文章中提到國中一年級時的一篇作文,老師給的評語讓她對寫作產生很深的挫折感,並失去了自信,導致自己的作文分數都在均標以下。

同仁在參加這次寫作課之前,由於以前老師的評語壟罩在心中揮之不去,因此心情還是很沉重。可是工作坊帶給她完全不同的感受:「作家老師用幽默、有趣、正向思考、鼓勵的言語,激起我對文字組合的興趣,心想:或許,我也有那麼一天,可以成為小寫手。」

我看了這篇文章之後,不僅很感動,更發現這位同仁的文筆很棒,文章很流暢並很吸引人閱讀,很感謝她的分享並高興她從這次的工作坊中找到寫作的樂趣。

我的作文也不好,然而在大學團契中有兩年負責團契周刊的編輯,當缺稿件時就得自己寫,因此硬逼自己寫了一些文章。沒想到有一次自己寫的文章被當時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主任陳美蕙牧師刊登在《使者雜誌》上,受到很大的鼓勵,讓我對寫作產生更大的動力和興趣。

我喜歡寫作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是寫作可以記錄和整理自己的心思、體會和學習收穫。為了要能夠寫出來,我必須設法弄懂自己的想法和徹底消化學習的內容,這個過程有助於學習效果。寫作的過程也是一種沉澱和整理的訓練,讓自己專注在思考和表達上,能夠讓自己擺脫羈絆的事物,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寫作也是一種反省,幫助自己回顧及找出生活的意義,對自己是一種心靈的療癒。

雖然寫文章要花心思和時間,讓我喜歡寫作的第二個原因是當文章完成之後,會從內心發出滿足和喜樂,像是一種創作的成就感。在《聖經》創世記第一章記載上帝用六天創造天地萬物,當整個創造完成時,「上帝看他所創造的一切都很好」。雖然我的文章和上帝的創造根本無法比,但我發現寫作完成時很可以體會到上帝完成創造的心情。有人說「文章總是自己的好(下一句我不敢講,怕被老婆念XD)」,應該就是這個含意。

第三個原因是寫好的文章可以和別人分享,當文章刊登出來,讓別人看到時真有難以言喻的快樂,知名作家、台大「河馬教授」張文亮曾形容「看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鉛字,是一種老友重逢的快樂」。有一首詩歌【給我你的手】有一段歌詞寫到:「分享的快樂加倍的多,分擔的重擔格外的輕。」現在寫文章和別人分享的管道比以前多很多,透過投稿到各種平面或電子媒體平台或在自己的FB、部落格上發表都可以。我從2007年開了一個部落格分享自己的見聞和進修心得,得到不少網友的回饋,收穫很多。

其實我們不需擔心自己的文筆不好,每個人的寫作就像指紋一樣都是獨特的,只要是真誠、流暢的描寫與分享,就是好文章。我的經驗是寫愈多一定會愈得心應手,草稿寫好之後自己再念幾次,或請好友幫忙看過及提供意見,並修改至通順易讀,就是一篇好文章。

話語和文字是有力量的,願我們善用神所賜給我們的寫作能力,成為眾人的祝福!

「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約翰一書1:4)

2022.05.09

成為工作的主人

5/1是國際勞動節,國際勞動節的由來主要是1889年紀念勞工團體爭取合理工時所做的付出,當時歐美正值工業化,工人在工廠中反覆單調的工作中每日工作長達12-14小時,相當不人道,且對身心健康影響甚鉅。

現今社會和勞動條件較一個多世紀以前已改善許多,工作型態也很不一樣了。目前純粹生產作業線上的勞工已經大幅減少,大多數是靠某種專業知能或技術工作的「知識工作者」。在醫療照護領域中,每個同仁都是知識工作者,我們不僅運用專業的知能去服務病人/個案和機構,對工作的方式和調排也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不再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每日反覆同一個動作。

如果我們在工作中有更大的自主性,愈大程度作工作的主人,而非被動作工作的奴隸,我相信我們會從工作中得到更大的滿足與意義。有多位名人講過類似道理的話,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愛自己的工作,就不會有任何一天感到是在工作。」要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喜愛,我們必須看到這份工作的意義與價值,以及能夠去評價它的成果。

我自己很喜歡英國的管理學者韓第(Charles Handy)的著作,他的見解很有啟發性,我推薦同仁有機會可以先閱讀《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第二曲線》這兩本。

韓第對工作的詮釋相當獨到,他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是一種誤導,他主張「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因為我們要追求的是在各種不同類型工作之間的巧妙分配。為此他體會出「組合式生活」概念,指出我們的生活是由薪資工作(固定時間上班領薪)、計酬工作(靠某種技能或專長論件計費)、學習工作(閱讀、研究、進修)、家庭工作(做家事、照顧親人)和志願工作(志工、慈善服務)所組成的。如果我們每天的生活能夠在不同類型的工作中妥善地變換,不但不會覺得累,還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滿足與成就感。

生活中的工作組合比重會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改變,從學生時代的以學習工作為主,到剛入社會時以薪資工作為主。韓第認為中年以後,人最好能夠開始學習自由安排適合自己多元的生活組合,甚至走向完全組合式工作的生活型態。他自己就是減少在組織中的薪資工作,依自己的特質與條件,成為一個在家工作者,以寫作、演講、家務、志工為他的生活重心,過適合自己的多元工作生活,甚至能夠隨時調整,讓自己更自由、愉快。

我有一位朋友去年60歲退休,本來想說終於放下「工作」,每天能自由自在地寫自己最喜歡的書法。結果不到兩個禮拜,他就發現整天寫書法反而讓他開始覺得厭倦,「當喜愛的休閒變成每天的日常也會走味」,而且感到生活中失去重心。因此他開始用他的公關傳播專長,積極投入「壯世代運動」的推展,讓他找到第三人生的使命感。

願上帝賜福每位同仁看到工作與生活的價值,努力成為工作的主人,在每個人生階段並找到最合適的生活組合。

「願主-我們上帝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詩篇90:17)

2022.05.02

嘉基早療服務的公益品牌—擁抱慢慢猴

早療管理中心4/16在嘉義市兒童福利館舉行「當我們劇在一起~擁抱慢慢猴」兒童劇場活動,共計有150個有6歲以下兒童家庭報名,透過戲劇讓大家呵護支持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黃敏惠市長、社會處林家緯處長、莊彩鴦科長都親臨參與,與大小朋友一起歡喜看戲同歡。

早療團隊還邀請並連結許多相關資源單位在活動會場設攤,介紹宣導相關的服務業務,包括本院出院準備服務中心的「醫療到府服務」。晨光智能發展中心的宜均所屬的「林宜均樂團-非洲鼓表演」也獲邀作壓軸表演。

這次慢慢猴兒童劇是由多位60歲以上的志工擔綱演出慢慢猴、樹懶、長頸鹿、狐狸、大象,他們的表演非常生動活潑,不僅把我緊緊黏在座位上,更讓大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毫無冷場。從劇後有獎徵答時,小朋友的踴躍搶答和全都答對,便可看到慢慢猴兒童劇的戲劇和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春香主任告訴我這場活動是慢慢猴兒童劇的首演,接下來會有巡迴演出,包括為環台醫療聯盟規劃成立20周年公益活動,受邀前往各盟院巡演,而巡演的演員則是另一批大學生志工。

我很敬佩早療團隊的創意和執行力,他們將「慢慢猴」經營成一個嘉基早療的公益品牌是一個很卓越的案例。《擁抱慢慢猴》繪本在2018年誕生後,早療團隊持續以慢慢猴為主軸,每年推出新的執行構想與方案,包括「跟著慢慢猴健走趣」、慢慢猴兒童病房關懷行程,,2020出版擁抱慢慢猴有聲書,2021年推出「慢慢猴說繪本行動列車」,2022年展開「當我們劇在一起~擁抱慢慢猴」兒童劇巡演。

公益品牌的建立需要長期的堅持與創新,早療團隊給我們的啟發是:以一個主題(擁抱慢慢猴)透過創新不同形式與管道,重複向議題目標對象傳遞與溝通「發展遲緩兒童的接納與早療重要性」訊息,持續加深並擴大目標群眾對慢慢猴與早療議題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慢慢猴」也成為外界了解嘉基早療的代表性管道。

我相信要籌辦一次大型的活動,一定很不容易,有許多的環節要規劃,需要許多人的投入,有眾多事物要準備。在這次活動籌備過程中,早療團隊表現得從容不迫,我在辦公室裡完全感受不到他們的忙碌,一切就像平時一樣;即使活動後從會場搬回大批的道具和場布看板,他們也是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完成歸位儲藏,效率極佳。

感謝早療團隊的用心與耕耘,願上帝繼續使用早療團隊成為嘉義許多兒童和家庭的祝福!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馬太福音19:14)

2022.04.25

敘事帶領我們更親近受苦者

院牧部去年底舉辦第一屆「戴德森紀念醫療文學獎」徵文活動,共有3篇小說和10篇散文,院牧部請我擔任評審,上個周末我仔細地閱讀這些13篇文章,發現每一篇都是非常真摯感人的作品,我都很喜歡,實在很難評出高低,但很榮幸能夠先讀到這些好文章。

這些作品絕大多數都屬於醫護人員的敘事醫學或敘事護理文章,作者用臨床工作中所接觸到的病人故事為核心,先描寫病人就醫的緣由、病症或初步接觸的印象,然後談到病人就醫背後有關的成長背景、特殊遭遇、掙扎努力、與周遭主要親友的情感與互動、人生價值理念等,再描寫病人就醫的歷程與結果,最後作者以病人的故事或醫病互動提出對自己的工作的反思,或從中對自己人生的啟發與學習。

雖然文章的書寫流程大致可以歸納如上面的架構,但是由於每個醫病互動的場合和情形,文中每位病人的病痛、對疾病的反應、周遭環境、親友組成、人生際遇,以及作者描述情節與人物的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每篇文章都呈現多元且獨特的面貌、內涵與價值,只要讀起來順暢,每一篇都會是動人的好文章,這也是我喜歡閱讀敘事文章的原因。

敘事醫學的提倡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Rita Charon醫師曾說:「敘事醫學是一種致力於深入了解病人的生活、關懷照顧者以及讓受苦者講出心聲的承諾行動。」(Narrative medicine is a commitment to understanding patients’ lives, caring for the caregivers, and giving voice to the suffering.)

我相信上述敘事醫學的理念與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護理、社工、照顧、諮商、教育等各種助人的專業領域中,發展出敘事護理、敘事社工、敘事照顧、敘事諮商、敘事教育等模式,而且可能更為貼切,因為社工、照護、諮商、教育工作原本就非常貼近個案的生命故事與社會脈絡。只要我們能用心去聆聽個案、照顧者或與其生命休戚與共的親友的心聲與故事,藉此啟發我們做專業或倫理的反思,並加以組織並書寫描述出來就是一篇敘事文章。個案的故事和我們的反思對於讀者和社會而言都是寶貴的訊息和啟發,可以讓讀者更了解我們的專業內涵、倫理考量和個案所處的世界、以及他們的期待與盼望。

資深的社工師、教研部張麗珍副研究員有一篇〈帶著隱形悲傷的阿蒂們〉感人的敘事社工文章(網址連結http://www.cych.org.tw/cychweb/cych3/narrativemed_show.aspx?web_id=1&n_id=5),是她在安寧病房一位臨終長輩與家人的互動場景中,深刻地觀察到並描述長期照顧這位長輩的外籍照服員阿蒂,在家屬中沒有正式的身分去表達出對臨終長輩的感情,只能默默地在旁悲傷,讓人非常不捨,這篇文章讓我對外籍照服員的處境與情感產生更多的理解。

很鼓勵並期待看到大社區同工書寫個案故事與自己反思的文章與人分享,字數不拘,最好不超過2000字。如果大家不嫌棄,歡迎寄初稿給我,我很樂意與作者一起討論,文章完成後可以投稿或在嘉基官網「敘事醫學」刊登。

「要與喜樂的人同樂;要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12:15)

2022.04.18

經歷挑戰越多,恩典越多

由於院長今年請每位院務委員會的成員輪流分享「莫忘初衷」為會議開場,陳明晃副院長在3/10分享以「遷徙」為題的分享,給我不少啟發與激勵,希望藉此機會與同仁一起分享。

陳副說當時到嘉基服務時並沒有很清楚的「初衷」,但是20多年來經歷了許多的計畫、環境的挑戰與危機事件的考驗,陳副都參與其中並有刻苦銘心的經歷,卻讓他從中愈來愈明白神美好的意思。

陳副說這段期間他自己的家與院內服務單位與工作場所搬遷不下20次,這所有的經歷讓他體會到:「經歷挑戰越多,恩典越多,不敢冒險或面對挑戰的操練,就沒有成長成熟的生命體。人的一生就像不斷的遷徒,居住地點、工作轉換、角色、生活方式...,你的很多抉擇對生命或生活經驗帶來改變與影響,這些抉擇就跟遷徙一樣會帶來改變,這些改變又帶來學習成長或影響,形塑我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形塑我對自己及組織的mission(使命感)。」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10節所提到的感受也是如此。

最後他歸納從中學習到兩項寶貴的道理:1.謙卑依靠、經歷上帝的恩典。2.繼續尋找「遷徙」與「付出」的意義。

一位好朋友曾告訴我,為什麼上帝喜悅我們的服事?其實全知全能的上帝並不需要我們的服事,但是祂要我們服事祂是讓我們有機會經歷祂的恩典,為要造就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非常認同這樣的信仰體會,也與陳副的體驗相呼應。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只要我們想要突破成長,一定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挑戰。當然我們要運用自己和團隊的智慧,透過良好的規劃與執行,在盡可能管控風險的情況下去達成目標,不過其中仍有許多我們無法掌握的變數,面對這些風險,我們還是應該勇敢地踏出去迎接挑戰和面對困難,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合乎神旨意的心志和負責任的態度,上帝會用祂的方式帶領我們經歷祂的恩典,並豐富我們的人生。因為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在面對這些考驗,而是有上帝的恩典與我們一起同工,祂的恩典夠我們用。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其實,不是我自己在工作,而是上帝的恩典與我一同工作。」(哥林多前書15:10)

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