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六):集思廣益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這本書提到的第六種重要的習慣是「集思廣益」,英文用詞是”Synergy”,中文通常翻譯為「發揮綜效」,意思是「一加一大於二」。企業或組織管理經常會討論綜效,不過這本書中比較偏重人際互動和團隊的層次,提醒我們能夠積極地操練自己,去尊重差異,欣賞別人的優點,樂於與別人共事,營造出具有互補創造性的合作環境和模式,彼此截長補短,集合團隊的力量產生超越性的果效。

從小我們就聽到不少「綜效」的道理,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團結力量大」、「一根棍子容易折斷,三根棍子,就不容易折斷」,可是要真正實行並不容易,主要原因是通常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自己的能力是最強的,要一起做事時最好是聽我的,當每個人都這樣想,就很難一起共事了,更別談要同心合作。

不過,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相同才需要結合,而是因為我們不同。好幾個相同的東西加起來還是同一樣東西,不同事物的結合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事物。同樣想法和才能的人在一起大多能維持現狀,不同背景和個性的人才有可能激盪出更豐富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愈來愈強調跨域(專長)合作。交響樂團的演奏之所以能比許多把小提琴合奏來得更為精采,就是因為不同樂器的音色能激盪共鳴出更震撼動聽的音響。

要達到集思廣益的運作,團隊的每個人都要保持開放的胸懷,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同時欣賞並接納別人的表達,相信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有獨特價值和貢獻,共同在充足的安全感中互動,不用擔心會被批評或看輕,盡量發揮每個人的潛力,朝共同的願景和目標努力。

團隊會議若要成為一個集思廣益的場合,可以善用「腦力激盪」的方法,在成員了解及清楚問題的目標之後,在輕鬆的氣氛下,鼓勵每個人都表達想法(多多益善),不要批評或否定別人的想法(嚴禁批評),而是仔細聆聽別人的想法,並歡迎從別人的想法中獲得靈感,提出更多的想法(搭順風車、自由發想)

我相信在一個能夠讓成員彼此開放、尊重與欣賞的文化下,將能形成具備「集思廣益,發揮綜效」的團隊,讓團隊的力量嶄露無遺。

「你們要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好讓我充滿喜樂。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2:2-4)

2022年3月21日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五):設身處地的溝通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提到的第五個習慣/修練是「設身處地的溝通」,也就是「先求了解人,再求被了解」(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聖法蘭西斯的禱告也有一句類似的禱詞是「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作者說這是他在人際關係中學到最重要的一句話。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花很多時間學習讀、說和寫,但很少教我們要如何去聽,尤其是如何聽懂別人的話語所要傳達的意涵。

聆聽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從層次最低的「聽而不聞」、「虛應故事」、「選擇性地聽」、「專注地聽」,到最高層次的「設身處地的傾聽」,就是從對方的立場去聽,出發點是為了要真正了解而非為了要回應,這不僅要用耳朵聽,還需要用眼睛觀察,以及用心靈去體會。

作者提到當我們設身處地的聆聽別人說話時,可以提供對方心理所需的基本滿足—被了解、被肯定、被賞識,這時我們才能集中心力解決問題或發揮影響力。有時候,不待別人開導,只要能暢所欲言和被聆聽,就足以讓說話的人釐清問題,甚至找到答案或重獲力量。敘事醫學的倡導人Dr. Rita Charon就常常在診間鼓勵病人講出病痛的故事,並專注地聆聽,她堅信醫師這麼做對病人是有療癒效果的。

表達也是要建立在聆聽和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根據對對方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會改變原來的想法,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新的見解。如果我們的表達未被對方理解或採納,很可能是我們不夠了解對方,以致無法影響對方。如果我們能夠傾聽,也就能夠接受影響;能接受影響,就能影響人,於是彼此影響的範圍會日益擴大,互賴關係也會更加深厚。

「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每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要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雅各書1:19)

2022年3月14日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四):利人利己(雙贏)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提到的第四個習慣/修練是「利人利己」或「達到雙贏」(Win-win),主要的含意是提醒我們不要用二分法(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情,而是用廣闊、包容的態度,了解世界之大,人人皆有共存空間,不必將別人之得視為自己之失。

作者將人際互動分為六類:從最理想到最不理想分別是1)利人利己、2)好聚好散、3)獨善其身、4)損己利人、5)損人利己、6)損人損己(兩敗俱傷。

要達到利人利己的境界,有五大要素,先從自己的「品格」著手,建立互利「關係」,進而獲致兩全其美的「協議」。協議的果效則有賴合理的「制度」配合,並透過正確的「流程」來達成。

一、品格─有三種品格是利人利己的基礎,包括誠信、成熟和豁達。

1.誠信:人要對自己和別人誠實,才有可能利己利人。

2.成熟:成熟的表現是兼具勇氣和關懷,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有勇氣追求自己的益處,也能顧及對方的利益。

3.豁達:豁達的人能超越「零和遊戲」的競爭心態,往共存共好的方向努力,也即俗語所謂「有(度)量才有福(分)」的道理。

二、關係─建立厚實的感情帳戶和彼此互信互賴的人際關係是利人利己的要素與依據。

三、協議─在互利關係中,對於彼此期望或能接受的結果,必須先取得共識,藉此協議,使競爭關係成為合作關係。

四、制度─互利協議要能夠發揮果效,必須有適當的制度去促成,或避免不當的誘因去破壞協議的結果。特別要注意制度中是否有造成彼此爭奪資源/利益、阻礙團結合作的因素,若有則必須調整為鼓勵合作的機制。

五、過程─互利的協商過程以原則而非立場為重心,對事不對人,著重雙方的共同利益,以不違背雙方認同的原則/標準尋求彼此互利的解決途徑為目標。

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人際感情帳戶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的前三個習慣是有關個人的操練,第四至第六個習慣則是有關人際互動的操練。在討論第四個習慣/修練之前,作者談到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與方法。

個人獨立與人際互賴是兩個不同的層面,但都不可或缺,人際關係的經營也要建立的個人的成熟與操練上,包括自知、自制、自愛與誠實。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取得別人的信任,而唯有長久一致、真誠、有禮的修養,才能取得別人真正的信任與尊敬。

作者建議我們要開立「感情帳戶」並不斷為感情帳戶儲蓄,存入增進人際關係所需的信任和他人與你相處的安全感。能為感情帳戶加分的存款有禮貌、誠實、仁慈、關懷與信用,而且愈是持久、親近的關係,愈需要不斷的感情儲蓄。

更具體來說,下面六類存款可以增進感情帳戶:

一、了解別人─了解並真心接納對方的好惡,是增進彼此關係的關鍵。

二、注意小節─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忽略禮貌,不經意的失言,很容易消耗感情帳戶。

三、信守承諾─守信是大筆的感情存款,背信則是感情極大損失。一次嚴重的失信使人信譽掃地,很難再建立起良好的互信關係。

四、闡明期望─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都源於彼此對角色與目標的認知不清,甚至互相衝突所致。要了解彼此的期待則需開誠布公的討論,雖然彼此坦誠相待與討論需要相當的勇氣,但仍需努力去行,不可因此抱著「問題自然會解決」的心態而不去處理。

五、誠懇正直─不在別人背後批評或說三道四,是誠懇正直的最佳表現。在人後依然保持尊重之心,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

六、勇於道歉─向感情銀行提款時應勇於道歉,發乎至誠的歉意足以化敵為友。由衷的致歉是正數,但習以為常就會被視為言不由衷,變成負數。一般人可以容忍錯誤,因為錯誤通常是無心之過;但動機不良或企圖掩飾,就不會獲得寬恕。

作者提到無條件的愛成分愈是濃厚,人際關係愈是穩固與長久。無私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不過,無條件的愛不是沒有原則的溺愛,依然有原則、限度、是非,只是無損於愛心。

最後,作者提到人際關係的問題有時候反而是深化關係的契機,如果雙方都有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勇於坦承溝通與討論彼此之間的差異、期待、目標與價值,經常會帶來增加感情帳戶的機會。最可惜的是明知問題存在,卻沒有勇氣踏出一步去探討與互動。

有一句話說:「人比事情重要。」一對一的人際關係(親子、夫妻、兄弟、主管與部屬、同事之間…)是人生中最基本的要素,價值勝過豐功偉業。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拉太書5:14)

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