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留意當下,化被動為主動

8/19晚上我參加由嘉基社區健康部主辦、好消息協談中心黃彥榮心理師帶領的「正念減壓工作坊」,以前就常聽到「正念」,但都沒機會真正去練習或體會,因此很期待這次的課程。

兩周前我在短文提到8/5我們在接受「111年工作生活平衡獎」複審時,委員問到:「你們是否有幫助同仁處理工作中壓力ing的措施?」上過這次正念減壓工作坊之後,我發現正念減壓的理念和操練有助於我們調適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憂慮或壓力。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是指「全心全意地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包括自己身體的感覺,到整個環境的變化 」。我自己對Mindfulness的解釋是「留意或關注當下自己的身心狀態和周遭的環境,讓自己掌握生活和情緒的主導權」。

現代生活和工作型態講求多工和效率,增加不少壓力和緊張。現在電腦及3C產品可以同時開好幾個頁面和Apps,讓我們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中進行轉換,但也使得分心成為常態模式,愈來愈難專注,造成我們在某做一件事時,心理面其實是在想另一件事;走在路上時卻對周遭景物視而不見。在課程中彥榮心理師貼出一張我常經過的醫院某棟大樓的外觀相片,我卻指認成別棟大樓。

這種「心不在焉」無法留意當下處境和感受的生活與思考型態,會讓我們逐漸失去對生活的主導性,而無意識地被各種事物驅使。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在做事,事實上是被事情牽著走。

這禮拜我有兩次的體驗,其中一次是某天下午要開始工作時,從院內信箱和LINE上同時看到好幾件別人要我協助的事情,而且都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另一次是快下班時同事來電提到幾件主管交代的重要任務,也必須在有限的期間內完成,而這些任務還須請其他多位同仁一起才能完成。

以前遇到類似的狀況,我的反應比較會是先抱怨或嘀咕一下,然後帶著很煩躁或不情願的心情,或在不自覺的壓力中設法去回應處理。但這次由於剛上過正念減壓工作坊,我發現自己比較能夠察覺到當下內心的煩燥和壓力,並去面對這些感受和狀態,設法做一些心境的調整,用比較平緩的心情去思考後續工作和任務的規劃。

高中時每班都有負責清掃的環境區域,全校都會評比。我們班的清潔成績經常墊底,朝會時公開被教官唸,當然班上同學心裡都很不爽,就愈不想去做。班導師於是告訴我們:「如果有一件事非做不行,與其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倒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去做。」這句話我一直記得,提醒我在面對一些不是自己選擇的處境時,與其去否定和逃避它,倒不如回到當下去接納,調整心情去處理它。

美國著名的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有一段膾炙人口的禱告文,許多人從中得到幫助。我稍微加以改寫如下,與大家分享:

主啊!

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與工作需要處理,(這句是我加的)

求祢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改變的;

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並請賜給我寧靜的心,能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物。(我將三句的順序對調)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馬太福音5:41)

2022.08.29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發展醫院的軟實力

上禮拜二(8/16)臺安醫院黃暉庭院長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做全院演講,講題是「醫院的軟實力」,我在聽完黃院長的專講之後,有很多的收穫,且對他的經營理念與成果深感敬佩。

臺安醫院位於台北都會區,周圍有八家醫學中心以及大型的區域醫院,競爭非常激烈,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才能突圍。健保開辦後各家醫院積極擴張病床,購置先進的儀器設備,但20年前臺安醫院面臨無法負擔先進的儀器以及招攬優秀醫護人員的窘境。黃院長16年前接任院長後,苦思臺安醫院的生存之道,發現醫院在1960年代就開始推動預防保健,譬如戒煙班、減重班、糖尿控制班等,並做得有聲有色。那時候幾乎沒有其他醫院在做這些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但他認為這是臺安醫院唯一保留下來的重要基礎。

另外一方面黃院長看到了美國的Johns Hopkins、Mayo Clinic等知名醫院在病人的照護上,不只強調專業能力,同時更重視病人的安全與照護品質。因此他就帶領臺安醫院陸續推展重大專案,如國際醫院評鑑(JCI)、持續品質改善手法(QCC)、平衡計分卡(BSC)、健康促進醫院(HPH)、企業社會責任、策略變革、商業智慧分析工具(BI)、國際醫療、和護理磁吸醫院(Magnet Hospital)認證等,據此發展策略並落實去執行每個專案,獲得實質的成果,逐漸培養與發展醫院的軟實力,走出一條很獨特且成功的道路。

黃院長很重視空間美學,積極營造富有質感的療癒環境,在診間、候診區、病房、健檢中心、員工餐廳等區域,都透過設計師競圖導入舒適高雅的環境改造。除此之外,臺安醫院在國際醫療方面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礎,是許多外商公司在台灣的指定健檢和就醫場所,黃院長更以獨特的思維,以「東進」往大洋洲與帛琉簽署《醫療合作協議書》。

臺安醫院在健康促進方面一直是國內的標竿,安息日會有濃厚且悠久的健康信念,在加州的Loma Linda大學所在的安息日會村,被公認為世界三大長壽村之一。我相信很多同仁聽過臺安醫院在魚池鄉三育基督學院舉辦的「新起點生活型態課程」(NEWSTART Lifestyle Program),就是安息日會的保健模式,包括Nutrition(均衡營養)、Exercise(持久運動)、Water(充足飲水)、Sunlight(適度陽光)、Temperance(節制生活)、Air(清新空氣)、Rest(身心休息)、Trust(心靈依靠)八個健康原則組成。

在演講中黃院長也提到基督教安息日會機構所共同遵循的「SHARE」服務品質內涵:包含Sense、Help、Acknowledge、Respect、Explain。

Sense是指在對方開口詢問前,我們就能感知他的需要

Help是指給予對方及時且合適的協助

Acknowledge是指能夠體會到對方的感覺

Respect是指表達對對方的尊重與禮貌

Explain是指充分的溝通與說明

我覺得這些內涵是人際互動非常棒的原則與方法,無論是主管對同仁,同仁之間,以及同仁對服務對象,都可以適用。

黃院長的分享和臺安醫院的經營帶給我的啟發是,機構領導人要有清楚的經營方向和實踐的毅力,以機構原本的優點為基礎,透過導入重要的策略專案,持續加以落實,成為機構運作與文化的一環,才能不斷提升強化機構的體質、服務品質、和競爭力。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5:21)

2022.08.22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醫院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措施與方向

社區健康部好消息協談中心姚秀靜主任和黃彥榮心理師,彙整了嘉基對員工的關懷與生活支持的成果,提報參加勞動部「111年工作生活平衡獎」,在8/5下午接受勞動部委員的複審。複審中彥榮心理師預錄了很詳細的簡報影片,從簡報裡面讓我有機會得知更多嘉基對同仁的用心措施。

複審委員對嘉基的許多措施相當肯定,但也對嘉基有很深的期許。會中我在聽委員所提出的建議時,內心OS:「如果要把委員的建議都予以執行,可能會導致有些同工的工作和生活無法平衡了XD。」不過後來想一下,委員也確實提供不少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未來我們可以繼續落實。

有位委員詢問到嘉基對同仁具體提供哪些「安親」、「安家」和「安養」的措施?嘉基在這三方面都投入許多,在「安親」方面我們有幼兒園、托嬰中心(皆由職工福利委員會經營),社區部門所經營的長青園、日照、失智據點、居家服務和保康長照中心照顧許多同仁的長輩,讓同仁能夠安心工作。

在「安家」方面,嘉基院牧部經常舉辦夫妻成長營和親職團體或課程,提供同仁與配偶以及兒女互動成長的園地。在「安養」方面,我相信社區部門和保康基金會將持續提供相關的支持性康養與照顧服務,讓同仁在退休之後無後顧之憂,甚至可以一起追求積極活躍的第三人生。

委員很讚許嘉基在工作時間以外提供很多元豐富的健康促進與紓壓活動,不過有位委員問到:「你們是否有幫助同仁處理工作中壓力ing的措施?」坦白說,我不曾想到這件事,或從這個角度思考。

或許,我們可以在每位同仁的工作場所安裝三支不同顏色的旗子,當一位同仁立起紅旗,表示她的壓力很大,需要有人關心;若同仁立起紫旗,表示他需要安靜獨處一下;當同仁立起黃旗,表示他需要有人支援。這時單位主管可以過去了解,給予必要的協助或安排,減緩工作中的壓力。

另外急診部一直在推動的「團隊資源管理」(TRM)方案,其中有一個【I’M SAFE】技能和查檢表,就是團隊在工作前,彼此了解成員是否有生病(illness),服藥情況(Medication),壓力程度(Stress),是否有使用酒精或成癮藥物(Alcohol & Drugs),疲倦情形(Fatigue),以及能否正常飲食與排泄(Eating & Elimination)。透過簡單的每日查檢表,以確定自己和同事是否具備足夠的安全工作能力,必要時做臨時的工作調整及互相支援。這個方案或許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單位和團隊。

勞動部為了推展工作生活平衡運動,特別架設一個「工作生活平衡網」網頁,提供相當實用的訊息。網頁提到「三活」面向,分別是「工作悠活」(工時彈性化措施與靈活的工作安排)、「家庭樂活」(如前面提到的三安)和「健康快活」(員工協助方案和健康促進)。我相信繼續朝著這三個方向努力,嘉基體系將更邁向「幸福機構」的境界。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傳道書5:18)

2022.08.15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關心同仁與向上管理

8/3社區服務部邀請陳恒霖教授帶領一堂主管課程,主題包括「向上管理」以及透過有效的晤談與同仁溝通和激勵,並在課程中帶我們演練與示範晤談的要領,我覺得這兩點涵蓋了職場上兩個面向的基本能力。

陳教授是諮商心理學博士、第一屆國家特考諮商心理師、以及美國加州政府官方認證組織教練。他擁有超過30年豐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企業組織教練、及督導的專業技巧與實務經驗。

我讀過陳老師三本著作的其中兩本—《Coach領導學》《晤談的力量》,有很多的收穫。這兩本書的核心觀念是一貫的:領導者可以透過優質有效的晤談,扮演一位好教練幫助同仁發覺內在的力量,使他在職場中勝任成功。《Coach領導學》是教練領導的觀念基礎,《晤談的力量》則是用9個實例的逐字稿,去解析如何運用晤談進行教練領導。

今年《晤談的力量》出版前,我受陳老師邀請為新書寫一小段心得與推薦文:

「有幸先拜讀陳恒霖教授的新著《晤談的力量》,非常期待更多主管讀到這本書。陳教授在書中以九個實例生動且有系統地告訴我們:只要出發點和方法用對,光是好好與同仁晤談,就能夠幫助同事從內在發現改變的方向與盼望,產生往前的力量。《聖經》也不斷提到,話語有極大的力量,上帝就是用話語創造天地,同樣主管也可以用話語帶給團隊同仁力量。學習這套方法之後,我們將蛻變為『助人』、而非『管人』的主管。」

在這次課程裡,陳老師指出我們要善用及開發每個人內在的power,透過empower的過程去產生改變,而不是光想要用外在的force去推動,從內在力量產生的改變才能夠源源不絕。好的領導就是要去關心及激勵同仁內在的優勢力量,這樣他自然能夠去克服工作上的困難與完成任務。

在課程中,同仁和陳老師用兩次臨場晤談示範,具體地讓我們看到晤談的方法與重要性,也讓我省思到通常我們在職場中的會談,都一下子跳到為了處理問題和事情的模式,忽略了先去處理感受和情緒。陳老師在晤談中很重視對方話語中的情緒,然後用同理的角度鼓勵對方講出內心深沉的想法,並適度引導對方整理自己的想法,發覺自己的優勢力量。

我覺得這種晤談的方法不只可以運用在職場上,在夫妻、親子、親友和各種人際關係與溝通中也很有幫助,這也與Stephen Covy所提到的「設身處地的溝通」(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的原則不謀而合。

在向上管理方面,陳老師舉他和學校校長的互動為例,告訴我們要先理解到上司要考量的層面比我們關切的更廣,他們要顧及許多單位,而且經常面對有限資源要如何分配的挑戰。因此陳老師分享如果要向校長溝通,他一定先做足功課,將建議方案準備好,找校長心情好的時機,向他提議和說明,然後把每一個計畫或改善方案實際做成功,就能累積上司對自己的信任度,上司便會更放心接納我們的建議與放手讓我們發揮。

我的體會也與陳老師很類似,與上司溝通前要先準備好自己的想法或具體的建議,找適當的時間與場合,重點扼要地說明,然後尊重主管的決定,盡全力去執行,幫助主管和團隊成功。我相信這樣的方法與態度必定可以取得主管的信任與認同,逐漸培養出更佳的默契與關係。

這次的課程,給我兩個很重要的體會和學習:主管和同仁晤談時,要多花時間關心同仁的心情;同仁找主管討論時,要盡量協助主管做好事情。我想這是主管與同仁之間互動很好的原則。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2)

2022.08.08

思考亞急性照護網的建構

7/28我們邀請台大社工系楊培珊教授到院跟社區部門的主管演講與討論「亞急性照顧」的議題,帶給我們許多的啟發與思考。

在這次的聚會中,我們先與楊教授分享嘉基社區部門三個亞急性照顧事工。首先是長照服務發展中心林月娥主任分享居服團隊,透過自立支援服務協助居家失能長輩恢復自主生活能力的案例,之後社區護理室珮綺督導分享嘉基社區醫療與護理團隊,串聯眾多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物理治療所和長照機構,推展「醫療到府」整合服務模式,最後由保康長照中心慧君主任分享推展住宿機構長輩復能的經驗。

楊老師提到2021年衛福部《高齡政策白皮書》指出四大目標,分別為自主、自立、永續和共融。前兩個目標是長輩個人層次,後兩個目標是在照顧機構、社區與社會層次,透過有效持續的經營模式,善用有限資源去達成目標。

衛福部高齡政策方向包括:1.支持高齡者獨立生活;2.擴充社區化服務系統;3強化健康生活及功能提升及維護。這些方向也是嘉基社區部門一直在努力的,楊老師建議我們運用策略管理的方法,一起思考機構的短中長期目標,了解有助於達成上述目標的最大優勢/機會,以及阻礙達成目標的最大弱點/威脅,然後據此去設計與執行能實踐目標的具體方案或計畫。

在「強化健康生活及功能提升及維護」的目標上,不能只靠急性醫療,亞急性照顧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提到由於目前亞急性照顧的不足,致許多中風、腦傷、跌倒骨折、呼吸功能缺損的病人由一家醫院「流浪」到另一家的情況。她認識的一位朋友因車禍造成重度腦傷失能,歷經不同縣市多家醫院住院後返家、由外籍照服員看護,過程中逐漸好轉,但仍須很多復健與長期照顧。

楊老師指出目前國內對於這些需要亞急性照顧的個案,我們現行的照護系統有三個主要缺口:1.健保沒有長期照顧給付;2.亞急性的復健需求很重,但也包含生活照顧;3.長照機構(或慢性病照護機構)缺乏復健能量。她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現行體制/服務體系,如何重新設計來「補破網」?

楊教授對嘉基社區部門在居家和住宿機構場域提供亞急性照顧,積極協助高齡個案/病人恢復功能,重獲自立的努力相當讚許,但是她也認為居家和機構場域有其限制和風險。她提到是否能建構專門的亞急性照顧場域,更有效率地幫助高齡個案恢復生活的自主/自立?我覺得對嘉基體系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但我們絕對有能力接受這樣的挑戰。保義院區就是一個有潛力發展亞急性照顧的場域。

楊教授在美國進修時曾在紐約的猶太人醫療及長照機構服務,在機構的經營與服務設計上有許多的實務經驗,是一位很少見能融合學理、理想與經營等面向整體考量的學者。她跟我分享社工專業不只是分析社會問題,而是在了解問題之後,能夠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s)。這是楊老師讓我最佩服的地方,她除了教學研究之餘,也有豐富的「協槓」生涯,擔任多家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或顧問,甚至自己創辦過公司。

她強調雖然問題、限制和考驗很多,但是機會永遠都在。台灣社會和高齡者的觀念變化很快,過去不可行的,不久之後就變得可行了。以台灣的稅收水準來看,政府只能提供補充式的社福服務,還有很大的服務設計和發展空間與機會有待民間有心的團隊去開拓。

楊老師表示她也曾遇過許許多多的挫折,但是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會愈挫愈勇,這些挫折都會成為寶貴的經歷與養分,繼續提升我們的能力與境界。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馬書5:2-5)

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