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憑信心展長才,勿因恐懼埋沒

《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路加福音第19章記載耶穌所講的「三個僕人的比喻」,是關於一個主人依照僕人的才幹,分別把不同額度資金交給他的三個僕人,三個僕人卻有兩種截然不同運用資金和工作的態度與結果。第一個和第二個僕人分別有效地運用主人所給予的五千銀子和兩千銀子,各自努力再賺了五千銀子和兩千銀子。然而,第三個僕人卻因為害怕虧損被主人責罵,將主人所給的一千銀子埋藏起來。主人回來後,得知這樣的結果,大大讚賞並獎勵了前兩個僕人,並嚴厲責罰第三個僕人,因為他沒有妥善運用所賦予的資源。主人將他的錢收回來,給了前面的僕人。

耶穌很會用比喻/故事去傳遞重要的道理,這些比喻也都很有趣、生活化,甚至有時候是很「現實」的,像「三個僕人的比喻」中就直接提到金錢和賺錢。

這則比喻可以給人許多的聯想和啟發。有人認為耶穌透過這個比喻提醒我們要好好理財或投資,不要讓財物的價值平白流失。

當然耶穌講這則比喻的意涵不會只有提醒個人理財,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所擁有的資產都是從主人(上帝)那裏來的,不是我們的,我們是受上帝託付的管理者,當我們妥善運用這些資產,所產生的效益除了一部分維持我們的生活所需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謙卑的態度,去達成上帝美好的旨意,去造福社會,而不能據為己有。

這則比喻中的資金,不只是指錢財,還代表上帝所給予我們的所有才能。故事中「五千銀子」在新約聖經的原始希臘文版本的寫法是「五個他連得」,由於比喻提到主人是依照僕人的才幹給予他們不同額度的「他連得」,因此後來英文用來代表恩賜或才能的字就是Talent(他連得)。

我們工作和生活所有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賜,我們更要好好運用與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要埋沒掉,使我們能夠謀生、養家和貢獻社群,使世界和生活周遭更為美好,更符合上帝的期待。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也用這則比喻來探討工作的重要前提與態度,他們特別強調在工作中不要害怕,而要有信心。

工作和職場充滿挑戰,也有許多不確定性與風險。包括市場、環境、法令、政策的變化,每個行業都面臨同儕的競爭,產業與相關資訊常常不是完全清楚,還加上組織內部的運作和問題,都可能造成困難或虧損。

但是如果我們像第三位僕人一樣,因為害怕失去就不敢行動,把主人所託付的資金用最「安全」的方式藏起來,那反而是最大的損失,一方面違背了主人的心意,一方面連資金的基本價值都保不住。

上帝已經按我們的才能給我們資源,他希望我們好好運用才能與資源去工作與行動,盡力創造相等的價值與效益。上帝看重我們的動機與態度,相信祂會依我們所投入的心力祝福我們工作的成果。我們真心努力過了,即使卻沒有達成預期的果效,我相信祂不會責備我們,因為上帝有祂的安排在其中。我常提醒自己,特別是在面對困難時,要用「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做我們可以做的,然後讓上帝做我們認為做不到的(Do what we can do, and let God do what we can’t do)。

最後我引用書中一段話與同仁共勉:「耶穌的比喻要給予我們勇氣,好讓我們即使意識到恐懼,也不讓自己受恐懼所主宰,而是跨出恐懼,走進信心當中。我們愈能跨出恐懼,走進信心,信心就會越強大,於是工作帶給我們的樂趣也愈大。」

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馬太福音25:23)

2023.06.26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職場與工作的「八福」

《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討論到的第二個大主題,是有關工作與職場本身的重要素質,也就是說,有助於靈性健康與成長的良好的工作和職場應該有哪些條件?

在這個主題的第一篇文章,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引用耶穌「登山寶訓」所提到的「八福」,去描述經營職場與工作的八種方法或要素。

一、虛心的人有福了!

「虛心」是指承認自己心靈的貧乏,也代表內心保持空間和自由,不要把內心填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投入工作,卻不將自己綁在上面,而是保持彈性,不讓工作來決定我的生命價值,甚至當自己面對不喜歡或高難度的任務或同事時,依然可以帶著內心的自由,去接受這工作或同事。

二、哀慟的人有福了!

這意謂認清與接受組織、工作和職場中的人(包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足或極限的事實,我們可以為此哀傷沒關係。當我們對這些限制有愈清楚的體認,反而可以更務實地找出有創意或有效的工作或互動方式。

三、溫柔的人有福了!

謙和與溫柔是職場的基本條件,若職場中有惡意或攻擊,便會危及到個人與組織。對待他人時要表現出溫柔和善意。避免使用傷人的語言或採取侵略性的態度。

四、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在工作和職場中要追求正義,也就是以合宜和尊重的方式對待自己和同事,如此才能營造合作的氛圍。待人處事時要公正無私,遵守道德原則。這樣做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尊重,並創造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

五、以仁慈待人的人有福了!

仁慈的本質是不評斷、不批判,且能夠對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勇於打開自己的內心,良善且真誠地對待自己和同事。當同事之間為彼此打開自己的心時,就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結,喜歡一起工作。

六、心地純潔的人有福了!

純潔的心沒有額外的企圖,而是清明正直,心口一致。古倫神父說純潔的心是從「觀看」養成的—也就是看出自己和別人身上善良美好的一面,這樣我們的內心和職場中就不會累積汙濁的情緒或氣氛。

七、促進和平的人有福了!

我們應該在周遭和職場製造和平,和平不是要大家都變成一樣,硬要消除差異和衝突,而是營造和諧,像是不同的音調可以融合,彼此配搭成為更豐富動聽的樂音。

八、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我們不能否認,職場不是樂園,它有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壓力,無法避免有要求和管理的強制性,形成某種程度的「逼迫」。此外,同事之間因為專業、個性、想法的不同,有時候也會彼此摩擦或是傷害,或是感到別人與自己作對。古倫神父指出「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告訴我們壓迫、要求可以讓我們走得更前面,使內心變得更成熟並走上內心自由道路,幫助我們將這些「逼迫」或「作對」轉化成超越的動力。

「八福」的教導提供了職場中建立良好關係和提升工作環境的指引。通過在工作中展現虛心、哀慟、溫柔、正義、仁慈、純潔、和平以及超越逼迫等品格,我們共同營造一個融洽與受祝福的職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2023.06.19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尋找及運用生命的圖像於職場

在職場靈性的個人操練方面,我們簡單討論過發掘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採取虛己、謙卑的工作態度,從原生家庭連結力量,善待自己的情緒及照顧受傷的經驗,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書中提到的最後一點是關於尋找及運用生命的圖像。

每一個人來到世上一定有其獨特的使命與任務,這是上帝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藍圖和呼召。聖經《創世記》提到,上帝是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人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和尊貴的樣貌,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深處,反映上帝所要我們展現和活出的本質。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看見和描繪出上帝刻在我們內心的生命圖像,並照著這個圖像去生活和工作,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力量與喜樂。

生命的圖像蘊含我們自己的特質、價值、興趣、優點、長處,上帝希望我們充分運用這些特質去回應祂對每一個人的呼召和人生藍圖,使人獲得最大的滿足以及對別人和社會做出最美的貢獻與祝福。

書中提到:「人的尊嚴在於,上帝呼喚他,委任他在這世界去表達只有透過他才能表達的事,在這世上烙下他個人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賦予自己的職業一種屬靈特質,只有我們認為這份工作是自己的使命時,才能成功做到。」

反過來說:「當人們感到自己在抗拒自己的職業或當他們覺得無力時,這都是一個徵兆,顯示他們沒有接觸到自己內心的圖像。」

我們要如何尋找內心的生命圖像呢?古倫神父建議可以透過問自己:「我小時候一直想成為甚麼?做甚麼事會覺得開心?玩甚麼遊戲或活動都不覺得累?這個遊戲或活動的甚麼東西讓我這麼著迷?有甚麼東西在我們的靈魂裡躍動了起來?甚麼樣的火花落到我們心裡?」

我回想自己小時候,並沒有立志要做甚麼,但是我發現自己喜歡的活動都不是自己一個人做的,而是和其他人一起做的,像在小巷子和鄰居朋友打棒球,與同學玩彈珠,參加教會團契,策劃和辦活動,打乒乓球,組樂團彈吉他,與朋友一起唱歌…,做這些事總是興致勃勃,永遠不會覺得累。

一直到大學三年級時,我漸漸發現,自己喜歡的是與人一起完成的事務、任務和工作,因為我很享受一群人一起努力,完成理想與目標的感覺。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我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與意義是「因為自己的投入而讓周遭變得更好」。因此在團隊中工作,一起接受挑戰,朝目標前進,能夠分享和彼此鼓勵學習,都會讓我充滿喜樂與衝勁。即使有時工作中難免有難題和挫折,但是只要團隊成員同心,自己仍然樂在其中。

書中告訴我們:「將這些人生夢想和遊戲中出現的圖像詮釋到我們的具體生活情況中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可以將這些圖像詮釋到我們正在從事的職業上,挖掘出讓我們充滿熱誠、不致疲憊的要素。」

書中舉到一位律師的例子,由於他受迫於父母的壓力選擇讀法律,但他一直覺得律師是很枯燥的工作,但考慮到家庭生計,轉業是不實際的作法。與古倫神父談話時,他說自己小時候很喜歡讀《灰姑娘》這類的童話故事,因為故事的最後灰姑娘獲得了正義;長大後他也喜歡讀真人的故事,這讓他發現自己對人們的命運很感興趣。看到這兩個圖像後給了他從事律師工作新的動機和意義:「藉由接觸個案的生命故事,協助他們的生命重獲正義。」

英文的職業vocation這個字同時也有神召、天職、使命的意思。盼望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中看到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生命圖像,實踐祂呼召我們的神聖天職和使命!

「為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上帝看你們與他的呼召相配,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帖撒羅尼迦後書1:11)

2023.06.12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營造情緒友善的職場

這禮拜我在Youtube頻道觀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八堂「與情緒共舞--談情緒照顧」的課程影片,有很多的收穫。很鼓勵同工們撥出一些時間觀看。

王牧師說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盟友。情緒是上帝給人的禮物,讓我們能夠適時保護自己,呈現生命獨特的面貌,以及讓我們的生命可以更被了解。情緒不是我們控制的對象,而是要去好好理解與照顧的對象。

每個人都會有正面與負面的情緒,正面的情緒有快樂、興奮、安心、感動等;負面的情緒有生氣、失落、焦慮、恐懼、錯愕等。每個人原本就有不同的情緒組合,使每個人呈現不同的生命樣貌。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每個人都一樣,我們的社會和社群會變得很單調和乏味。

喜怒哀樂等情緒是每個人生命經驗的產物,是很自然的,本身沒有問題,但情緒如果被錯待,就會形成問題。即使是正面的情緒,若遭到不當對待,也有可能轉成負擔。比如當自己很高興而開懷大笑時,辦公室同事卻投以異樣的眼光或白眼,長期下來我們不僅在辦公室壓抑快樂的情緒,還會害怕有這樣的情緒,逐漸遠離或討厭自己的本性。

我們的社會對負面的情緒更是採取壓抑的態度,不希望個人太直接或明顯表達真實的情緒,可是情緒其實不會因此消失,而是潛伏和持續累積,若沒有妥善理解和抒發,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結果反而會導致情緒的爆發,傷害自己、別人和關係。

王牧師提到自己若有一些特定且較強烈的情緒出現,種子經常是埋在過去某種情緒被忽略、誤解或錯待的重大事件、經歷或情境;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去覺察和關照這些經驗,便可以成為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將現在和過去的生命串起來的線索。當自己的情緒真正被了解和善待時,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些情緒也會漸漸地不再是困擾我們的因素,甚至我們會找到更適切表達或與情緒相處的方式,轉變成正向的循環。在他的影片中有介紹好幾個實例和具體的方法,請容我不在此劇透。

看過這一系列的影片,我似乎比較能夠了解古倫神父在書中常提到的「受傷的小孩」所要表達的涵義。我們目前在人際關係、家庭、職場中若有遇到衝突、摩擦、不愉快、不自在、緊張、焦慮…,或許都可以從此時的情緒反應,回溯到過去的某些受傷經驗,發現那個「受傷的小孩」。古倫神父建議我們像耶穌對待小孩的方式,去關照我們的情緒和受傷的經驗:1.擁抱(接納、不責備)、2.觸摸(保護,給予安全感)、3.祝福(用善意的話語鼓勵)。王牧師在影片中也有相同且具體的建議。

很期待我們能夠一起努力營造情緒友善的職場,讓同仁們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情緒都可以妥善被接納和理解,而從心產生回顧與療癒生命經驗的動力。希望單位或團隊中有願意互相聆聽與陪伴的夥伴,形成彼此關照支持的力量,此外同仁們也不要忘記善用好消息協談中心的專業支持和諮詢。

「於是他(耶穌)抱起小孩子,一個一個地摸他們,給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6)

2023.06.05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讓家庭和父母成為工作的力量來源

在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的《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書中,談職場靈性的個人條件時,有相當多篇幅在討論了解自己—包括影響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心的世界,對個人的工作與職場生活的重要性。

家庭、工作職場、社團、朋友間的人際互動構成我們主要的生活面向,每一個面向都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更認識自己,不同面向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像家庭就會對我們職場上的選擇和表現有潛在且深遠的影響。

雖然不是絕對的,但許多人選擇職業受到父母很大的影響。有不少人因為耳濡目染,走上和父母相同或相近的職業;也有人因為不喜歡父母的工作,而刻意避免相關的行業。我知道有不少牧師的小孩同樣當牧師,也有些牧師的孩子刻意選擇與教會無關的職業。

是否選擇與父母相同的職業並不重要,重點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對父母的評價極可能會影響我們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工作模式。古倫神父提到:「缺乏父愛的人在工作上比較無法信任別人,並且討厭權威。他們不願面對衝突,缺乏決策能力。而缺乏母愛的人則在公司裡尋求安全感,希望公司是母親的替代品,可是這常常會讓他們失望。」

古倫神父輔導過一位牧師,父親是一位人人敬畏、強悍的法官,這位牧師從小就覺得自己永遠無法像父親一樣,因此他選擇與父親相反的職業,擔任關心受刑人的牧師,可是這導致他得到憂鬱症。古倫神父告訴他不必活在父親的陰影中,要相信自己並知道自己擁有來自父親的力量。於是這位牧師逐漸放開父親期待的心理負擔,但同時勇敢接受領導的主管職,但運用來自父親的正直與果斷特質,後來在職場上有成功的表現。

古倫神父提醒我們:「我們要在內心脫離父母並走自己的道路,但絕對不該過著與父母對立的生活,而是應該汲取來自原生家庭根源的力量。」

英國管理思想作家韓第(Charles Handy)坦言曾對父親有些失望,覺得父親似乎不求上進,他大可前往大都會的大教會發展,卻一輩子(40年)留在愛爾蘭當一位鄉村牧師。可是在父親過世後的告別禮拜,老教堂擠滿了人,路旁停放的車輛排了好幾百公尺,許多人從外地回來,或放下重要的工作,站在教堂外,安靜地參加父親的葬禮。許多人告訴他,父親是很特別的人,幫助了很多人,贏得了更多人的佩服,他的人生與牧者工作已成為許多家庭的重要部分,且是許多人的榜樣。

韓第說當他離開父親的葬禮時,心中帶著難過,也陷入思索:「我的忙碌生活和所謂的成就,跟這麼多受到他(父親)影響的生命相比,價值有多高?他不是平凡的人。問題出在我身上,不在他身上;我評斷他的方法一直是錯誤的。…我迷失在自己的奔忙之中,假使我想對任何人起作用,我必須重新找到真正的自我。」

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一個兒子很悖逆地要求父親將財產分給他,然後離家出走,過著放蕩的生活,揮霍了所有的錢,淪落到比豬更不如的地步,這時他察覺自己的錯誤,體會到以前所不喜歡的家中即使最微薄的資源都足以讓他活下去。於是他回家,但不是以兒子的身分,而是以雇工的態度服事家庭。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與家庭的資源連結,開展新的生活。

願上帝幫助我們能更真切認識原生家庭、父母和自己,但不要被侷限在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壓力與界線中,而是將原生家庭、父母美好的特質轉化成開創自己生涯的動力。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路加福音15:17-19)

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