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學習小孩的喜樂與生命力

魏德聖導演的電影新作《BIG》去年12月上映,這部片子以6個癌症病童抗癌為故事主軸,敘述生命的可貴。院內一位兒癌醫師向企劃室推薦並建議醫院包場,基於支持優質國片以及醫療人文與生命教育,上禮拜醫院在電影院包下兩場次,供同工報名觀賞。

這部影片內容很豐富,片長158分鐘。雖然這些兒童生病與治療過程很讓人心疼,加上看到其中部分家庭也或多或少有難念的經,影片本身是屬於比較讓人感到沉重的題材,不過因為劇情流暢,不會讓人覺得很冗長或難熬;更可貴的是導演與製片團隊很巧妙地放入許多歡樂、幽默、明亮的氛圍,甚至很用心地穿插動畫,去展現兒童求生的生命力。因此儘管不是每一位病童都能如願獲得療癒,但整部片子仍能傳遞出不凡的勇氣與盼望。

我在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醫師的臉書上看到他介紹魏德聖導演拍這部電影的起心動念:

「二十年前曾經有個機會訪問兒童癌症病房,發現裡面充滿了歡笑,喜樂多於悲傷,這個深刻的經驗就留在心底。前兩年因為疫情,台灣三部曲電影的製作喊停,除了心痛,還有很多事沒辦法交代,內心充滿了負能量,想轉移焦點,忽然又想起這個經驗,為了消除負能量,就以孩子的眼光寫這個劇本,寫著、哭著、笑著,心中的負能量就消失了,於是就想把這個電影拍出來,希望能幫忙消解社會上的負能量。」

很佩服與感謝魏導願意將這些內心的轉折分享出來,帶給我很多啟示。魏德聖導演對台灣影壇有莫大的貢獻,有人說他製作的《海角七號》使得長久陷入低潮的國片重振起來,開創的台灣電影的新局。後來他再拍了《賽德克巴萊》與《Kano》,都引起很大的迴響。

但即使像魏導這樣令人欽羨與佩服的成功人士也不是都事事順利,仍難免遇到重大逆境與考驗,使得事與願違。其實愈成功、有名聲的人在人生的挫折中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有時候就因此消沉下去或以酒精或藥物麻醉自己,甚至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我們常會看到新聞報導明星或名人的不幸殞落消息,讓人婉惜。

很難能可貴的是魏導從過去與病童的接觸經驗中找回生之喜悅和盼望,決定拍攝這部以癌症病童為主題的影片,因此這部電影的片名「BIG」是”Being Is Great!”的英文字母縮寫,中文意思是「活著最大」或「好好活著就是一件偉大的成就」,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好好活著,就有轉機。

我在嘉基60周年專書《踏在愛的第二里路:嘉義基督教醫院60年愛的傳承》第104頁中看到一段記載。戴醫師在嘉基第一棟醫院蓋好之後,接著計畫興建小兒麻痺中心,於是1962他利用回美國度假時為此進行募款。他的一位木匠鄰居Chester Alfson拿給他一張3000美金的支票,要支持這個計畫,當時這是一筆大金額。1967年有25床與復健設施的小兒麻痺中心便以「艾弗遜小兒麻痺中心」(Alfson Polio Center)命名。

書中提到:「艾弗遜小兒麻痺中心一直是戴醫師心中的支撐,他常說當他沮喪時,看到中心這些深受苦痛的麻痺症小孩的笑容,他就開朗了。戴師母也提到這些小孩的天真可愛,她記得有一年聖誕節美軍送來一些三輪腳踏車給這些小孩,她想這些孩子又不能用他們的腳來玩,所以認為這些是無用的禮物。但令她驚訝的是,她去查看小朋友時,看到他們坐在小三輪車後面,然後用他們的手去踏踏板,在醫院裡到處跑,他們很喜歡這些三輪車,並且得到極大的快樂。」

耶穌曾教導我們要回轉變成像小孩那樣地喜樂與謙虛。我發現戴醫師、戴師母、魏德聖導演也都同樣看到小孩從內心所展現毫無保留的、不被病痛或外界環境限制的喜樂泉源,讓他們感到極大的鼓舞,我深信我們也都可以。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上帝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路加福音18:16)

2024.01.29

音樂是上帝所賜的禮物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像過沒有電影配樂的電影會變成甚麼感覺?我想一定是乾澀和枯燥許多,也少了很多的感動、情感或歡樂。同樣地,我真的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人生會變成怎樣的光景!連強人哲學家尼采都曾說:「沒有音樂的人生是完全走調的(錯誤)。」幸好上帝將音樂賜給人類,讓人的生活不至於變調,而能夠得到滋潤,因此創立信義會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音樂是上帝所賜的禮物!」

我覺得音樂是最平易近人的藝術,我們不必懂任何音樂的道理,都能夠直接從音樂得到喜悅、安慰與激勵。音樂超越時空的廣度與觸角幾乎可以吸引每個人與它親近。

音樂的風格與類型很多元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音樂,另外有宗教音樂、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而這裡每一類音樂又可以細分許多不同風格或派別的音樂。更神奇的是,藉由少數幾個音階、不同節奏的組合,透過各種樂器或音色的搭配呈現,竟可以展現無窮的變化與極豐富的內涵,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聆賞音樂的管道也很多樣,我從小在教會參加主日學與主日禮拜要唱聖詩,聽聖歌隊的獻詩,也在教會與學校禮堂聆聽過現場的音樂會。國中時自己買了一套小音響,以及古典小品和西洋流行音樂的黑膠唱片,很享受其中。高中時開始有卡式錄音帶,因此只要一台錄音機裝入錄音帶便可以播放音樂,後來隨身聽(Walkman)問世,使得我們能夠隨身攜帶一台小錄音機,接上耳機聆聽音樂。大學末期台灣雷射唱片CD逐漸普及,主宰音樂市場20年,直到近20年網路串流影音興起,結合通訊與手機的進展,我們現在戴上藍芽耳機,透過手機便可以隨時隨地聆聽音樂。我在讀書寫作或運動時,也喜歡一邊聽音樂,覺得會更有精神。

不過最佳的音樂聆賞體驗,還是要在音樂廳聆聽現場演奏,親身感受音樂家的生命力!上禮拜天下午鋼琴家陳毓襄和台灣獨奏家交響樂團在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舉行2024新年音樂會,上半場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前我好幾次從CD、廣播或YouTube,透過音響和電腦聽這首曲子,但沒有特別發現樂團和鋼琴獨奏力道竟然都這麼強,直到這次在音樂廳中才深刻被震撼和感受到。陳毓襄老師說她是「用生命在彈奏」,「當成是最後一次演奏」,因爲在如此激烈的彈奏時手極有可能會受傷。原來這麼精彩的演奏,是音樂家用她(他)們的生命創造出來的!

著名的黎巴嫩詩人與作家紀伯倫曾說:「音樂是靈性(心靈、精神)的語言!」我非常認同這句話,而且音樂是全世界共同的心靈語言。大提琴泰斗卡爾薩斯說:「音樂是向心靈傳達美麗而詩意事物的神聖方式。」

無論是在歡樂、欣喜、興奮時,還是在悲傷、憂愁、痛苦時,或是安靜、沉寂時,上帝賜給我們音樂成為各種時刻與處境中的陪伴。我們也可以用唱歌和擅長的樂器抒發這些內心的情感,向上帝讚美稱謝,並與別人一起同樂或帶給人安慰及鼓勵。

最近我特別喜歡聽無伴奏人聲重唱(A cappella)的歌曲,Youtube中有許多優質的團體的演唱影片,向大家推薦其中兩個A cappella團體。




「你們當向上帝-我們的力量大聲歌唱,向雅各的上帝歡呼!高唱詩歌,擊打手鼓,彈奏悅耳的琴瑟。當在新月和滿月-我們過節的日期吹角,因這是為以色列所定的律例,是雅各上帝的典章。」(詩篇81:1-4)

2024.01.22

終極的人生領導者

禮拜六(1月13日)台灣才剛經歷總統與國會立法委員的選舉,在民主國家,選舉是很重要的機制,藉政黨與政見的競爭,由人民挑選下一階段的執政者與團隊,因此在競選期間,各候選人和政黨充滿張力,許多選民也熱情投入,爭取或展現支持。無論結果是否如自己所願,我們都應該慶祝我們再一次共同決定未來四年國家的領導者與政策的制定與監督者。

國家的領導者與執政和監督團隊確實很重要,對國家的未來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好的領導者能帶給國家清楚的願景與方向、穩定平和的社會環境、勇於面對國家所遇到重大問題,提出或制定有效的前瞻性政策,並激勵民眾一起同心努力建造更美好的國度。

國家需要有好的領導者,同樣地,我們個人的生命也需要有卓越的領導者。最佳的人生領導者必須有超越與永恆性,不會變來變去,就如同北極星對於航海者一樣,天天指引正確的方向。

理想的人生領導者也要能幫助我們保持生命的穩定度與韌性,在變化及挑戰的環境中持續提供穩固的基礎,賞賜內在的平安、智慧與勇氣去迎接與克服各種考驗,展現生命的活力。真正的領導者能夠讓我們完全信靠,將所有事情交託給他,相信他了解我們的真正需要,並依我們的需要安排最好的結果。

終極的人生領導者也能夠時時激勵我們,去實踐與追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活出美好、豐盛的人生與見證。

著名的作家與人際關係教育家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書中,提到他小時候家境艱困,不幸與不順之事不斷打擊他們,使得父親陷入憂鬱;幸好母親有深厚堅定的信仰,在那段辛勞的歲月中,在祈禱中單純信靠,把一切困擾交給上帝,使得他們家苦盡甘來。

卡內基年輕時也曾經對基督教信仰懷疑與迷惘,並離開信仰。但後來重回基督教的懷抱,因為宗教「帶給他信心、希望以及勇氣,消除了緊張、焦慮、恐懼與憂慮,給他人生的目標與方向,拓展了快樂的泉源,以及真正的健康」。

他也舉美國汽車工業先驅亨利福特為例,在採訪他之前,卡內基想像亨利福特要經營世界最大的企業,一定有極大的壓力,因此問他有沒有憂慮過什麼?78歲的亨利福特親口告訴他:「沒有,有上帝在管事,我相信上帝會處理一切事情有最好的結果,那我還擔憂什麼呢?」

聖經前半部(舊約)記載以色列這個民族與王國從歷史發展中,深刻體驗到需要上帝來帶領他們,做為他們的領導者;後半部(新約)則強調每一個人都需要上帝成為生命的主宰,跟隨上帝的指引。

當我們有上帝做為我們的領導者,便不再孤單,需要事事依靠自己,而是有一位超越及永恆的神與力量時時陪伴、支持我們。因此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與奧地利的心理學家榮格,都強調宗教信仰對身心靈健康的關鍵影響。著名的作家柯維(Stephen Covy)曾說:「我相信人性裡頭有某些部分是法律或教育都無法碰觸到的,唯有靠神的力量才有辦法處理。」

國家的領導者儘管重要,但絕非長久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因此人生不變的領導者更顯重要。盼望我們都能在信仰中找到人生最關鍵的領導者,成為我們生命穩定與盼望的根基。

「要專心信賴上主,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上主的旨意為依歸,他就會指示你走正路。」(箴言3:5-6)

2024.01.15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4Rs的簡樸生活

去年底在整理家裡環境時,竟然清出超過100公斤、好幾堆的舊書和資料,大部分是30年前大學和研究所時期的教科書和講義,連自己都覺得訝異。

其中有好幾大箱甚至是當時從美國的學校費了一番功夫裝箱、托運回來台灣,結果放了30年,都沒有開箱過,從來沒有拿出來翻閱,只是長久堆在家裡占空間,卡灰塵。而現在看來,這些書和資料也已經過時、老舊,不會再用到,因此就加以回收清除。

這件事提醒我要學習「斷、捨、離」的功課,以及讓自己的生活趨向簡樸生活型態。

現在的物品來源豐富,有自己買的,別人送的,活動獎品或贈品,天天都有新東西往家裡放;如果東西只進不出,家裡空間總有一天會被占滿,變成倉庫,而非住家。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有一樣東西三年沒用到,就可以考慮送給別人、捐出去或丟掉,甚至極簡主義的人士會認為一年沒用的東西就可以處理掉,我後來覺得也不無道理,通常一年以上沒用的東西,再用到的機會非常小,為了非常小的機率再用,卻長期佔用了一個位置或空間,其實並不划算。

每個人都有很難捨棄的東西,可能是衣服、包包、鞋子、資料、書籍、3C用品、玩具等等。像我對書本就很沒有抗拒力,也很不捨得把書丟掉。直到書架不夠用了,我才決定把一些自己不會再看的書,若書況還可以,就寄到「讀冊」二手書網站上賣,處理了好幾十本的書,藉此分享給可能想購買這本書的人。

前門諾醫院小兒神經科樂俊仁醫師,也是一位神父。他長期投身在花東兒童醫療與早期療育,多次醫院要推薦他參與醫療奉獻獎甄選,都被他斷然拒絕。有一次他知道我關心環保,要送我一本書,請我和他到宿舍拿。當我和他進到宿舍,發現他的單人房裡只有一張床、一張書桌和一個釘在牆上的木書架,真的是家徒四壁,沒看到多餘的家具。他要送我的書是書架上唯一的一本,他說已經看過這本書,就送給我看。當時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竟然有人的生活可以如此簡樸。其實樂醫師的穿著也極度簡單,總是幾件白袍與白長褲搭配重複穿,但看起來都很樸素、乾淨與專業。

與樂醫師這次的互動讓我體會到,生活簡樸不僅無損生活品質,反而可能更有品質。因為我看到的樂醫師總是精神奕奕,充滿活力,投入在醫療與教區的服務,而且受到許多病家與教友的敬重與感謝。後來我知道他只跟醫院領取少數的生活費,請醫院將其餘的薪資撥入社福貧病基金,為弱勢病人支付醫藥費。我們不一定能和樂醫師一樣,但一定能以他為標竿,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簡樸一點。

我相信外在生活的簡樸也有助於內心的單純,讓自己的心思更專注,不會被太多外在的東西影響而忙亂。當自己的居住環境簡潔有條理,生活也會更加就緒有效率。除了清理堆放在家中用不到的東西之外,也可以從減少不必要的東西來源著手,當拿到一樣物品時,先問,我真的用得到這個東西嗎?如果不是很確定,那就應該加以拒絕。簡樸生活有4Rs,分別是Refuse(拒絕不需要的東西)、Reduce(減少需要的東西)、Reuse(將現有的東西重複使用,物盡其用)、Recycle(將用不到的東西清理回收)。

在新的一年,我們可以立下心志朝向4Rs的簡樸生活,讓我們在物質充裕的時代,生活與內心空間不被這些東西所占滿,而能夠騰出更多內外空間,追尋人生更重要的永恆價值。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10:41-42)

2024.01.08

人生可以充滿喜樂

今天是2024年的第二天,也是第一個上班日,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天天豐盛!

我們在重要的節日都會互祝「快樂」,活得快樂確實是人生核心的期待,幾個禮拜前我曾分享哈佛大學商學院Arthur Brooks教授的見解,他提到快樂的人都同時懂得享受與分享生活中美好的經驗,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與珍惜,並且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另外一位我很喜歡的作家是諾曼.皮爾牧師(Dr. Norman Vincent Peale),在他的書《人生光明面》(The Amazing Results of Positive Thinking)中,有一章「人生可以充滿樂趣」,對如何營造快樂的生活提供幾點很具體的建議,謹在新年之際與大家分享,希望每位同仁都能有更喜樂及充滿樂趣的一年。

首先,皮爾牧師提到身心的美好體驗可以增進生活的樂趣。他建議我們從周遭環境中發現與欣賞美的事物,當精神愉悅,心境開闊時,人生也會感受新的意義;此外適量的運動與休息是心情愉悅、重獲活力與樂趣的必要因素。

第二步是好好對待自己的心靈,採取積極的思考模式。他建議我們養成一種習慣,每天期待驚喜的事發生,我們期待得愈多,所得到的意外喜悅愈高;一天中碰到的驚喜,會與當天的信念相符合。

書中提到一位讀者分享的「七天精神食療法」,藉由操練自己連續一周不要講任何一句消極、負面、沮喪的話,使他從原本很不快樂變成能夠享受生活樂趣的人。

皮爾博士也建議採取類似古倫神父的晨間與睡前儀式,他說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兩個時刻是早上起床和晚上入睡前。早上起床時第一件事是告訴自己一件好消息,像是作家梭羅都提醒自己「能活在世間是多麼幸運的事!」有人則是告訴自己「今天我要做幾件好事」。睡前躺到床上則可以回想「今天最快樂的事是甚麼?」,也許只是一個美好的小東西、一句溫柔的話、小小的善舉,或聽到一首優美的樂曲,然後用感恩與愉悅的心入睡。

第三個享受生活樂趣的原則是學習去愛、去尊敬別人,即使是一個自己原本不喜歡、討厭的對象,秘訣是「你必須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上帝的兒女,保持一種尊敬的心情與態度,這樣就可以使對方和你同樣感到快樂」。我們如何理解他人,對待別人,對他人有所回應,都與自己的幸福與快樂息息相關。

第四種快樂的來源是「給予」,包括付出金錢、時間、興趣或忠告,以及任何可以提供出去對別人有益的事物。我們的心必須保持流動,才會充滿生氣,不要像死海一樣只進不出,而是像一個健康的湖泊,有充沛的源頭,也有傾注出去的管道。

第五個過得快樂的建議,則是學習從憂傷悲慘的遭遇中復原。皮爾博士從許多朋友的經歷中指出,工作、旅遊、藥物只能暫時止痛或減緩創傷造成的沮喪心情,唯有信仰能夠能使人從傷痛中復原。他建議的處方如下:

1.每天不斷地禱告,如聖經上所說的:「不停地禱告!」

2.讓自己沉浸在聖經的字句中,時常頌唸,反覆思索,將給自己很大的力量。

3.拿一張紙,對所認識的人所能想到的一切好想法一一寫下。

4.想一想自己一天中可以有幾次想對上帝表達愛與感恩。愈能表達出對上帝的愛,自己就愈感到快樂。

5.設法消除生活中的罪惡感。不須一直為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過去懊惱。英國喬治首相(David Lloyd George)說:「順手將門關上,將過去的一切留在門後,然後,你又可以重新開始。」腓立比書3:13-14鼓勵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4)

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