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中維州食物銀行(Central Virginia Food Bank)

我在Richmond所參加的Ginter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GPPC)成人主日學的「平安論壇組」(Peace Forum)這一季的主題是「食物與飢餓」(Food and Hunger)。原來我以為我們是要討論較貧窮國家中的饑荒與食物供給的問題,沒想到絕大多數的講員與課程所討論的卻是美國的飢餓與食物相關的議題[1],甚至就是在我們所處的維吉尼亞州中部地區所看得到的問題。也因為所討論的問題不是眼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所以讓人感觸更深。

飲食與食物的信仰意涵

GPPC教會的平安論壇每季都會選定一個社會、環境、人權、國際政治(和平)、或經濟的議題,邀請相關的講員做專題演講,或者從聖經的教導去思考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在行動或行為上去回應與參與這些問題。這次以「食物與飢餓」為主題,其實是出於一個非常單純的信念。耶穌教門徒的禱告文中有一句話:「賜給我們今日所需的飲食」(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耶穌教導門徒向上帝祈求日用所需的食物,表示食物是一項極其重要的需要,這當中有兩層意義,第一是讓我們知道食物是上帝所賞賜的,當我們獲得日用的飲食無缺時,我們必須知道珍惜與感謝,不能浪費。第二層意義是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也能夠獲得日用的飲食,當人有欠缺時,我們必須設法餵養他們,使他們都同樣得到每日所需的飲食。這是一種社會公平(equity)的理念。

在Richmond的一間長老教會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and Presbyterian School of Christian Education的聖經學者Dr. Andreas Schuele更進一步指出,在聖經四福音書的記載裡,耶穌不僅在禱告文中強調飲食的重要,他也很喜歡參與各種餐會或飲食的場合[2];耶穌有許多次重要的教訓都是透過飲食的場合去表達,比如在宴會中實行第一次的神蹟,至少兩次在曠野使跟隨他的數千群眾吃飽,透過與朋友的用餐去強調朋友之間彼此的關懷與分享,在與門徒最後的晚餐中表明自己即將受難並塑立犧牲與服事的典範;在他復活之後也用吃一片烤魚來向門徒證明自己真正的復活。Dr. Schuele強調對耶穌來說,飲食不只是食物或生理上的飽足而已,更代表人與人,以及人與上帝之間的分享與交通,因此,提供飲食與食物其實是「分享生命」的一種象徵。

中維州的飢餓問題與食物銀行的成立

很難想像當今全球第一大經濟國內有許多人面臨三餐不繼的問題,但這是事實。單單是中維州地區大概就有將近四十萬個低收入民眾,其中有飢餓問題或營養不良的兒童人數高達25,000人。雖然美國的社會福利救助有提供食物券 (food stamp programs[3])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老人、身心障礙者及孕婦購買食物,但還是有不少人未達領取食物券的資格,而事實上處於三餐不繼的狀態。

出於類似的信仰理念,中維州地區有許多教會在個別的社區中關心有飢餓問題的民眾,他們當時都不約而同找上一家當地由基督徒家族所經營的連鎖超市Ukrop’s[4]勸募食物,因此Ukrop’s建議這些教會為什麼不考慮組織起來,一起來幫助這個地區中需要食物的民眾。於是這六十家教會在1980年共同成立「中維州食物銀行」(Central Virginia Food Bank, CVFB)此一非營利機構,統籌食物的勸募與分配,以滿足各社區的需要。

中維州食物銀行的運作與服務

剛開始CVFB主要是扮演一個食物資源整合與分配的角色,它所採用的方式是向這個地區中的超市、賣場、團體與個人勸募以罐裝食品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進到中央倉庫後由志工與員工加以妥善分類、儲藏,由各社區與CVFB合作的相關慈善團體(如教會)依照社區中的需要領取物資,再轉供應給需要的民眾。比如我去的GPPC教會每季有一次會在禮拜中奉獻時同時收集會友奉獻的罐頭,再送到CVFB;每年四月初這間教會有一個禮拜是Caritas(仁慈)週,會接待並提供社區中的遊民食宿的招待,其中有一部分的食物便是從CVFB領取而來。

後來CVFB所收集到的捐贈食物中,生鮮食物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食物必須馬上處理、烹煮並食用,無法長期儲藏。因此CVFB開始與此地區另一個已經有40年之久的慈善團體「中維州送餐到家」(Meals on Wheels, MOW)合作,供應這些生食給MOW為居家年長者與中低收入家庭(主要是兒童)準備三餐。這些餐食與服務是完全免費的,而且可以根據個案的特殊健康需要配餐(如糖尿病餐食);很有趣的是MOW也募集並購買寵物食物,每月配送一次給有養寵物的年長個案,理由是對這些年長者來說,寵物等於就是家人,甚至是唯一的陪伴者。

最近CVFB與MOW合作在Richmond蓋了一個大型的中央廚房,稱為Community Kitchen,使整個生鮮食物的收集、處理、烹煮、配送作業與流程更為一貫化。很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工作大多由眾多的志工分工完成。

此外,CVFB也開辦Kids Café(兒童餐坊)服務,把在community kitchen中準備的兒童餐點送到由慈善機構所經營,在照顧中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安親班、暑期弱勢兒童輔導班共50個據點,讓這些兒童有營養均衡的餐點。

由於這些餐食服務的開辦與擴大,CVFB對各類食物的需求量也更大,因此更積極去接洽與勸募食物,特別是各個超市當天沒賣完所剩下的生鮮、即將過期的罐裝食品,以及各級學校餐廳與廚房當天未用完的食物,都能迅速送到CVFB處理。比如CVFB與我的學校VCU的學生自助餐廳合作推出請學生珍惜食物的方案與活動,學生餐廳提醒學生取用剛好夠用的食物,不要拿過多的食物,結果吃不完而倒進垃圾桶;餐廳承諾將藉此省下來的錢或食物全數捐到CVFB。因此這些超市與餐廳與CVFB的合作也等於是一種珍惜食物的行動,減少很多食物被丟進垃圾場,平白被浪費掉。

單純的使命感,不凡的行動與任務

這幾年來CVFB每年大概都收集並分配了600萬公斤的食物給各類服務的對象,參與服務的合作機構約在600間左右。目前community kitchen每天可以準備2,000份的餐點,透過送餐服務或Kids Café送給約800位的年長者與將近1000位的弱勢兒童。隨著不景氣的擴大,這些需要在可見的未來會愈形加重。

事實上收集、處理、準備、配送食物與餐點是相當不容易的工作,須要有很周詳的流程規劃與有效的分工執行才能做到。我相當佩服CVFB、合作機構與眾多志工可以基於這麼單純的信念,採取如此紮實的行動,去完成這麼高難度的且有意義的任務。

現在每當我搭公車要到學校,從高速公路經過CVFB看到它外表磚紅色的大倉庫時,想到的是這些建築物裡面一群用具體行動展現單純愛心的人,以及他們所完成的不平凡的服事—不讓任何人空著肚子度過漫長的夜晚。

[1] 包括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農耕形態(傳統小農場、有機耕作、現代化大量生產的農耕)、農產配銷體系、食品產業的運作、聯合國的糧食方案等。
[2] Schuele說他經常跟神學院學生開玩笑說耶穌是一個social person,如果他生在今天,一定經常出現在各類的宴會或各種party場合。
[3] Food stamp曾經在1930年代開始試辦,後來在1962年正式成為法律與聯邦政府的政策。主要構想是由聯邦政府出面,透過政策架起一座橋樑,以同時解決美國內中低收入口的飢餓與農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食物券可以用來買生鮮食物與加工食品,但不能買已經烹煮好(pre-cooked)的食物(也不能用食物券去餐廳用餐)。對有些年長者來說,煮飯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光是領取食物券並不表示就解決飢餓的問題。此外,有許多研究發現使用食物券的民眾有偏高的比例有肥胖的問題(或說食物券與民眾肥胖有正相關),這也顯示光是食物券政策還是無法確保這些民眾能夠獲得均衡的營養與健康。
[4] Ukrop’s是一家在1937年從Richmond開始的超市,後來發展成連鎖超市,但仍只有在維吉尼亞州的幾個主要都會區才看得到。創辦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並強調根據基督教信仰的原則經營公司。比如70年來秉持禮拜天公休,店中不賣酒(但賣菸,不過是放在特區的房間,不是在開放的區域),強調慈善與回饋社區。這家超市以品質著稱,並有相當受家庭主婦或上班族群歡迎的熟食或熱食產品,在這個地區擁有相當高的顧客忠誠度。

1 則留言:

Silly Bus 提到...

Thanks for the good info...very good blog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