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拍的醫療主題日劇都相當好看,至少我看過的〈白色巨塔〉、〈醫龍〉和〈派遣女醫〉這三部日劇都是劇情緊湊、高潮迭起的醫療連續劇。
很有趣的是,這三部日劇都共同以日本大學附設醫院中派系明爭暗鬥、權力及金錢利益追逐為背景,去突顯幾位對醫療擁有獨特理想,執著為病人服務的醫療人員的脫俗與可貴。而故事的高潮總是在醫院內掌握權力者及其附庸者機關算盡打壓持守理想的醫者,最後邪不勝正,執著理想者終能克服萬難,完成拯救病人生命的任務,權力派受到報應,使得人心大快。
這幾部日劇除了其娛樂性之外,可貴之處在於提醒醫界和每一位醫療工作者,醫療的核心價值繫於對每一位病人的關愛與忠實,醫者必須全力為病人的福利著想,其他考量則是次要的。健康經濟學中有一個相近的概念,指出醫師理論上對病人負有醫療代理的關係與責任(agency),由於醫病在醫療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資訊較不足的病人將醫療決策權委託給資訊較充分的醫師,希望醫師能為病人謀求最大的益處。在此關係中,病人是委託人,醫師是病人的代理人。完美的代理人(醫師)必須完全以委託人(病人)的利益為最高考量。在這兩齣劇中,分別由朝田龍太郎(醫龍)和大門未知子(女醫)生動地演出病人的完美醫療代理人角色。朝田醫師堅持不放棄眼前任何一位病人,不僅為病人的生命,還為其術後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在手術室奮鬥到底;大門醫師則是為了醫治與挽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疏忽與失誤,因此一再地講出「我(的手術)是不會失敗的」,除了某種程度上是展現自信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宣示對病人百分之百「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責任與決心。我想這也是反映了社會大眾對醫師和醫療機構的深切期待吧!
〈醫龍〉和〈派遣女醫〉另一個成就,是對病情和醫療過程的描述非常貼近醫學專業。我自己不是醫師,我曾經就劇中的術式和醫療細節請教醫院的心臟科醫師,得知劇中的高超術式絕非憑空想像,而是臨床上確實在使用的方法,像〈醫龍1〉的Batista縮心手術就曾經在全球心臟外科界風靡一時[1];〈派遣女醫3〉的清醒開腦手術,在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主任的傳記《醫者,本來如此》裡有很詳細的描述。看過這些影集,讓觀眾對外科的工作與醫療進展多了不少認識,可說是很大眾化的醫學及科普教育。這也讓人見識到這些日劇的編劇及導演的功力,能夠用如此生動的劇情將觀眾一窺艱澀的醫療領域,實在不簡單!
就這兩部影集來看,我個人對〈醫龍〉的喜愛勝過〈派遣女醫〉(雖然我喜歡飾演大門醫師的米倉涼子勝過飾演朝田醫師的坂口憲二!),主要原因是〈派遣女醫〉的個人英雄主義太過濃厚,好像一位特立獨行且醫術高超的外科醫師就能夠搞定許多疑難雜症和艱難的手術。儘管〈派遣女醫2〉的多器官體外腫瘤切除手術中也加入了其他的醫師通力合作,但是其他醫師仍是插花角色居多,而且以臨時組成的醫療團隊完成如此高難度的手術與真實臨床運作應該有相當的落差。
相較之下,〈醫龍〉一貫的中心軸線,就是強調一個長期、穩定的醫療團隊的價值。醫療的英雄主義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臨床上若要給重症病人完整、有效的診療,都需要靠醫療團隊,不僅要跨科的醫師,還需要護理師、和各類臨床技術人員(體循師、醫工、營養師、藥劑師、醫檢師、放射師、心理師或社工師等)的協力配搭。醫療團隊的好處是可以集結不同專業的力量共同去完成複雜或高難度的臨床任務,團隊成員有不同的背景與專長是必要的,甚至個性不同也很好,能夠有所互補;但是很重要的是團隊成員必須有為病人的利益著想的共同目標,保持彼此開放、尊重、信任的態度,充分溝通,設定能一起遵守的原則與作業程序,不斷執行操作,並從中檢討改善,力求完美,這些團隊的成功要素在〈醫龍〉中多少都有描寫到。
不過〈醫龍〉讓我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同一個團隊能夠在短期內將各種不同的病症與高難度手術都處理得那麼完美。團隊運作需要默契,而成員之間默契的培養必須透過不斷反覆地操練,有一定的學習曲線才能將任務做到一定的水準。如果一個外科團隊必須同時面對差異很大的病例,每次執行的都是很不一樣的手術,是很難形成團隊默契的(關於這點,可以參考這一份研究[2]),特別某種手術的熟練是非常需要靠一再的實做去累積經驗,不太可能在時間很緊迫、且團隊以前沒有共同處理經驗的情況下貿然挑戰高度複雜的手術。但是〈醫龍〉演到一個臨床團隊實務上也許可以參考的方法,是團隊成員針對某種之前未曾執行過的困難手術,在術前先做模擬演練或沙盤推演。在醫療日劇中,常有外科醫師或團隊在術前進行模擬演練的畫面,在其他醫療影集似乎不曾看到。不知道這是否為日本的文化特質之一?
在〈派遣女醫〉影集中,大門醫師最常講的一句話是:「我(的手術)是不會失敗的。」也因此每次都讓同僚深深不以為然,或替她捏一把冷汗。不過劇中她的自信與盡力總是帶來令人意外的滿意結果,讓病人康復出院。只是,在真實的醫療處遇中,我想天底下沒有一位醫師敢這麼說,因為面對生命的奧秘和太多人為無法掌握的變數,醫療工作者只能謙卑,盡人事,聽天命。醫師的角色在於就目前醫學所知及所用的方法,為病人提供某種可能有利於其病情發展的條件,而病人病情的變化,還是取決於其本身的自癒能力,以及上帝的帶領。因此我所認識的擁有精湛開刀醫術的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醫師和黃勝雄醫師,在開刀前都會為手術、病人和自己禱告,求上帝帶領整個開刀的過程,使病人得到幫助。國內小兒心臟外科權威傅慶雲醫師、美國傳奇的心臟外科醫師索瓦齊(Lester R. Sauvage)在每次手術的前一夜查房時,也會為病人禱告,讓病人相信上帝會藉由他的手來施行醫治,幫助病人在最脆弱的時候建立信心。
一個謙卑的好醫師,應該不是一味向病人強調手術一定成功,或絕對安全,試圖讓病人放心;而是會將手術在內的所有處置對病人的預期好處與潛在風險都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向病人與家屬說明,協助他們做出最有利的決定,然後給病家鼓勵與信任,盡最大的力量去執行醫療處置。我認為,一位好醫師,一定要對生命源頭存有最深的敬畏與謙卑態度,由此出發去照顧協助和關懷每一位病人。
大門醫師另一句經典對白就是:「沒有醫師執照也可以做的事,我不幹。」每當她講出這句話,觀眾的情緒總會痛快無比,讓大家(除了那些恨她到牙癢癢的同僚與醫院主管之外)愛死她了!因為她敢於與眾不同,不附和庸俗,將時間和精力投注於臨床核心服務上面。這部影集也許是要藉此對日本的集體主義提出嚴正的反抗吧!不過,在實際醫務工作上,這樣的想法應有商榷的空間。
在劇中,大門醫師最討厭做的「非醫療」工作,就是研究和應酬。的確,做這兩件事是不需要醫師執照。不過,醫學的進步,很大的部分歸功於眾多的醫學研究成果。其中,許多臨床醫師將所診療到的特殊案例做成報告,或將醫療技術或流程加以改良或創新,並探討執行後實際臨床的效果,透過論文發表與醫界分享,成為推動醫療進步的重要動力。此外,醫師同儕的應酬,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有時候非正式場合的互動與溝通,是醫療團隊成員之間培養默契與情感的管道,有助於團隊的運作。當然如果應酬變成一種強迫、分黨結派的手段,那就不好了。
以我的經驗來說,大多數醫師都只想做好臨床工作,將病人診療好,其他的事越少越好,也比較沒有耐心去做,也有不少醫師對行政管理的事務心存排斥。平心而論,不能說這樣的想法不對,但不能不說是可惜。最近我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葉健全醫師提到,從對病人的接觸角度來看,醫師的診療的工作是點的接觸,而護理師的工作是線的接觸(將醫師每次查房探視病人之後所開的醫囑加以執行並串連起來),其他專業人員以及醫院行政管理所做的便是要一起建構全面的接觸和防護網,確保病人能夠在安全的醫療系統中得到完善的診療與照護。因此,真正關心病人的醫師,不會只顧自己的診療而已,還會注意護理照護的妥當性,以及參與建構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統。醫師在臨床團隊甚至整個醫院中,其實扮演相當重要的火車頭角色,是所有醫療任務的發動者和領導者。2010年4月號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即為”Turning Doctors into Leaders”(中文版翻譯為「是醫師,更是領導人」),主旨在說:「當前的醫療體系,正面臨著劇烈的轉型,原本主導醫界的守舊派,逐漸讓出舞台;而以臨床成效帶動的團隊,則逐漸崛起。換句話說,醫師的角色正在變化,不再只是孤獨的英雄,更是帶領優秀醫療團隊的領導人。[3]」我認為未來優秀的醫師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領導者,不太可能像是大門醫師那樣的臨床「孤鳥」。
最後,不論是在〈醫龍〉或〈派遣女醫〉兩部影集中,對於術後的照護幾乎完全不提,忽略了術後照護的重要,可能會給觀眾誤解手術成功就代表病人一定康復。其實術後照護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手術,兩者絕對必須同時存在,病人才能夠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手術順利成功只是完成治療的第一步,病人後續長期的照護事實上仍有相當大的挑戰與變數,絕對不能輕忽。因此,手術病人若能夠圓滿康復,除了歸功給主刀醫師和手術室團隊之外,更不可忽略加護病房和病房中默默照護病人的醫護和相關人員(包括清潔人員)所做的付出與貢獻。
以上是我看〈醫龍〉或〈派遣女醫〉兩部醫療日劇之後,對照我對醫療臨床的了解,所做的些許感想與反省。期待未來國內外能繼續以醫療為題,拍出內容更深刻、兼有人道關懷與醫療專業水準的影片或作品。
4 則留言:
最近的還有 Doctors 最強の名医 已經拍到第三季了,這就有提到術後照護。不過術後照護畢竟在電視上沒什麼戲劇效果,所以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畫面在上面。
喜歡你的心得分享與說明^^
謝謝你的分享,讓我除了看戲劇,更多了一點了解~~
其實醫龍團隊禮的藤吉醫師就是負責內科及術後照護的你可能看漏了,不過如一樓所說術後照護的戲劇效果偏低所以並未刻意突顯這個部分,但以醫龍的架構來看是希望面面俱到的,不然也不用每個位置都想找到最強的醫生來組成醫龍隊,這個核心概念跟Dr.X的差別非常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