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探詢工作的動力,賦予意義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前主任王榮義牧師在「健康變老、持續成長」系列影片的第12堂分享【與過去和解與告別】中,提到他曾輔導過事業有成的人士,在退休從事業舞台上走下來之後,原本應該是享受無憂的人生階段,卻罹患嚴重的焦慮和憂鬱症。王牧師因此提醒我們要去了解或探詢:是甚麼力量推動我們走上工作的舞台?以後我們才能優雅地從職場上退下來。雖然這段影片主要的對象是中高齡人士,但我覺得對於目前正在職場上的人也同樣有啟發性。

王牧師提到的這位企業家,非常勤奮與自律,賣力工作,後來創立公司,經營很成功,累積巨額財富,已夠幾代不愁吃穿,於是在60歲左右決定將公司賣掉,完全退下來。

原本想說可以過無憂無慮、悠閒的生活,沒想到退休不到一年,他竟然陸續出現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與被迫害妄想症。王牧師於是帶他回顧探尋把他推上工作舞台的力量,原來支撐他從年輕時便勤奮工作的動力是「媽媽的眼淚」。

他小時候家境富裕,父母個性開朗好客且慷慨待人,家中經常高朋滿座。後來父親經商失敗,欠下大筆債務,親友避之唯恐不及。媽媽每天以淚洗面,有次他聽到母親為社會現實與人情冷暖,很傷心地向父親哭訴,從那時起,他便立志要發憤賺錢,要讓媽媽開心,讓家裡坐滿客人。

果然這份動力驅使他認真念書,善用時間,放棄所有的休閒娛樂,國中起開始打零工,賺零用錢,高中起完全靠自己的工作收入,不用再跟家裡拿錢,工作表現或上司肯定,不斷升遷。開公司之後賺進更多錢,但是在事業巔峰時媽媽突然過世,他開始覺得人生失去方向,沒有意義,雖然每天仍去上班,錢愈賺愈多,但心愈來愈累,並懷疑身邊的朋友可能都是覬覦他的財富,因此毅然把公司出售,提前退休,退休時身邊幾乎一個朋友都沒有。

當他發覺驅使他大半輩子奮力工作的動力來源時,他也開始瞭解到為什麼當媽媽過世後便發現事業對他不再有意義,以及退休後沒有工作支撐他的生活重心時,會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因此他學習與自己的過去經驗和解,並試著調適現在的生活,以重新找到意義和重心。

然而我認為不是只有即將要退休的人才需要探究走上職場舞台的最深動機,目前在職場上的人也有必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工作動機與意義,了解自己為了甚麼理念或意義在工作。

不過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這其中的重點不是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找到一種意義,而是泛指將工作視為有意義的事。」我對此的體會是,我們要先認同工作本身是有意義的,然後清楚賦予工作某種比較長遠、廣闊的價值。這樣這股內在的動力便能夠源源不絕地供應我們健康的工作活力與價值感。

「願他用他的大能來幫助你們,實現一切向善的志願,成就你們憑信心所做的工作。」(帖撒羅尼迦後書1:11)

2023.07.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