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完美」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事事能夠完美,這是驅動我們追求卓越與持續改進的重要力量,不過我們在生活與職場上也需要知道如何包容不完美並與之共處。

維基百科對「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的解釋是:「在心理學中,完美主義是一種廣泛的個性特質,其特徵是一個人追求完美和無瑕疵,伴隨著對自我評價的嚴苛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有學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完美主義類型—正常(normal)完美主義和神經質(neurotic)完美主義。正常完美主義者傾向於追求完美,同時不損害自尊,他們從自己的努力中獲得滿足感。神經質完美主義者則傾向於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當無法達到這些目標時感到不滿或受挫。

由此看來,就跟許多事物一樣,完美主義有正面與負面,端看我們能否找到恰當的拿捏點。任何事情和個性,都不要過度以致走到極端,維持合理的平衡尺度是比較好的。

我認為擁有正常完美主義的秘訣是心中存有完美和理想的期許,同時承認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境界,但能努力逐漸靠近。對我來說,心中終極完美和理想的源頭就是上帝,自己不可能跨越成為上帝,但可以透過向耶穌學習,愈來愈靠近上帝。

在《職場生涯CPR:打造健康職場生涯的25張聖經處方箋》這本書,古倫神父與吳信如老師用耶穌講過的「麥子與稗子」的比喻討論如何調適完美主義。這則比喻記載在馬太福音13章24-30節,內容是:一個人撒下麥種在田地上,可是仇敵也趁晚上偷偷撒下稗子(一種很像麥子的雜草)的種子,當麥子長大結穗時,旁邊也長了稗子。僕人問主人是否要除去稗子,但主人告訴他們暫時不要,免得拔稗子時連麥子也一起拔出來。等收割時,再將麥子和稗子分開處理。

如果我們太過急於追求完美,容不下任何瑕疵並馬上要加以清除時,那我們很可能像這則比喻中主人所說的「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馬太福音13:29),為了要求自己進入無法達成的理想境界,而把自己的身心也賠上了。耶穌告訴我們,善與惡,完美(的期望)與不完美(的事物)是並存的,世上有快樂,也有苦難,這是常態,我們若無法接受任何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為此耿耿於懷,更可能導致自己和別人的受傷與痛苦。

不過,這並非要我們漠視或鼓吹惡、不完美與苦難的存在,而是告訴我們,在我們努力行善、追求進步、消除不幸與促進和平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是有限度的,對於那些超乎我們所能控制的情況和力量,就用信心交託給上帝吧!相信上帝在祂收割時會依照祂美好的旨意成就。

何況,有些我們以為的不完美、惡或苦難,或許不是真的如自己所認定的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不須把自己的想法絕對化,而是能夠保持謙卑與開闊的心態面對,這樣我們自然不會給自己不必要的困擾和給別人不切實際的壓力。

我們不要害怕自己的不完美或軟弱,反而要承認與接受這個事實,才能展開正向、實際的人生。如果古倫神父說的:「全心投入工作,但不執著於不犯任何錯誤。相信我可以做好它,可以帶來祝福。…要我做我自己,去接受自己,而不是去獲得所有人的肯定。」人的盡頭,就是上帝恩典的起點,相信上帝看重我們的心,會將我們的軟弱轉化成得更加完全。

「主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9)

2023.07.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