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團隊需要良性的張力

團隊運作牽涉很奇妙的心理作用,成員太不一樣需要花很多時間磨合,建立默契;但是成員若太相同或不想表現出不同也可能有負面效應。心理學提到Groupthink(團體迷思)的現象,指的是團體成員過度追求共識,或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導致抑制個體思考,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決策,因為追求和諧一致的結果而忽略了其他觀點和風險。

古倫神父和吳信如老師在書中就舉耶穌的門徒團隊,以及彼得與保羅的互動為例。如果我們仔細看耶穌12位門徒的背景,可說是五花八門,南轅北轍。有政治激進分子、有漁夫、有稅吏,有個性暴躁的人、有懦弱的人,有濃厚希臘背景的人,也有猶太傳統思想的人,更有出賣耶穌的人。

耶穌召集了這一群人,教導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讓他們一起去服務與傳教,甚至讓他們彼此吵架爭論。但耶穌總是用自己做為榜樣,為門徒洗腳、勸導他們謙卑和彼此禮讓、服事,最後使自己被釘上十字架,用寶貴的生命實現祂的教導與救恩,但這時門徒信心也徹底被擊垮了,直到耶穌復活,他們才真正理解與相信耶穌告訴他們的,並為此赴湯蹈火,至死不渝。

每位門徒都有自己的限制,但是透過他們各自所領受不同面向的真理,共同豐富了信仰的完整性,他們也採取不同的傳道途徑與方法,而使基督教廣傳到世界各地。我相信這是當初耶穌為何要刻意號召的一群背景與個性完全不同的門徒的用意。

這點在彼得和保羅這兩位初代教會最具代表性的宣教師身上看得更為明顯。彼得是社會下層的漁夫,保羅是正統的猶太宗教世家;彼得懦弱容易妥協,講求和諧,保羅堅持信仰立場,絕不退讓,具有攻擊性。

因為他們幾近相反的個性與特質,初代教會得以逐漸擴展。保羅不顧一切的使命感讓他不斷推動衝撞開拓的宣教任務,而彼得顧全大局的努力穩定教會不致潰散。因此古倫神父說:「我們(團隊)需要能提出質疑,不願以到目前為止的方式就這樣繼續下去的人。但我們也需要使團隊凝聚的人,使所有人都能接受這些新構想和新方法的人。」

或許台積電張忠謀前董事長也是領悟到了同樣的道理,在他第二次退休時,為台積電設立了雙首長制。有一篇報導提到,魏哲家先生具備直言敢言,愈戰愈勇的個性、又有幽默感能彈性應變;劉德音先生平衡穩重,內斂不露鋒芒,持續力極強。他們兩位共同執行長的共同點是都有強的執行力。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rew Grove)認為公司應該鼓勵「建設性衝突」的文化,大家為了公司的進步和品質的提升,就事論事,提出見解,即使針鋒相對也沒關係,但一旦決議了就共同支持與執行,沒有二話。這或許有美式文化的成分,不過也提醒我們組織與團隊中應有良性、成熟的「緊張性」,能夠讓不同聲音充分表達和被聆聽,彼此互補,但是在行動上則必須要齊心協力。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無法兼顧和面面俱到。別人的不同個性和見解或許正好可以彌補自己較缺乏的內涵,甚至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能力。盼望我們能去欣賞與適應這些差異,使之成為我們團隊的助力和祝福。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着上帝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有一樣的用處。」(羅馬書12:3-4)

2023.10.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