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上)

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事實上是經濟學的一個理論或學派,因此又被稱為交易成本經濟學(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它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在指出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限制與不足,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本論點就是在強調自由市場中的價格機制,認為透過競爭及價格的調節機制,市場形成了一個極佳的管理結構去引導交易的進行,使資源的分配達到最大的效率。交易成本理論則認為在很多情形下,光是靠是市場中的價格機制是不夠的,因為有一些因素是市場沒有考慮到的,比如:交易所可能衍生出來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理論進一步指出組織在經濟學及交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傳統經濟學所忽略的一環。

傳統(新古典)經濟學分為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討論個人的經濟行為(需求、供給和價格),雖然個體經濟學也有討論廠商(firm)的經濟行為,但事實上只是將廠商視為市場當中的一個生產者(或製造者),去討論在不同的競爭型態當中價格如何決定廠商的生產行為,並未考慮到廠商本身的決策或組織形態的考量。總體經濟學則直接去討論國家或一個社會的整體經濟狀況及貨幣政策,因此都沒有去討論組織對經濟行為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經濟學會遇到幾個問題。交易成本理論的宗師Oliver Williamson舉出幾個例子。首先,如果廠商只是一個生產工具,它就應該只考慮技術問題,其正當性也應該由其技術面考量去決定。因此,同樣是垂直整合的兩個例子,一個是煉鋼廠與軋鋼廠的合併,另一個是原廠禁止加盟店將品牌產品賣給未經授權的經銷商,在傳統經濟學的觀念下,前者是基於技術的考量,因此是可以被接受且合法的整合模式,而後者則與生產技術無關,所以被認定為壟斷或違反競爭原則,一般來說是被法律所限制的。Williamson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過於武斷。

再者,Williamson說到,如果廠商只是靠技術的生產單位,那麼使用相同技術的廠商應該都會一樣。但事實上即使是使用相同機器的工廠,也沒有兩家是完全一樣的。他舉例曾親眼看到一個匈牙利工廠引進一套在德國公認相當成功的燈泡製造設備,卻為了一整年生產不出一個無瑕疵的燈泡而深感苦惱。

還有,如果組織無關緊要的話,那根據經濟學原理,一個大廠商的生產效率總是可以比好幾個小廠商加起來的更好,因此我們終究會看到全世界的生產活動都被收歸於一個超級大廠商裡[1],但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

另外,傳統經濟學認為個人及廠商自己並不知道甚麼是好的,而是出於自利的動機,由市場的價格去主導及行為。若果真是如此,那麼如果有一些重要人物講出一些聳動的經濟或投資建議,應該會使大多數的個人及廠商趨之若鶩,不過這種情況卻不常發生。

最後,美國每年政府每年耗資鉅款去補貼糖的生產,有人去算過與購買同量的進口糖的費用比較,美國每年補助糖的生產要多出三十億美元,這是平白的浪費。可是,即使知道這樣,為什麼補助政策還是照常?

這些問題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學觀點可以完全解釋的,因為它們牽涉到組織的結構與運作。因此Williamson一再在其著作中強調:組織很要緊(很有關係)!"Organizations matter."交易成本理論很仔細、深入地去討論組織本身的結構與經濟行為的關係之後,指出這些現象的核心點,在於組織/廠商在進行交易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相關成本;而組織行為的依據或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此交易成本降到最低。由於交易成本理論將組織帶入經濟學裡,因此又有人稱此為組織經濟學派。

交易成本理論將個別的交易視為一個分析的單元,並從此處去建構組織行為與結構的決策依據。交易過程中為什麼會衍生出成本?有哪些成本?大部分的交易都要訂定合約,然而我們知道,再詳細的合約都無法將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設想到,這也是「受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所指出的,雖然我們希望做到理性(追求最佳的狀態),可是我們的知識及資訊都有限,也無法預知所有可能的結果,因此每一個合約都有隱藏的風險(hazard)。此外,交易成本理論也指出另一個交易風險的存在,那就是人的「投機取巧」(opportunistic)傾向,我們或多或少都想從交易中占一點對方的便宜,讓自己多得一點好處(有一句俗語說無奸不成商)。這個問題為每一次交易增添更多的風險,因此,為降低這些風險,每一份合約或交易都要衍生出不少成本(合約的擬定、處理的行政成本、公證、訴訟、法務人員或顧問費…),甚至有些合約或交易的風險還是難以控制的。當交易風險或相關的成本高到某一個程度下,組織便會希望將該交易內化,也就是將它納入組織之內,從「購」(buy)轉變成「做」(make)。比如原來某家醫院原本都是向外面的資訊廠商購買應用軟體,或請廠商替其開發軟體,後來因為醫療環境變化太快,請廠商開發軟體的頻率增加,導致相關的交易衍生成本也大為上升,這時醫院極可能會聘雇資訊人員自行開發部分或全部的軟體。

而影響交易風險或成本的主要因素,除了交易頻率之外,交易的不確定性及「資產特定性」(asset specificity)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交易的不確定性我們比較容易理解,而資產特定性的討論是交易成本理論的焦點。Asset specificity是指當交易的內容涉及到與廠商的個別性非常有關係的東西時,比如該東西是供應商為買家所量身訂作的物品時,我們稱此為asset specificity。我們可以舉某家醫院的所需要的食用鹽及資訊軟體來做比較,所有醫院所要用的食用鹽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甚至與一般家庭所要用的食用鹽也沒有甚麼差別;但是每一家醫院所要用的資訊軟體,特別是臨床上所要用的電腦程式都不一樣。因此這兩者可以說是asset specificity的兩個極端代表,前者是一般性的代表,後者則是特定性的代表。對於一般性的東西,交易的雙方都沒有甚麼交易衍生成本,因為買賣雙方都很自由,你買不買我的東西,我賣不賣給你都沒關係,我們都馬上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其他的買主或賣方;但是對於資產特定性的東西,就沒這麼簡單了,如果這個東西是我為你特別生產的,你不買的話我的損失就很慘重;相反地,如果只有你在製作這種我所需要的物品,萬一你供貨不及或你無預警停產,那我就要停擺了。所以這類個別性的東西的交易所衍生的成本是相當龐大的,雙方都要力求合約及交易的完美,以降低風險,可是要做到如此,所投入的心力、金錢等有形或無形的成本是很可觀的。其實我們可以將交易成本理解成交易進行中的摩擦力,就像物理學上物體在運動時有摩擦力,會消耗掉其動能一樣,組織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也有磨擦力會衍生相關的成本。

[1] 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就是這個超級大廠商,但Williamson在此所指的是一個真正、具體的廠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