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正視弱點與危機,轉化為優勢

今年七月《今周刊》760期有一篇關於以色列如何運用其水資源的報導[註]。以色列年降雨量不到200 mm,卻把每一滴水的效率發揮到極致—漏水率僅5%,汙水回收率高達75%。反觀台灣,年降雨量是以色列降雨量的70倍,卻仍然每年都有缺水危機,被聯合國列為第18名缺水地區。我們有全球數一數二便宜的水價,每人用水量更遠遠超過國際平均值,但是漏水率高達22%,汙水回收率僅8%

以色列人因為認知到水源非常缺乏,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水資源。他們藉由分段式水費,廢水回收、海水淡化、高科技管線漏水監測、滴水式灌溉技術、使得生活於半沙漠地區的以色列人仍然享有相當便利的飲用水與蓬勃的農業生產。更讓人驚訝的是,以色列因此發展出全球頂尖的水資源技術,全國有超過250家水科技公司,並且輸出先進水資源科技到其他國家,每年賺進10億美元的產值。以色列真的讓我們看到將自己的弱點徹底轉化成優勢的實例。

回過頭來看目前台灣醫療的經營困境,這篇報導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密西根大學進修時,聽到一位資深學者Robert Sigmond受邀到系上所做的演講,題目是「為健康照護體系即將發生的危機預做準備—經濟、法令與觀念的力量」。這位學者有豐富的健保與醫院經營的實務資歷,並且一直在大學任教、經常發表論文,與學界的淵源很深,也很受到敬重。他提到,美國的健康照護體系過去60年都未發生明顯的危機,但他預測可能在810年內,美國的健康照護體系會遇到嚴重的危機,主要的理由是合理地預測未來10年美國的照護支出與國民所得的趨勢,醫療支出與國民所得所能負擔的醫療費用之間的差距會繼續擴大,這個龐大的差距已經不是現有的健康財務機制所能填補的,屆時健康照護體系勢必產生根本性的變革,否則無以為繼。他特別警告現在的研究生說:「在你們的服務生涯中一定會遇上這個危機。」話中也期許年輕一代用新的觀念與行動,轉化這個危機。

他說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主要力量,是新的異象與行動觀念,以及社區的互助與支持。他舉美國在1930年代所經歷的經濟大蕭條與19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健康照護體系面臨兩次巨大的危機,前一次是經濟的匱乏,第二次是戰時政府將一半的醫療人員調往前線,使得健康照護體系嚴重缺乏資源。結果這兩次危機都是靠絕佳的行動觀念與社區的結合而渡過。以前者為例,由於一個醫院率先向社區按月籌募經費(住院保險),形成Blue Cross並擴大到全國,使得大部分的醫院安渡危機;在那個時期也有新的觀念與做法被提倡出來,如群體執業、建立聯合醫院系統及團體給付(prepaid groups),透過團結合作彼此穩固,使得整個體系更加強化。

他另外舉一個例子去論述他的觀點。現在有美國有不少醫院因為中低收入的未納保病人繳不起醫藥費,背負沉重的呆帳(bad debt),有一些醫院因此經營不下去。一般在此情況下,醫院只是將這些呆帳當成無報酬服務(uncompensated services)或從事慈善照護(charity care)處理,並沒有真正去處理這個潛在的危機。他認為其實醫院仍需要提出好的觀念及有效的行動措施去改善這個危機,他的看法是醫院要去正視這個問題,主動去接觸與瞭解社區裡這些未納保的病人的收入、健康情形及他們需要,設計他們可以負擔的方案,讓他們加入,透過健康促進與管理維護他們的健康,藉此使他們更健康、醫院也可以減輕成本,並可以獲得原本沒有的收入。此外,醫院可以成為這一群人的代言人,將他們的需要傳達給外界,並可規劃及透過募款行動使醫院有足夠的資源幫助他們。

我覺得這些觀點與建議很有啟發性,告訴我們解決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正視問題的根源,不要逃避它,尋找問題的答案必須從問題上面著手,然後用新的觀念與行動去化解危機,在這個過程中醫院也會更加茁壯。我覺得這是一種逆向思考的概念,通常我們在碰到危機時,我們的直覺會傾向認定它是一種「危險」,然後就本能地要去避開它;這使我們經常忽略掉它其實也是「機會」的所在。在目前台灣健保的財務問題已經直接形成醫院經營的危機,這些想法實在有很好的參考價值與鼓勵作用。

[註]您如果對這篇報導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的連結:
http://fund.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businesstoday/5110/13104864008262200400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