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從半導體產業反思非營利組織的經營

最近我在Youtube看到聯華電子前董事長曹興誠先生的專訪影片,內容有關台灣半導體早期發展的過程。他提到台灣第一批工程師去美國學積體電路(IC)技術,回國開始蓋實驗工廠生產IC,經過4年發現不僅做得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賺錢,這就是後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曹先生說:「任何技術那怕是多在地(或不起眼),只要能賺錢就能進步;如果說是技術不管多好,不能賺錢就會被淘汰。」

另一個讓台灣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因素在於他建議將IC晶片設計、製造與封裝三個主要程序分開由不同工廠承擔的分工模式,讓每一家廠商專注在某一個專業程序領域上做到最好,達到最高的效率,製造CP值最高的產品,提高賺錢的機率。如果一家廠商這三個重大程序都要做,資源恐怕難以兼顧,內部作業或發展會產生排擠,增加決策的複雜與錯誤的可能性。

這套分工模式成為現今半導體產業的主流,像台積電就專注於代工生產做到IC晶片製造的全球龍頭,並將所賺的錢繼續投入擴廠及研發更先進的晶片製程。同時這套模式也促成多元產業鏈的建立,有廠商專長於設計、有些專長於封裝,然後再透過各廠商之間彼此的合作和協調串起完整的產品線。

雖然曹先生談的是半導體產業,但我認為對醫療、長照與社福界同樣有幾點重要的啟發。

首先,機構賺錢或財務健全是非常重要的,非營利機構並非不能賺錢(no profit),而是為使命、公益的目的,不以賺錢為最終目標(not-for-profit)。即使是非營利事業,若要持續發展、進步、更新硬體和設備、留住與吸引素質好的人才、和提升及創新服務品質,都需要有足夠的盈餘與經費來支撐。虧損的機構或業務長期下來一定無法持續的。

另外,賺錢與否是一條自我經營的檢視線:是否我們的策略錯誤、服務品質不好、行銷推廣不夠積極,導致業務量和收入不足?是否我們的開銷不合理或東西買得太貴、流程效率不佳,導致經營成本太高?財務狀況有助我們從中發現潛在的問題,有機會及時加以改善。

當我們認真徹底檢視財務狀況,了解真正的原因以及進行必要的改善之後,若業務仍有虧損,那我們也知道這是需要社會資源挹注的事工,我們就應該將事工經實證分析後的真正價值與明確需求清楚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尋求公益的贊助支持,以讓此有意義與價值的事工持續下去。

第二個重要的啟示是,相較於醫院同時做醫療、長照、社福業務的經營模式,另一個可能更理想的模式是機構事度業務分工再整合。分工讓每個機構在其專業領域上能夠專注經營與發展,由於各機構財務狀況清楚及獨立,容易掌握經營的重點和資源的妥善運用,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更好的服務品質與效率。之後再妥善將醫療、長照與社福機構的服務以病人或個案為中心加以串接,形成真正的高品質全人連續性照護。

「一個身體是由好些肢體構成的,而每一個肢體有它不同的功用。同樣,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一體,各自彼此聯絡,構成身體不同的部分。」(羅馬書12:4-5)

2023.03.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