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研究基本上是學生與指導教授一起討論訂定出研討主題,透過由老師所開的書目或論文,以及學生自己尋找的素材,由學生採取獨立、主動的角度去探討該主題,並定期或不定其與指導者討論,在此過程中達到學習的果效,也可以說是一種主題學習法。這和一般課堂的教學課程最大的不同後者是老師主動備課及授課,學生被動學習,所教的內容比較廣泛;而前者是學生主動且很大程度地決定學習主題並參與課程的設計,指導者比較是輔助的角色,所探討或學習的主題也較為特定、具體。
據我所知,唸博士班除了論文研究之外,在英國,獨立研究是主要的課程,修課是次要的;但在美國,修課是主要的學習方法,獨立研究所佔的份量要來得少很多。我有一位朋友以前在英國唸博士班,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唸書,每個禮拜固定時間與指導教授討論研讀的內容,只有在指導教授認為有需要的科目,才去修課。在美國情況正好相反,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修讀研究所訂定的課程,獨立研究頂多只有2-3次。我覺得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英國模式的好處是彈性大,因材施教,但缺點是變數大(有些學生很快就唸完,有些唸很久,除學生自己的因素外,指導教授的影響也很大,人治色彩濃厚),有些基本課程可能會忽略掉。美國模式的優點是該學的東西應該不會漏掉,學生有基本的素質,並且制度化,但缺點是一般來說都要花3年以上的時間(光是修課就要兩年),彈性與適性程度較低。
我想利用這次的獨立研究,來探討及了解美國天主教醫院或醫療體系在長期照顧與急性照顧之間的整合情況。就我所知,美國天主教醫療體系相當重視提供有愛心的(compassionate)照護以及扮演好管家(stewardship)的職責,因此不少天主教醫療體系都強調要為社區的需要提供連續性照顧(continuum of care)。我想藉此機會去了解他們目前進行得如何?採用何種模式?成效如何?我也希望能夠開始接觸與收集未來論文可能會用到的文獻,並且將正在學的研究方法實際予以應用,以加深學習效果。
1 則留言:
感謝解釋 正對independent study疑惑中
懂了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