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運用Logic Model於方案規畫與評估

上禮拜的分享中提到我們要把工作成果評估納入事工的規劃中,將工作計畫與方案評估緊扣結合。我想利用這篇短文分享和推薦一個結合事工規劃與方案評估的方法,一般稱為Logic Model,近年在社工界提倡社會影響力評估,也有運用到其中的概念與方法。

這個規劃方法的基本概念其實不複雜,也容易了解,是依照要推動的工作的進展必然程序分成幾個階段:投入(inputs,我們要投注的資源)→活動(activities,我們所要做的事項)→產出(outputs,我們要接觸的層面)→結果(outcomes,我們期待造成的改變)。當我們將這當中每個階段的要素與彼此的關聯性設計和建立起來,就完成了工作計畫;在執行這些工作的同時收集各項要素的資料,整理分析後便完成成果的評估。

Logic Model很強調的是這些計畫步驟和要素不能是互相獨立的,它們之間要有緊密的連貫性和關聯性,投入的要素必須能完成所要辦理的活動,活動的執行能夠產生服務對象的參與、注意或回應,最終能夠帶出對象的行動或預期的改變。此外,計畫中每一項要素最好都能夠量化或具體衡量和評估。

以下舉年度募款計畫簡要說明:

投入:我們要動用幾位工作同仁、經費…;

活動:我們要辦幾場記者會和募款餐會、發多少篇新聞稿…;

產出:活動辦理後預計產生多少篇報導、餐會參加人數…;

結果(影響力):預計能夠募得多少金額、獲得多少筆的捐款、新增多少位捐款者…。

「結果」是我們推動這項工作想要看到(階段性或最終)成果,通常就是我們計畫書上的「預期效益」,最好能夠以量化的方式敘述。這也是服務計畫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也就是我們希望方案所產生對社會大眾或服務對象的具體改變或行動。如果我們能以「改變」或「行動」去思考方案結果或成效,便比較容易找到衡量成效的指標。有些人將結果再細分為短、中、長期的結果。

「活動」和「產出」都是為要達到結果的過程步驟。產出面屬於服務對象的描述,比如個案參與活動的人次、出席率、覆蓋率、滿意度等;活動則是我們所安排要做的工作項目與數量,概念上是我們藉由所舉辦活動或任務的質與量,帶動服務對象的接觸和參與(產出),進而影響他們朝我們所預期的產生正面改變(結果/影響力)。

「投入」是指執行此計畫/工作所要投注的資源,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醫院評鑑常提到的結構面品質指標,包括投入的人力(專業、員額與素質)、經費、分工、組織等。

在規劃時我們也可以從設定結果開始思考,再逐漸回推,舉愛抵家好厝邊專車的例子:

結果(影響力):預計今年要招募到多少位社區共生志工、組成及運作幾個社區共生方案…。

產出:為了達到上述結果,我們預期要接觸多少位民眾、小朋友和長者、他們參加活動的滿意度…;

活動:因此我們需要辦幾場社區活動、發多少篇新聞稿、拜訪多少位里長/校長…;

投入:為能完成這些活動,我們要動用幾名社工和行政同工、多少時間、經費…;

網路上有不少介紹Logic Model的影片,其中兩部的內容很精簡扼要,介紹給大家參考。

「有計畫的事必然成功;無策略的仗絕不可打。」(箴言20:18)

2022.12.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