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的課程在這個禮拜告一段落。這期間所修的課包括四門正式的課(進階組織理論、研究方法-I、計量經濟學、與「獨立研究」;另外則再旁聽健康經濟學這門課。回顧這學期的課程,主要都是跟研究方法相關,彼此都是連貫的。
簡單來說,一份完整的量性研究包含了幾個要素:
1.研究的背景說明:包括研究問題、目的與該問題的背景、重要性。
2.文獻回顧:收集與整理過去的學者在該研究問題方面相關的研究與發現,以做為這次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特別是去了解過去的研究上有哪些不足,或有哪些角度還沒被探討到。
3.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有哪些理論對該研究問題以及我所要探討的現象、關係可以提供理論的基礎與架構。研究者必須根據相關的理論所提出的構成(constructs,也就是理論的要素)與構成之間的關係,去形成研究的命題(propositions)。比如說:「當醫院規模越大,就越正式化。」便是一種命題。由於命題還是很抽象的描述,因此我們還得找出可以具體代表該些構成(規模、正式化)的變數(variables),去提出研究的假設(hypotheses),佐以其他文獻及研究的發現來支持研究的假設。研究假設其實就是去描述所預測的各個變數之間的方向性關係。比如:「當醫院的床數越多,正式的規章就會越多。」便是將前面抽象的命題加以具體化為一種假設,讓研究者可以去檢驗。
4.研究設計:研究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正確地去測試或檢驗研究假設成不成立。首先研究者要確定研究的對象,這可以分為母體與樣本。母體就是這個研究問題所涉及到的所有對象(比如台灣的所有醫院),不過有時候母體數目太多,或者因為資料欠缺,研究者只能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做為研究的樣本,這是研究真正且直接的對象。再來研究者要決定使用哪種研究設計來探討所關心的現象或關係,是要用實驗、準實驗還是非實驗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涉及不同的研究過程、資料的形態與控制效度的考量。接下來研究者須針對假設所提到的變數,給予操作型定義,並找到可以準確衡量這些變數的指標或測量項目(measures)。再來要決定資料的來源,是要使用現成的資料,還是要自己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如果是要自己去收集資料,則需考慮要用何種方法(問卷、電訪、觀察記錄、實驗操作等);如果要使用現成的資料,則必須交代資料庫的種類、收集方式、可靠度與公信力等。最後,研究設計需提出資料分析的方法,要使用何種統計分析模式來檢驗假設,以找出變數之間的關係。
5.研究結果:這部分則是要將研究分析的結果清楚且有系統地呈現出來,解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並且根據所得到的分析結果,一一說明研究假設是否成立。
6.結果的討論與結論:在研究論文的最後這部分,研究者需進一步去討論研究結果與主要發現背後的原因與意涵。特別是針對研究發現與假設不一致的地方,必須加以深究或探討,了解可能的原因。此外,研究者需要說明這份研究發現的應用與意涵,也就是對理論、實務、政策等面向是否有獨特的意義與用處,以及可能可以應用的範圍。不過,沒有一份研究是完美無缺的,任何研究都有其本身的問題與限制,研究者必須很忠實地交代這份研究的問題與限制讓讀者有所警覺,並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整個研究的過程好像是沙漏的形狀,我們必須從很廣闊的現象及很抽象的問題加以縮小、具體化成幾個很明確且能夠檢驗的研究假設(步驟1-4);然後再從研究分析結果開始加以推論、擴展其應用層面(步驟5-6)。
這學期上的「進階組織理論」內容主要在上述研究步驟1-3,特別是在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的發展方面著墨很多。此外,「健康經濟學」的內容也是醫務行政研究重要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內容包括研究步驟3-4,但著重在研究設計上面。「計量經濟學」則是在探討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去配合非實驗研究設計與研究分析的進行。最後,「獨立研究」則是進行一份具體、完整的研究。
一學期來前後寫了三篇研究論文的評論文章(critique articles)以及兩篇半的研究計畫提案(study proposals)。練習去評論別人所寫的研究論文是一種批判性學習方法,也是將所學到的研究方法及理論學說實際加以應用,去檢視別人所寫的研究論文是否符合理論與研究方法的要求,找出其中的優缺點,優點自己可以效法學習,缺點可以做為提醒自己的重點或突破的目標。評論別人所寫的研究論文也是學術界重要的工作之一,許多學者都有擔任學術或論文期刊的審查人(reviewers),發揮同儕審查的功能。因此,知道如何正確且中肯地評論或審查其他學者的研究論文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Dr. McCue建議我們畢業之後主動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學術期刊編輯連絡並自我推薦擔任論文投稿審查人,一方面可以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最新的動態有所掌握,並做一點實際貢獻(學術期刊通常很需要審查人),藉此獲知較新的研究方法資訊,因為新的研究觀念一直變化,新的文章通常比較會用到較新的方法,而且有許多方法自己若一段時間不用,就會生疏,審查別人的論文也是讓自己溫故知新的好方法。
其實如果認真要挑的話,每一篇研究論文都可以找出不少的缺點,一篇好的研究論文除了研究問題本身有其獨特、原創及重要性之外,再來就是缺點比較少,因為重點都交代並說明清楚,推理過程很流暢並符合邏輯,在研究設計方面也都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內部效度的干擾因素並設法加以控制。此外,一篇好的研究論文前後有連貫及一致性,對於重要的概念均加以定義清楚,所用的名詞很明確,而且從研究目的、架構、研究假設、研究設計一直到研究結果與討論,都能緊扣研究的中心問題,讓讀者能夠毫無疑惑地掌握研究的主旨與進行。
這些原則講起來很容易,但要真正達到實在是大不易。這學期在評論幾篇學者們之前發表的論文時,總是可以不太費力地找到一些缺點。但是當自己變成研究者,要去提出一份研究計畫提案時,才發現研究所牽涉到的問題真的很多且很細。
在研究方法這門課我們先要選一篇論文,以一個審查者的角度去加以評論,根據論文審查的要項,幾乎在每一項上面都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要把自己的角色轉變成研究者,去看如果是自己有機會做這份研究,會如何設計研究方法,包括問題要怎麼問?用甚麼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研究假設是甚麼?要用怎樣的研究設計、樣本、變數與測量指標、資料來源、及分析方法?這時候自己就開始會體會與瞭解到研究論文作者們的苦衷,有時候他們並不是不曉得研究中有這些問題,而是研究環境當中有許多主客觀的限制條件,比如資料的有限,並不是他們想要的資料都剛好能夠取得,因此必須退一步使用「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資料或指標,讓研究能夠進行。此外,我發現我之前在評論這篇研究論文時,會認為有些地方有問題,是因為自己對這個研究領域還不是很深入瞭解。後來當我因為要重新設計該研究,再去找更多相關研究論文來看時,才知道有些問題之前已經有學者遇到,他們因此提出一些替代的方案去處理或避開這些問題,後來的一些學者可能也就參考這樣的方法處理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從這點上讓我看到文獻回顧的必要性,除了了解之前相關研究的主要結果之外,文獻回顧也可以告訴研究者相關領域的研究在過去有遇到哪些問題?前面的學者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這些可以做為自己在進行當前的研究時的參考或依據。這也難怪當Dr. McCue看完我的評論文章時,特別提醒我在對別人的研究論文提出批評或指出問題時,都要根據事實或有文獻依據,不能過於主觀。
儘管每篇研究論文都有限制與問題,可是我發現好的論文並不全然是因為這些問題比較少,而是作者主動將這些問題與限制指出來,交代清楚,並提出替代方案(說明理由或舉之前的研究做為根據),因此大為減少讀者們猜測與疑惑的時間。我也發現有時候一些知名學者所寫的論文反而在交代這些問題上面都不是很清楚,甚至隻字未提,或許是因為他們對該領域已經太熟悉,以致假設其他讀者也都跟他們有一樣的瞭解,才忽略這些說明。倒是有些由年輕學者所主筆的研究論文比較一目了然。所以我目前的觀察是,研究論文的品質與第一作者的知名度沒有必然的正面關係。此外有時候研究論文受到學術期刊字數或篇幅的限制,無法將每個問題都交代清楚,可能也是造成問題的因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