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男人為何不愛看病?男子氣概迷思可能傷害你的健康

不少女性朋友可能有類似的經驗或感受,就是自己的先生、父親或成年兒子明明身體不舒服或健康有狀況,但是卻很會忍耐,覺得沒甚麼關係,過一陣子自然就會好,而不太願意就醫。

事實上這種讓女性朋友懊惱的現象不全然是情緒作用,不同性別對於自身健康狀況的認知、處理和就醫處理有明顯差異,已經可以從客觀的統計數據和學術研究得到相當一致的結論與證實。

男人比較不愛就醫的證據

多年前國民健康局(現在的國民健康署)就曾發布一則新聞稿[1],指出從國內多項衛生統計資料來看,男性健康狀況實際上比女性差(男性擁有較多的不健康行為、較高的慢性病比率、較高的死亡率與較短的壽命),可是自覺健康良好的比率卻高於女性、接受健康檢查的比率也低於女性;男性門診就醫比率比女性少,掛急診比率與女性接近,住院比率與住院醫療花費則比女性高。

國健局的分析發現,男性門診就醫較少並不是因為比較少生病或比較健康;相反的,男性們「似乎是勤於工作,而疏於保健;已經生病還很ㄍㄧㄥ,不愛看醫師;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放到變大病!」

當時國健局長邱淑媞醫師就提出呼籲:國人兩性之間確實存在健康上的落差,而且此一落差有惡化的趨勢;造成落差之原因,除了先天的遺傳與生理因素以外,有一些可改變的後天因素,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1)吸菸、飲酒、嚼檳榔等不良健康習慣(導致癌症、慢性病、事故傷害多),以及(2)男性較不善啟口、不愛求助、不愛就醫(導致疾病未能早期發現、未能妥善控制,以及自殺死亡率高)。

中研院張苙雲研究員和同仁分析2001年全民健保的就醫資料[2],發現從未就醫組群與醫療重度使用組群中,男性比率都較高。在沒有慢性病與特殊疾病,且不曾住院,只使用門診的族群中,女性在門診就醫次數多的病人群中佔多數,男性在門診就醫次數少的病人群中佔多數。這些分析某種程度印證了「女性比較愛看病或比較會照顧身體」,及「男性常等到嚴重病徵出現才進醫院」的印象。

兩性就醫的差異並非台灣獨特的現象,而是國際上普遍且共通的情況。西班牙2006年一份針對超過300060歲以上長者的研究[3],發現除了在住院比率和疫苗施打率由男性些微領先女性(但統計上不顯著),其餘的醫療照護使用率都是男性明顯低於女性。

2000年美國一份針對500多位病人的研究[4],也發現情形和台灣很類似。相較於女性,男性自覺健康狀況較好,在初級診療、專科門診、檢查、急診的服務使用率和年度醫療費用都明顯低於女性,不過在住院率和住院費用方面,男女並無明顯差異。

美國2001年衛生部門調查全國診所、醫院門診和急診的就醫資料,顯示男女的就醫使用率確實有明顯的差異(如下表)。以每一百人的就醫次數來看,男女在18歲以前幾乎一樣,但是在18-44歲年齡層,男性就醫次數遠低於女性。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就醫率都有增加,但仍然是男性就醫次數明顯少於女性,而且差距幅度都差不多;一直到65-74歲的年齡層,男女就醫率差距明顯縮小。不過到75歲以上的年齡層時,男性就醫率反而小幅超越女性。

2001年美國每100位民眾急門診就醫次數

小於18
18-44
45-54
55-64
65-74
75歲以上
男性
300
210
320
430
680
840
女性
300
380
470
570
720
820

這些分析和研究共同指出,儘管男性整體的健康狀況比女性來得差,但是青、壯、中年男性卻普遍比較不重視平時的保健,也較少使用初級醫療,到年紀大時,反而對住院重症醫療的需求較高。

健康經濟學觀點

要探討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兩種觀點或許有用健康經濟學與醫療社會學的觀點。首先,健康經濟學觀點認為,相較於同年齡層的女性,男性可能比較重視工作和社交所帶來的滿足感(效用),同時自覺健康狀況比較良好,因此比較不看重健康的效用,除非健康條件已經影響到其工作或社交的進行,否則不會想要就醫或改善健康狀況。

此外,雖然國內男女薪資差距逐漸拉近,甚至有些行業的女性經常薪資已經高於男性,但是整體來說男性的薪資還是高於女性。如果病情相同,同樣花兩小時就醫的機會成本(因此損失的薪資),男性應該會高於女性。但是對於已經退休的人士(大多為年長者),就醫的時間成本則相同,因此醫療使用情形也相去不遠。

醫療與健康照護服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型的服務,是指經過短暫的使用,可產生中短期健康效果的服務,大多是因病痛所引發的緩解治療與就醫,如治療急性腸胃炎或下背痛復健;另一類是投資型的健康照護服務,是指可以產生長期健康效果或價值的服務,較屬於健康促進或預防保健,如到健身房運動、健康食品或健檢。

收入也會決定民眾使用不同種類醫療與健康照護服務的程度,相較於男性,女性收入較低,比較沒有多餘可支配的薪資去投資未來的健康,因此比較注重短中期效果的病症就醫;對男性來說,會比較重視長期健康效果(預期帶來較高的長期收入),也比較有經濟能力從事投資型的健康促進服務。然而對於退休後的年長男女來說,由於收入變少,可用經費有限,且現階段的健康或醫療的需求增加,因此同樣會比較重視消費型的就醫服務。

醫療社會學的觀點

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看,在醫療使用上,女性和男性最大的差異是女性有懷孕與生育的功能與相關就醫需求,因此女性從生育年齡便比男性較常就醫,比較習慣就醫,也有比較熟悉、固定的就醫場所(醫療家園)

女性也比男性有病識感,比較容易察覺自己身體或健康的狀況,因此在各種健康調查中,女性自覺健康情形都比男性來得差,但實際上從客觀的指標來看,女性的健康情形整體是比男性來得好。由於有較高的病識感,女性會比男性重視自身的健康與就醫。

女性較被期待扮演母親照顧家人的角色,男性則被賦予父親賺錢養家的責任或形象,因此多少仍有「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期待,並使得女性經常成為家人就醫的決定者。我曾參與就醫選擇的調查研究,請受訪者家中的就醫主要決定者填寫問卷,結果收回問卷中,女性的填答者超過6成,甚至高達7成。可見在家庭中,女性確實比男性更關心就醫這件事。

一般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女性較屬於軟弱的、情緒的、柔軟的、感情的、求助的、注重人際/社會的;而男性是比較堅強的、理性的、具企圖心的、果斷的、自立的、經濟的。

男性從小就被教育要學習獨立、靠自己,跌倒要自己站起來,受傷疼痛要忍耐等等男性剛毅的特質;女性則被教導要多照顧和保護自己、有困難要求助、充分表達情感與展現溫柔特質。因此對於病痛,男性的直覺反應通常會是忍耐撐過去,盡量不要讓別人知道,也不會想要就醫求助,除非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女性則通常會立即告訴別人自己不舒服,尋求協助,也容易獲得相關的就醫資訊,採取醫療行動。

促進兩性健康與就醫平等

不同性別對健康的認知和就醫的行為整體上確實有明顯的差異,兩性的收入差異與社會刻板角色,或許是造成上述兩性之間健康與就醫保健差異主要的因素。

公共衛生界非常重視任何形式的健康不平等,而造成健康不平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種社經條件(教育水準、所得貧富、族群地位)的差距。全民健保的實施就是要消除經濟的障礙,保障每位國民就醫的權益與管道,縮短就醫的不平等。

但是事實上性別差異造成的健康與醫療使用差異,也是一種健康不均等,但較少受到注意。若要減少兩性之間的健康不均等,則要繼續從縮短兩性之間的薪資差距和消除不當的性別刻板印象去努力,特別是免除對男性過度灌輸堅強忍耐、求助是弱者行為的認知,這些認知可能阻礙男性在病痛時尋求適當醫療的意願,對其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並造成整個社會的損失。

男性朋友們,病痛時真的不要ㄍㄧㄥ!該看病就找醫生,多關心自己的健康。

本文於2019年4月11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爸爸, 請你也保重!--兩性健康指標比一比,太ㄍㄧㄥ!男性健康亮紅燈! 〉,2010/07/20發表,網頁連結: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4&pid=2142
[2] 張苙雲、楊孟麗、趙景雲,〈就醫行為的潛在類型與健康測量:全民健康保險資料的應用〉,《臺灣社會學刊》,20116月,第46期,頁207-247。網頁連結:https://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lyc/2011%E5%B0%B1%E9%86%AB%E8%A1%8C%E7%82%BA%E7%9A%84%E6%BD%9B%E5%9C%A8%E9%A1%9E%E5%9E%8B%E8%88%87%E5%81%A5%E5%BA%B7%E6%B8%AC%E9%87%8F.pdf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care services among the older adult population of Spain,網頁連結: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7002382_Gender_differences_in_the_utilization_of_health-care_services_among_the_older_adult_population_of_Spain
[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網頁連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071869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