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營造並善用「醫療家園」,解決就醫選擇的難題

台灣醫療的可近性與病人的就醫選擇方便程度舉世無雙,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天、到任何一間醫療院所、直接找任何一種專科的醫師診療,可是卻很少學校或傳播媒體有系統地教導民眾正確的就醫方法,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醫師或醫院。

當我們享有充分的就醫選擇權時,更需要有足夠的能力,知道如何善用醫療權利,才得以使此制度發揮最大的功效,否則很可能帶來是更多的懊惱或誤用。

多年前《商業周刊》執行長王文靜女士在面臨父親中風病危時,曾經很感慨地描寫到不知道要找哪位醫師的無奈心情:

「『誰認識最好的腦中風醫生?即便傾家蕩產,我願換得父親的生命。』去年父親發出病危通知後,我近乎歇斯底里。父親逐漸陷入昏迷,我卻無力判斷,是否該將他由區域醫院轉到大醫院?時間分秒流失,死神虎視眈眈,我貪婪、卑微的想結識台灣最好的醫師。頂著總編輯頭銜,我到全世界採訪富豪,但站在白色巨塔外,只是一名侏儒。事後,我反覆思考:知識份子況且如此,一般人當如何?」

因為王文靜女士如此切身的感受,觸動《商業周刊》展開「百大良醫[1]」調查計畫,廣邀各院及各科醫師推薦好醫師名單,提供給民眾作為就醫選擇的參考。

能夠認識名醫或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良醫當然很好,但是榜上的名醫不一定就是最適合自己病情與性格的醫師,即使這點不是問題,少數名醫的時間也有限,實際上無法照顧到每一位有需要的病人。

醫療家園:家庭醫師或固定就醫的場所

選擇醫療院所與醫師和處理許多重要事務一樣,不宜到需要時才匆促探詢,必須從平時就要下功夫,而其中關鍵在於依照自己身體狀況與醫療需求做好就醫的規劃,在固定的醫療院所就醫,與家庭醫師或專科主治醫師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成為自己的「醫療家園」(medical home),他們能夠在必要時成為病家很重要的諮詢對象。

就醫有三個主要的管道門診、急診與住院,而住院是由門診和急診轉入,因此實際上就醫的兩大入門是急診與門診(含診所)。病人到急診時不必選擇醫師,都由急診值班醫師診療,只有到門診(診所)就醫時,才需要自己選擇醫師。

大多數國人生病時通常都是視自己的症狀直接掛專科的門診,找專科醫師診療,因此隨著不同症狀找不同醫師,沒有固定的家庭醫師,就像居無定所的人沒有自己安身立命的醫療家園,這是相當可惜的。

「家庭醫師」通常是醫院家庭醫學科、一般內科、老年醫學科或小兒科的醫師,或住家附近診所的醫師,他們能夠處理大多數常見的病症,提供病人初級診療的服務,而且可以為病人做較全面的健康評估與衛教。若病人的病症需要進一步診療,家庭醫師再替病人推薦相關專科醫師並安排轉診。

合適且長期的家庭醫師很自然成為病家的朋友,不僅對病人的健康狀況有所掌握,也對病家的情況與對醫療的想法有較多的了解。因此民眾在選擇家庭醫師時,最好找病人不是太多,有耐心願意聆聽、說明並與病人討論的醫師。

對於有慢性病的病人來說,更需要選擇一位長期、固定就醫的家庭或專科醫師,以便持續追蹤了解病情的狀況,協助病人做妥善的疾病或健康管理。有多重慢性病的年長病人,最好由固定的老年醫學科醫師擔任自己的健康顧問。

慢性病人定期到門診給自己的醫師診療時,除了與醫師討論病情之外,也可以請教醫師未來疾病的可能演變,以及各種情況下就醫的規劃。比如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要優先到哪裡急診?找哪位醫師擔任住院的主治醫師?若病程演變成需要開刀時,應找哪一位外科醫師執行?

大家都同意每個人一生中最好認識三種專業的朋友牧師、律師和醫師,其中醫師可能是最需要且不可或缺的,畢竟病痛的發生人所難免。家庭醫師和固定的專科醫師就是病人最好的醫療顧問,在長期穩定的醫病關係下,他們不僅成為病人平時生病時可依靠的「醫療家園」,也可以提供及時與適切的醫療與就醫資訊或方向給病家,避免病家自行摸索。

緊急的就醫選擇與建議

急診就醫的情況與門診不大一樣,但仍有關聯。門診就醫是由病人自己選擇專科與醫師,急診大多是由病人或家屬選擇醫院,但不能選擇醫師,由急診醫師診療,若需住院,再由急診醫師根據病情照會院內相關專科的醫師,進行住院治療的評估。

由急診轉住院的病人,基本上可以放心讓急診照會的專科醫師接手診療,因為急診醫師已經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會將病人轉給能夠處理該病症的專科醫師。若該院的專科醫師或醫療設備無法給病人足夠的診療,急診醫師就會建議及安排病人轉診到其他合適的醫院急診做後續處理。

急診病人需要住院時,如果相關病症以前曾持續給院內某位專科醫師診療,則可試著請急診醫師洽詢原來的專科醫師能否擔任住院的主治醫師。急診醫師和專科醫師為了診療的連續性和考量既有的醫病關係,一般而言都會盡量依照病人的期待,安排由熟悉的主治醫師繼續診療。

急診醫院的選擇,若是由消防局救護車載送,依《緊急救護辦法》第5條規定,「應送至急救責任醫院或就近適當醫療機構」。如果病人狀況非常危急,應該送往最近的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室,先穩定生命徵象,再視需要適時安排轉診。

不過如果狀況不是非常危急且在符合前述的規定下,病人若有固定就醫的醫院,通常消防隊救護人員會配合將病人運送至指定醫院急診,但若指定醫院距離過遠,可能要繳交119救護車的費用。

在自行前往急診就醫、或救護車同意送往指定醫院的情形下,病家可優先選擇病人固定就醫的醫院,好處是院內有病人以前相關診療的完整病歷資料,醫師較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病徵與病因,不必重頭來過,有助於病人診治的準確與時效。

沒有醫療家園時的就醫原則

如上所述,無論是平時或緊急的就醫,病人若有家庭醫師和固定的專科醫師做為基礎,在需要的時候,都能夠發揮重要的功能,幫助病人找到合適的醫療院所和醫師。如果病人平時沒有就醫的規劃與準備,以下有幾個就醫原則可供參考:

1.      先找家庭醫學科醫師診療,若有必要再由家醫科醫師轉診給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治療。
2.      若想直接給專科醫師診療,建議先找內科領域的專科醫師,因為一般來說,外科領域醫師的專長在於手術,除非確實有手術必要,否則不需找外科醫師。先給內科系醫師診療,認為有手術必要再轉由外科系醫師治療,無形中對病人有兩道專業的把關。
3.      若想直接找外科醫師診療,最好能詢問院內醫護人員(特別是手術室的人員):「如果某種病症要開刀,會找哪一位外科醫師手術?」通常院內醫護人員對外科醫師實際的手術技術與照護品質都有相當清楚,他們推薦的醫師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

歸納來說,就醫選擇的主要原則就是信任與善用專業,個人或家庭平時做好規劃與準備,慎選信任的家庭醫師或醫療院所,培養長期的醫病關係,營造適合自己的醫療家園,使之成為自己和家人穩定尋求醫療與諮詢的來源,提供我們熟悉、信任的庇護所,協助我們解除病痛或指引方向,使焦急的心情得到安慰與鼓勵。

本文於2019年3月20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1] 〈商業周刊 百大良醫〉,網路連結: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0305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