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美國的健保制度(6)--未納健保人口的問題

美國的健康醫療保險,基本上是以民營的健保為主體,約佔55-60%的人口,公營的兩大健保制度是在補民營健保的不足,提供給高風險的老人與身障者(Medicare)及付不起保費的窮人(Medicaid)的健保,各涵蓋約四千萬人,約佔30%的人口,最後也有約四千萬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險。

很有趣的是,經過長期的普查及專家的研究,發現這四千萬沒有健保的人口相當動態及多元化,有些是長期沒有健保,有些是短期沒有保險(轉換工作或暫時失業,無法由雇主提供納保)。他們裡面確實有不少中低收入者,可是又不夠窮到符合政府Medicaid的被保險人標準,但也付不起昂貴的民營健保費;不過,沒有健保並非窮人的專屬,有一部分是收入不錯的人,大部分是自雇者,他們認為健康狀況還不錯,不需保險。2004年九月華爾街日報有一篇以「解剖醫院帳單」為題的報導,就是一對約40歲,從事傢俱買賣,年收入8萬美元,開一輛租用的BMW,沒有加入任何健保的夫婦,先生有一天因為胸痛入院,被診斷為動脈阻塞,醫院馬上為他進行心導管,置入支架。由於他沒有保險,隔天他就要求出院,只在醫院住一晚,結果總醫療費用高達4萬美金(130萬台幣),光是醫院的費用就高達美金$29,500(近一百萬台幣),讓病人大吃一驚,更讓他不平衡的是同樣的情形,醫院向Medicaid收的費用,卻只要6,000美金(將近20萬台幣),造成他沉重經濟壓力,更讓他嚥不下這口氣,一狀告到法院。這篇報導引起廣泛的討論,正反意見的投書都有,有人同情他,認為醫院收費太離譜;也有人認為是他自作自受,之前他不願意分擔別人的風險,現在當然要承擔自己的風險;醫院則認為他經濟能力許可,不符合慈善個案補助的條件,因此照醫院自費價收取並無不妥。我們可以從這篇報導中看到美國醫療的一些現象,這也是一個醫院管理上值得探討的倫理問題。

未納保的這一群人,是美國公共衛生、醫療政策及醫療經濟學者相當關心的一個課題目前的研究顯示,未納保最主要是與就業健保險管道有關,他們建議若要降低無健保的人口,必須去檢討及改革傳統透過雇主納保的方式。只是這是大部分美國人獲得健保的主要管道,要加以改革實在是茲事體大。

不過美國有一套醫療安全網,聯邦政府有經費補助各地一些主要的非營利醫院、診所及健康中心,提供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的民眾的就醫,這些機構也會在所處的社區內募款,或撥出一定比例的收入從事這些慈善工作(或如前面報導所述的向自費病人收較高費用以來補助真正的窮病人,算是一種劫富濟貧吧)。另外,美國法律規定,醫院急診室不得拒收求診的病人,也讓許多無力就醫的病人有獲得救治的機會。但是這也使得部分在大都市內區(inner city,治安差,一般人都住到郊區,剩下經濟能力差的人住在內城)的醫院財務不堪負荷而關門,造成這些地區的醫療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這些例子讓我們看到,健康與醫療體制的問題實在是環環相扣,難怪教授提醒我們,有關健康與醫療問題的改善,如果我們提出一個自認很容易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要特別小心,因為情況及後果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單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