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日本的醫療體系

日本的醫療機構由診所、醫師經營的小醫院及大型公家或私立醫院構成。有約三成的診所設有20床以下的病床,並可以收短期住院病人(以前部分台灣的診所也有設病床讓病人住院)。小醫院大多是由醫師家族所經營,經營者一代傳一代,再聘雇其他醫師與醫技及行政人員。在日本,醫師不外乎有自己的診所或小醫院,不然就是受雇於診所或醫院,並只在自己的機構裡服務。台灣的情況也類似如此,只不過我們的家族型小醫院可能沒有日本那麼普遍。

日本另一個特殊的地方是診所與小醫院的醫療設備相當先進,除檢驗檢查儀器外、電子病歷與自動配藥設備都很普遍,日本的MRI、CT檢查率各是美國使用率的3倍及6.5倍。還有,日本人相當依賴門診,大小病都看門診,就診也沒有限制,不須轉診,在2000年,平均每一位日本人看16次門診(台灣大約是15次),每位醫師平均每天看66位門診病人;但日本的住院率與手術率卻都明顯比其他已開發國家低,在日本文化中,手術很不受歡迎,手術率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器官移植在日本幾乎沒有人在做,法律也禁止器官移植,可能與他們認為器官(如心臟)壞了就是死亡的觀念有關。

日本的醫療還有一項特色是住院日數很長,在1999年,平均住院日數高達25-33天。其中的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高齡化導致老人住院病人比例高,再來是雙薪家庭難以照顧出院之後還需一段時間療養的長者,最後是醫院的收入採論量計酬,因此醫院的病房某種程度上變成老病人的慢性病房或長照病房,學者用”Social Admissions”(社會照顧需求的住院)來形容。日本在2000年實施長期照護保險,也試圖將長照的服務從急性醫院導向長照的機構。

日本的用藥文化與台灣很類似,可能都是受到中醫的影響。日本人很重視藥物,看病大多要帶藥回家。醫師也經常開藥給病人,特別是診所或小醫院的醫師,日本沒有實施醫藥分業,診所醫師可以開藥及賣藥給病人,也可以申報配藥費用。

日本健保基本上是以論量計酬支付診所醫師及醫院,受雇於醫院的醫師領醫院的固定薪俸。健保支付有統一的費用標準,是依照政府、健保與醫療服務者代表共同協商訂定出來的。普遍來說,日本基層診所醫師的收入要比醫院的專科醫師的來得高,不過年輕一代的醫師並不因為如此都選擇在診所執業,反而是決定走專科路線,在大醫院服務的醫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雖然日本的醫療保健支出僅佔其GDP不到8%,但由於日本從1990年代起這景氣不佳且有人口快速老化的隱憂,因此還是對其醫療成本持續加以管控,主要的方法是加重部分負擔(從10%增加到20%),希望抑制不必要的就醫。但是目前看來效果不大,原因是醫療主要使用者--老人與重症病人的部分負擔都有設上限。最近他們則在討論透過支付制度的改革來管控成本。

1 則留言:

Internet business at home automated system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