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要修的第二門課是「健康照護策略分析」(Health Care Strategy Analysis),授課老師是Dr. Roice Luke;他是一位留著白鬍鬚、臉上掛著笑容、相當平易近人的學者。他的主要研究領域[1]是醫療與健康照護機構的策略,在這方面他有相當多的著作,包括書[2]、章節文章[3]與期刊論文,而且他還花了很多時間,長期收集美國醫院與醫院體系的動態,匯整相關的資料,維護一套他自己的策略分析資料庫。我猜Dr. Luke對策略的關注應該是從他在柏克萊大學唸MBA就開始了,在業界服務幾年之後,他再到密西根大學醫務行政研究所唸博士班,專攻健康經濟學,讓他將策略分析的學理運用到健康照護產業。
Dr. Luke對健康照護機構策略的興趣與熱情,還可以直接從他在講授相關主題的時候感受得到。他對美國的健康照護產業(特別是醫院以及與醫院有互動的機構)的動態與發展情況如數家珍,在他生動的解釋下,原本很生硬的一些醫療機構、團體、公司的名稱都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對其中巧妙的互動關係與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策略的不同學說
策略的概念是從軍事發展出來的,後來也被運用到管理經營上面,但是尚未形成一致的定義。著名的管理學者Mintzberg曾經將這些有關策略的不同定義或想法整理成十大類:
性質
學說
策略(的形成)是:
一、Prescriptive (策略的形成理想上應該是):
1.設計(Design) 學說:策略是從機構領導者的主要概念(conceptual)所形成的
2.規畫(Planning) 學說:策略是透過正式(formal)的內部規畫與分析流程所產生的
3.定位(Positioning) 學說:策略是分析(analytical)並尋找自己機構在市場中的獨特地位的過程
二、Descriptive (策略的形成事實上是):
4.冒險創新(Entrepreneurial) 學說:策略是夢想(visionary)的過程與產物
5.認知(Cognitive) 學說:策略是思想(mental)的過程
6.學習(Learning) 學說:策略是意外產生(emergent)並從中學習的過程與結果
7.政治(Political) 學說:策略是權力(power)運用的過程與結果
8.文化(Cultural) 學說:策略是機構文化與意識形態(ideological)主導的過程與結果
9.環境(Environmental) 學說:策略是消極適應(passive)環境改變的過程與結果
10組成(Configurational) 學說:策略是片段拼湊(episodic)的過程與結果
前面三種對策略的理解比較著重在理想的策略應該是如何形成的過程,而後面七種想法則是在指出事實上策略是如何形成的。這兩大類學說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認為(或主張)機構的策略應該是透過機構領導主管或規劃主管/人員經過慎密且有系統的分析與規劃所產生的,也就是說策略是機構理性運作的產物。不過第二大類的想法卻認為在大部分的情況,策略並不是機構理性運作的結果,而可能是受到領導者直覺性的理想或認知、機構文化、或環境壓力所影響而產生的東西;其中的過程也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有條理,而是跌跌撞撞、在錯誤中學習,並加以拼湊起來的產物。
策略的內涵
我覺得以上這兩種說法都有參考價值,前一種是策略形成的應然,後者是策略形成的實然,都很有道理,讓我們能在策略真實的狀況中朝理想的方向去努力。不過它們都沒有直接講出到底策略是甚麼。有不少學者提出不太一樣,但有相通性的內涵:
Plan…ploy…pattern…position…perspective (Mintzberg, Ahlstrand, and Lampel 1998)
這個說法指出策略的各種可能面貌:策略可以是某種計畫或方案(plan)的核心成份,策略能藉由這些計畫呈現出來;策略也可以是為達成某種目的而精心設計的舉動(ploy),這個想法比較接近戰術(tactic)的意涵。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一個機構所經常採用的經營或發展行為模式(pattern)看出該機構的策略;策略也可以反應在某個機構在市場上或其顧客心目中獨特的地位(position)。最後,策略也代表某個機構對其本身的目標、優缺點以及市場環境所做的評估與該採取的行動的觀點(perspective)。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分類來看其他幾個較常被引用的策略定義。
Plan & Ploy
Determinator of the basic long-run goals (Chandler 1962)
這個定義指出策略是機構達成其長期目標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策略是讓機構能夠達成其目標的指導方針。而這些指導方針與相關的執行步驟或方案經常就被包含在機構的計畫當中。
² Unified,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plan (Glueck 1976)
這個定義告訴我們策略是某個機構一致、全面且統合的行動計畫。此定義也有含括pattern的意味,只不過它的涵意似乎太過廣泛,不太容易讓人抓住策略的具體內涵。事實上這也是將策略視為計畫或方案的主要問題,因為通常策略是計畫的核心,並不是全部,因此用計畫來代表策略會陷入比較籠統的缺點。
Pattern
Pattern of decisions an organization makes (Hax 1990)
這個定義指出策略是機構做決策的一貫模式,其實我覺得機構在做決策時會有一貫模式應該是策略運用的結果。由於機構對於其發展目標與達成目標的方法有某些看法與腹案,這些便構成機構的核心策略要素,這些要素會進一步成為機構做決策的依據與準則,因此機構在進行決策時就會呈現出一致的模式來。這也在強調,一個有效的策略,必須有其一貫性與持續性。一個不斷改變策略的機構,事實上是沒有策略的。
Rule for making decisions determined by product/market scope (Ansoff 1965)
此定義與前面一個關於策略的涵義類似,但更進一步指出策略與機構決策的背景或處境,也就是策略並非憑空產生的,而總是在考量機構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與其所處的市場條件後所提出來的。
Position
What business strategy is all about is, in a wor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hmae 1983)
這句話雖然沒有具體告訴我們策略是甚麼,不過卻道出策略的根本目的與功能是要幫助機構取得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事實上,策略就是為了營造與維持競爭優勢而產生的。如果一個機構完全沒有競爭與經營威脅,它大可不必要任何策略,因為它怎麼作都可以生存得很好。我們知道,策略是從戰場上與敵軍對峙,為贏得勝利所發展出來的,因此,策略可以說是克敵制勝的獨特指導方針。任何機構在經營管理上也都有自己的市場與「戰場」,必須有競爭優勢,才能夠有永續生存或達成宗旨的條件。競爭導致策略的出現,而成功策略運用的結果就是競爭優勢的掌握。
Positioning a business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to distinguish it from its competitors (Porter 1980)
著名的策略管理學者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學說,中心思想就是結合「定位策略」與「競爭優勢」這兩種重要觀念。根據他的說法,機構為自己營造或將自己導向具有競爭優勢的位置,便是有效的定位(positioning)策略。在這個他最初提出的重要策略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競爭優勢本質上是來自能夠創造出有別於競爭對手的獨特價值的能力,當這些價值與能力越大時,機構所取得的競爭優勢便越大。
Position & Pattern
Competitive strategy is about being different. It means deliberately choosing a different set of activities to deliver a unique mix of value (Porter 1996)
Michael Porter在1980年出版影響深遠的策略管理作品”Competitive Strategy”,引起學界與管理實務界巨大的迴響。經過18年,他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再度以”What is strategy?[4]”為題闡述策略的意涵,以上這個定義是他在文章中的核心論點,將策略解釋得更為具體與貼近管理實務的運用意涵。Porter指出競爭策略就是要與眾不同,而且是將許多能夠提供獨特價值的生產/服務/後勤/行銷活動,透過巧妙的安排與規劃予以串連起來,使之成為一整套統合協調的價值鏈,使機構在市場上取得並維持競爭優勢。他在討論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為什麼能夠在非常競爭的美國航空客運市場中異軍突起,佔得一席之地時,指出主要是因為西南航空很成功地採取低價策略,以提供給乘客省時、省錢且準時的服務為其獨特的價值,並且以此為原則與目標去規劃整個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使其營運與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都緊扣省錢、快速與準時的原則,比如只經營點對點的飛行線路(沒有轉接飛行路線)且不提供機上餐點、這使得其成本降低,減少地勤作業的時間,提高飛機的使用率,加強起降的準時度,以及降低人員需求。因此,西南航空能夠獲得國內商務飛行旅客的青睞,以此取得競爭優勢。
Porter建議機構在思考其競爭策略與優勢時,主要有兩種定位可以考慮,一個是如西南航空的低價與低成本定位(low cost),使自己成為價格或成本的領導者(cost leader strategy),另一個是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獨特性以跟其他競爭對手有所區別的定位與策略(differentiation)。他一再強調,機構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做取捨(trade-off),很難兩個都要兼顧,因為這兩種定位基本上在營運上的方向是互相衝突的,因此所規劃出來的活動彼此會互相牽制,無法有互相調合(fit)。機構如果魚與熊掌都要兼得,最後會弄得甚麼都不是,無法在市場上呈現鮮明的獨特性,失去競爭優勢與立足點。最後,他說,透過形成一整套有獨特價值且互相協調的營運模式所取得的競爭優勢,是最能夠持續(sustainability),不易被競爭對手抄襲。
Perspective, Position & Pattern
An integrating set of ideas and concepts that an organization use (or has used) to achieve and sus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its rivals (Luke, Begun, Walston 2000)
這個定義很明確地指出策略的內涵(統合的一套想法和概念)、過程與方法(正被或曾被機構所運用)與目的(取得並保持讓自己領先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很好的策略本質上是一套有創意、有獨特性的想法與概念,而且可以被機構實際拿來運用,引導機構在面對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做出一系列有加乘效果的決策與執行,使得機構能夠取得並維持領先競爭對手的有利位置或優勢。這個定義的涵蓋面很廣,幾乎可以包括前面所提到的十種對策略形成的說法,比如它也提到策略有累積的效果,過去曾經使用的策略也是整體策略的一環,這即是策略是透過學習所形成的講法。此外,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策略是相對、動態的概念。好的策略是在競爭的狀況中比較出來的,其試金石就是是否能夠幫助機構勝出,領先競爭對手。策略的運用也是持續不斷進行的過程,取得競爭優勢之後還要設法去維持,只要競爭存在,策略的運用便要持續下去。
[1] Dr. Luke還有另外一個「副業」,就是他長期對黑人民權發展歷史的關注與研究。請參考http://thchou.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_2490.html。
[2] Luke, R.D., S.L. Walston, and P.M. Plummer. 2004. Healthcare Strategy: In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cago: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3] 可以參考:Luke, R.D., J.W. Begun, and S.L. Walston. 2000. “Strategy Making in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Behavior, edited by S. Shortell and A. Kaluzny (4th Ed.), Chapter 14 (pp.394-431).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Inc. 。
[4] 這篇文章可以從這個網頁下載:http://www.scribd.com/doc/35930/What-is-StrategyPorter,
天下雜誌1996年還是1997年某一期有深入介紹這篇文章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