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國際健康及照護系統-社會不平等對健康的影響

有一篇由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等人所撰寫,分析中國在1990年開始發展經濟前後,城鄉人民健康差異情形變化的文章[1],讓我們討論到幾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此篇文章從幾個重要健康衛生指標的比較顯示出,中國在經濟發展開始之後,整體人民的健康並沒有跟著繼續改善,反而有轉壞的趨向,特別是在佔其人口85%的鄉村地區。最明顯的是,經濟成長快速拉大城鄉不平等的差距,包括所得、健康、及醫療資源等。事實上,1990-1999約十年的經濟成長期間,中國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是9%,但遠不及醫療費用的平均年成長率(15%)。

這篇文章的結論指出,中國這段期間的發展情形證明一件事:經濟成長並不一定帶來人民健康的改善,如果政府沒有同時實施妥善的配套政策,使經濟成長的效益平等地分配給人民的話,有時候反而是使情況更退步。我覺得這是在討論「中國崛起」議題時較不被注意到的一面。我一直對所謂「中國的崛起」的意涵有所困惑,中國目前的「崛起」讓我們看到的是軍事主義、政權/國家機器及少數有政商關係的人把持財富、貧富差距加大、人民變成世界工廠的廉價勞工、犧牲環境品質、藉用國族主義要在國際爭出頭的霸道,卻看不到人民生活素質的普遍提昇。我覺得這樣的崛起可能不會對其人民及世界帶來較多的益處與貢獻;期盼中國未來能夠漸漸改革,使其政府成為一個為人民着想,負責任的政府。

如果把這篇文章與之前所提到的探討日本健康發展的文章[2]內容相對比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平等(透過教育的普及、土地改革、所得的合理分配)對國民健康的影響,要遠比其他因素要來得重要,雖然這些並非狹義的衛生/健康/醫療政策。有社會平等做為基礎,經濟成長才會帶來均富的社會,使整體國民的素質與能力都有所提高,更會關心健康及自我照護。

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ity或health disparity)是公衛界相當重視的一個議題。來美國唸書之後,經常聽到老師在談,現在越來越能夠體會它的重要性。美國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平等的社會,貧富差距、種族社經地位的差別都相當明顯,因此,儘管美國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科技、花費最多的資源在健康產業,可是整體的健康成果卻只在全球國家中排名第37(WHO的2000年排名)。

我試著用這些瞭解來看台灣的情形,我覺得台灣基本上是一個成功的經驗,台灣實施土地改革、國民義務教育,奠定社會平等基礎,接著進入經濟發展,同時實施許多全面性的公衛措施,及就醫的可近性,使國民的生活條件與健康獲得長足的進步與保障。不過,台灣長久以來存在原住民弱勢族群的社會不平等問題,以及近年來逐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外籍配偶及外籍勞工所帶來的另一波社會不平等的現象,都是台灣的新挑戰與需要嚴肅面對因應的課題。

如果我們將視野往國際看,全球不平等與全球化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嚴苛的挑戰,值得我們關切。最近的全球化(國際自由貿易競爭及地區產業分工)有使部分國家貧富差距拉大、增加失業率的趨勢(比如美國許多產業為降低人力成本,到中國或巴西設廠生產,或將資訊業務外包到印度,結果導致國內企業裁員)。

此外,現在整個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如果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平等會影響其國民健康的話,那麼國際的不平等也會影響全球人口的健康。如果世界某個角落的人民因為處於社會的邊緣,因此不會也沒有能力關心健康與自我照顧的話,很容易變成疾病的溫床,很快地藉由互動頻繁的人貨流通或動物遷徙傳遞到世界各地,引發全球性的災難,SARS及其他新興傳染疾病就都是實例。因此,我們對於世界各地的社會問題與衛生問題不能漠不關心,因為這些或多或少都將與我們有所關連。台灣更不能放棄爭取進入WHO的權利,才不會成為在國際健康領域中的孤兒與犧牲品。

[1] Liu, Y., Hsiao, W.CD. & Eggleston, K. (1999). 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9(10), 1349-1356.
[2] Hasegawa, T. (2001). Japan: Historical and current dimensions of health and health equity. In Evans, T., Whitehead, M., Diderichsen, F., Bhuiya, A. & Wirth, M. (Eds.), Challenging equities in health: From ethics to action (pp. 90-10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老師我的論文想做關於健康不平等的議題,但似乎在全民健保開辦後其實已經將健康不平等降低許多,所以我一直無法突破,不知該朝哪個方向進行?尤其是我看了許多國內外相關文獻幾乎都是以收入職業教育來看不平等,不知是否有新的測量方式?如您文章中所提的PPOR我就覺得非常棒,但如何串連在一起?謝謝

thchou 提到...

您好!
健康不平等(Health disparity, HD)是遺個很重要的議題,每個國家都很重視。
就我所知道,PPOR可以做為HD的一種衡量指標或HD的結果,也就是在做計量分析時,將PPOR的數值做為應變數。
您所提到的問題似乎是造成HD的因素,我認為除了收入、職業別、教育與有無健保等因素之外,居住地區(如城鄉、社區中的醫療或照護資源等)、環境、族群、性別等應該都是可以考量的因素。
也許您可以考慮採用Andersen Model去思考相關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