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組織理論分類法

組織及管理的理論及學說其實相當龐雜,因此如果能夠加以分類,會有助於我們比較其共同性及差異性,並了解每一個理論或學說獨特的定位或貢獻。

組織理論領域被普遍接受的分類方式包括「封閉」vs.「開放」系統(closed vs. open systems),以及「理性」vs.「自然」系統(rational vs. natural systems) (請參考週記4)。除此之外,學者將組織理論所探討的層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社會心理層面(social psychological level),再來是組織層面(organizational level),最後是生態層面(ecological level)。

生態層面關心的是組織與環境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像Michael Porter在描述組織的競爭關係時所提到的”The Five Forces”的觀點,所探討的就是這個層次的問題或現象。組織層面的學說所研究的主題是一個組織的結構、流程、制度、文化等整體的面貌,比如狀況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就是這個層次的代表學說之一。社會心理層面探索的對象則是組織中成員個人及成員集體的行為、動機、溝通、學習等,決策(Decision Making)理論及理解(Sense Making)理論即是這個層次的學說。

如果以Micro及Macro的角度來分類的話,社會心理層面的組織理論是微觀或個體(micro)組織理論,組織層面及生態層面的組織理論則是屬於巨觀或總體(macro)組織理論。

在一本著名的組織理論概論性的著作”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1]當中,作者用這些分類方法所組成的架構,將幾個代表性的組織理論加以分類,幫我們做了很不錯的釐清及對照,並呈現出這些理論的演變軌跡。

1930年代以前組織理論大致是封閉型理性觀點,包括科學管理、決策理論(社會心理層面)、行政理論(屬結構層面)等。在1930到1960年代之間,是封閉型自然觀點的時代,有人際關係學派(屬社會心理層面)、合作系統學說、衝突模式學說(屬結構層面)。從1960年代開始,開放系統組織理論興起,開始注意到組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開放系統的組織理論也有分理性與自然的觀點,前者包括受限理性學說(社會心理層面)、狀況理論、比較結構理論(屬結構層面)、及交易成本理論(屬生態層次);後者則有進行組織學說(屬社會心理層面)、社會科技系統學說(屬結構層面)、組織生態學說、資源依賴理論及體制理論(屬生態層次)。

[1] Scott, W.R. and G.F. Davis (2006).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Perspectives. (6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112.

沒有留言: